下一次微笑 下一次微笑听了想哭?
马榕骏 封面新闻记者 田之路 杨博
2021年9月9日,四川成都双流老人朱郑氏,刚刚过121岁生日一天。昨天的寿宴刚过,院里除去了喧嚣,却也不显冷清:她坐在院子里, 86岁的女儿和83岁的儿子陪着她聊天,孙儿媳妇在厨房忙着准备午饭,屋里一桌亲戚在打麻将,热热闹闹。有太多人问过朱郑氏所谓的“长寿秘诀”,她总是似懂非懂地介绍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朱家院子的每个人,都把老人当做“宝贝”一样,他们不计较付出与回报,和谐共处,也许才是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
忘记年龄
却记得儿女姓名
双流黄水镇,大件路旁一条小道,越过农田的尽头就是朱郑氏的家。一块“朱家院子”的门牌,展示着这个100多名成员的庞大家族。
“你好多岁了?”“晓得了哦,记不到了。”女儿朱秀珍的提问,母亲朱郑氏的回答让大家笑了。“昨天刚过生,其实她自己也不晓得自己已经121岁了。”作为四川最长寿老人,记忆的衰退,让朱郑氏对自己的年龄已经毫无概念。
从朱郑氏80多岁起,家里人开始为她筹备办寿宴,由她三个儿子(其中两名已故儿子的后裔)轮流牵头。朱郑氏近年来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最牛00后”,每年祝寿都被众多媒体所关注。照片里,朱郑氏苍老面孔里透着笑意,围在她身边的人喜气洋洋,拿着红包、身份证合影。
“有点累,每年都在办席,这两年疫情的原因只请了10桌,都是直属亲戚。”朱秀珍说,朱郑氏在祝寿的时候固然高兴,但频繁的提问和合影,也让她略感疲惫。提问最多的就是老人如何保持身体健康,“爱吃回锅肉”“作息规律”是老人常被贴上的标签。
但朱秀珍却说,其实朱郑氏却对“长寿秘诀”的概念并不了解,“就是人家问她喜欢吃啥子,咋个睡觉咋个耍,她就回答了。”朱郑氏耳朵有点背,很多时候只能靠亲属提问再回答,她几乎来者不拒,乐意与大家交流。“我妈都热情招呼人家,不留下来吃饭她还不安逸。”
朱家现在直系亲属就有100多人,朱郑氏不一定完全认识,但对自己5个子女的名字却记得清清楚楚,“我老二老大不在了,老三就是你嘛。”朱郑氏对着朱秀珍说道。朱郑氏的两个儿子已经去世,女儿朱秀珍和儿子朱维杨也已经80多岁,此刻的他们依然陪在母亲身边,说话聊天,朱维杨70多岁的老伴,还照顾着朱郑氏的生活起居。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朱家后代争相照顾
几年前,朱郑氏的儿孙商量,由三个孙子及家属照顾她,每人10天轮换。一年多前,朱郑氏提出还是想由儿子来照顾,“老人家觉得,还是儿子最亲,她怕孙儿太年轻了有意见,其实大家都没有,她自己担心嘛。”朱秀珍说,虽然儿孙、重孙们有些身体原因不好,有些常年在外务工,但只要有时间、条件允许的,都会主动提出照顾朱郑氏。前几年,朱郑氏不小心摔伤骨折,被送往双流的医院做手术。住院几天,朱郑氏的子女、孙子、重孙都争先来医院看望,“最后病房都挤不下了,护士都开玩笑说,你们少来点人嘛。”
为了尊重老人的意见,儿子朱维杨一家担负起主要照顾朱郑氏的责任。朱维杨腿脚受伤,71岁的爱人主动提出照顾朱郑氏。现在每天晚上,儿媳都挨着朱郑氏睡觉,生怕她半夜醒了找不到人。有时候朱郑氏弄脏了裤子,儿媳妇也洗得干干净净,“还要用开水烫,从来没得半句怨言。”
每天早上,大家会让朱郑氏睡到自然醒,“一般没事的话等她睡到9、10点,给她准备了牛奶,她想自己吃就自己吃,天冷了就端到床上。”
朱秀珍说,每天朱郑氏会随机在一家人家里吃饭,每家都会记得她忌口的食物。“她胆囊有结石,不能吃鸡蛋,没有牙齿也不好吃大块的肉,有时候做圆子,有时候宰碎了肉给她吃。”
84岁的朱维杨和母亲一起吃饭时,不忘把硬的肉挑出来,给母亲选软的肉,“她有时候要忘,我们当儿的要照顾好嘛。”
所谓“长寿秘诀”中,“爱吃回锅肉”“作息规律”等标签的背后,离不开这一大家人的悉心照顾。朱郑氏是家中一宝,别看她老来享福,年轻时也过过苦日子。“她说她从小就没父母,到处抱养,最后嫁给我爸,我都听过好多次了,每次还是听她摆嘛。”
朱秀珍说,年轻时上班,家里条件很一般,朱郑氏常常走很远来看她,还带着吃的,非常宠自己,“年轻时她把我当宝,现在我们把她当宝。”
此时的朱郑氏坐在正中间,身旁是83岁的儿子和86岁的女儿,三人都因行动不便用着走步器。
朱秀珍9月7日就从双流专程过来,尽管她的双膝做过手术,走路很不方便,但她还是决定过来,提前陪母亲过生日。“她是我们妈得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