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和“听见”都是源于内心,用心体察总胜过走马观花
看和听仅仅是生物上的视网膜成像和听小骨振动那么简单,而看见和听见则不然,它是入心的情感。
我们都看到听到了社会的悲哀和远方的哀嚎,但我们中的大多数还是选择熟视无睹、置若罔闻,似乎影像声音只是走了无所谓的程序,仿佛眼睛耳朵只是证明非残疾的摆设。我们的视野渐渐迷蒙,我们的听觉渐渐退化,目光所及都是融在一片的一片灯红酒绿,唯一清晰可见的是高悬于头顶的利益。我们看似活的现实,实则务虚:我们勇为飘渺的金钱赴汤蹈火,却怯为实存的真理仗义执言。我们能够看见”的本就不多,即使如此,由于现实的损耗,它仍要打个折扣。媒体渲染、社会环境、个人局限,为我们力所能及的所见加了一层一层的滤镜,以至于我们所入眼的“事实”早已面目全非。这需要我们辨伪去妄、见微知著,剖开涂裹在事实表面的猪油,重视关键,留心细节看到问题根本所在。博闻不意味着强识,一味地接受外界的讯息,等同于接受蒙昧。
我们应该具有辩证精神,将入目信息内化并输出,才算得上“看见”。根据物理计算,浮在水面上的冰山只占有冰山总体积的十分之一,大部分冰山都深藏于水面以下,可谓“冰山一角”。《娱乐至死》中提到世间万物都是有启示意义的,譬如细菌和病毒的发现,警示人们眼见未必为实,不要满足于可见的表面,危险往往在浑然不觉中潜滋暗长。由于人类的局限,我们能看到”的本就有限,所以“看见的更是少之甚少。
思考和旅行,总有一个不能停歇,而一堆沙砾,终比不上一颗钻石。故比起走马观花地览尽大千世界,不如沉思默想自己的所见所闻,留心身边小事,推敲普适规律,达到触类旁通、神机妙算的境界。昔孔明未出茅庐就知天下三分,原因也大抵如此吧。
我见过万树的摇红,烟波的浩渺;听过“穿林打叶声”的私语,“但余钟磬音”的雄壮。
我涉世未深,但我不改深沉豪迈:我未曾远跋,但我走过万里征途。
无他,只是留心一枝一叶,体察一言一语。我也知道我们终将在生活的刀口下磨去锋芒,但是洗尽铅华,惟愿我们仍拥有一双能见的明珠,惯看秋月春风,照破山河万朵。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