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伤感网名』伤感让人看了心酸想哭的网名?
在外网知乎“Quora”上,一则问题保持着非常高的讨论热度:“你去过的哪个国家与你的印象截然不同?”
各国网友纷纷晒出自己的经历,很多回帖都鲜明地指出:我们透过“别人”视角形成的很多固有印象,与真实世界其实相差甚远。也有很多回复证明,有些印象会烙印在我们脑海中,自然有其道理。但不论是颠覆还是印证,网友们林林总总的回复纷纷都指向一点:这世间万象,值得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观察者网特此整理、编译了浏览点赞量较高的四则回帖,覆盖外国网友游中、美、俄、印四国的印象、观感,供读者参考与讨论:哪些国家颠覆了你的固有认知?
01
托马斯·鲍肯二世(Thomas Pauken II,托马斯摩尔学院文学艺术学士学位):
我的工作和生活都在北京,可以肯定地说,作为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美国公民,以前我从未相信过我会喜欢待在中国。
孩童和少年时的我,生活在冷战时期、中美关系非常紧张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学生时的我了解到的当代中国,是个被“邪恶词汇”描述的国家,而我的美国朋友们普遍都对中国政府感到害怕。我们将中国人视为“被洗脑的马克思主义者”,野心勃勃地想要统治世界、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以与美国开战为目标。
可想而知,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20年,中国究竟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油管短片“令人惊叹的建筑|中国现代奇迹”视频截图
已故的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在1978年12月推出了改革开放政策,自那以来,北京方面一直鼓励公民接受“亲自由派”的市场原则,而成功的国有企业也在中国发挥着关键作用。
中国克服了巨大的贫困状况,按GDP规模计算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不是偶然的,而引导它走向和平与繁荣道路的也不是偶然的好运气。
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采取有力措施,让社会稳定、快速发展和公共安全遍布全中国各地。北京仍然需要继续致力于法治,中国公民非常在乎“规则与秩序”,即使晚上独自行走在中国城市的街道,人们也会感到安全。
托马斯·鲍肯二世回帖截图
那么,现在让我们回到问题上来:“你去过的哪个国家与你的印象截然不同?”的确,中国还没有转变到接受那些美国原则——“民主”、“言论自由”和“有权拥有武器”——的地步。但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它是如此独特,因而它拒绝成为别人的追随者。
这个国家坚决地维护着自己的国家主权,不允许别人欺负他们。但同时,中国人也是很友好的人,过着常规的生活、对自己的社会感到幸福和安全。
这些都是我在中国生活收获的最大惊喜。我不是花时间跟有钱有势的中国人接触,而是在普通的中国公民中生活和工作,我也更喜欢这样。普通中国人不关心政治,而是更关心他们的工作、家庭、朋友、邻居和同事。
中国人和你我一样,都是普通人。我们可以从《卫报》的报道上了解更多:
英国《卫报》2020年3月20日报道“中国疫情下生活的另一面”:
在上海的其他地方,妇女们手挽手穿过重新开放的购物区。居民们逛这食品店,狭窄的人行道上挤满了人。在一家医院的入口处,一名男子衣着半松开拉链的防护服,向车辆挥手。
在北京,交通已经开始恢复,越来越多的居民出现在大街上、公园里、购物区和餐饮区。20岁的贾淑娜周三抵达北京,这是她回内蒙古的旅途中停留的一站。
“现在我觉得一切正在逐渐恢复。现在很多交通工具都开放了,”她带着行李坐在公园里说。当她从云南出发时,注意到火车站排起了长队,每节车厢都有几个人。“很多人都出门了。比之前好多了。”她说。
《卫报》报道截图
中国是一个很适合到访的国家。如果你感觉“害怕”,请不要去相信那些炒作之词,你大可以亲自过来一睹中国的真容。
(该贴获3.6万浏览,417点赞。注:观察者网此前报道了“Pete Truman”在该问题下对中国的描述,因而在此特地挑选了另一外国网友的回帖,拓展视角)
02
安迪·米勒(Andy Miller,旅行家、摄影家):
去过的很多国家都跟印象不同,但冲击最大的可能是美国。
我来自英国,显然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我通过好莱坞和新闻了解了很多美国的事。
然而,在工作和欧洲之旅过程中,我遇到过很多“海外美国人”,总的来说,对他们的印象并不好,这似乎证实了媒体的观点。
举个例子。工作中,我被分配到过一家大型国际唱片公司,帮助他们解决IT系统的一个严重问题。
那是我当时的工作,去客户那里帮他们解决IT问题,就像一名故障检修员。
我去那里帮忙,他们通常是欢迎我的,会以一种公事公办的方式接待我,并提供我所需要的任何支持,以帮助他们发现并解决问题。但这一次,情况不是如此。
安迪·米勒回帖截图
我要去见的是“那个美国人”,这是那位从美国来的“大人物”给自己招来的恶名。
没有欢迎,不提供支持,不公事公办,有的只有:
“嘿听着,伙计,把这玩意儿修好,不然今年圣诞节我就把你的‘球’挂在我的圣诞树上。”
装饰过的圣诞树 视频截图
嗯,真不赖。不过,我还是通过工作上的努力,确保了他永远不会知道我的“球”长什么样。
可以说,这并不是一次很好的“邂逅”,不幸的是,之后因工作和休假而去往欧洲的多次旅行经历,都没有改善我对沿途遇到的其他“海外美国人”的印象:吵闹、傲慢、粗鲁、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总能发表出最惊人的种族主义言论、说出最愚蠢的话。
这评价不怎么样,而且平心而论,不是只有美国人这样,也不是所有美国人都这样,但当粗蛮之语是用英语说出、并且声音超大的时候,确实会更引起我的注意。
后来机缘巧合,我的工作让我去到了位于美国的一名客户那里。我花了12个星期的时间,在美国参观了几个不同的地方。
令我震惊的是,期间遇到的美国人竟然都那么友好。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得到温暖与善良,发现很多聪明的点子和体贴之处。
在那里的工作经历也很棒。我不是去解决那些常见的“我们给自己挖了个坑,困住了自己,因此需要摆脱困境,然后责怪责怪别人”这种问题;我遇到的是一些努力建立卓越成就的人,他们在自己最缺乏经验的技术领域向我寻求咨询和指导。
那是一个勤奋、开放、诚实、无私和多元化(不论年龄、经验、性别、肤色)的团队。每个人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承担自己的责任,并因为他们做出的贡献而得到尊重。
截至当时为止,那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段经历,感觉就像我去到了未来,看到了工作本应该有的样子。
而晚上和偶尔自由的周末休闲时间,我在那里的社交场合找到了更多相同的感受。
这令我大吃一惊,远远超出了媒体和海外美国人在我脑海中塑造的印象。
我非常喜欢我在美国的那段时光,那是个迷人、多样、辽阔、美丽的国家。
捷克网友自驾游美国视频截图
在工作了30年之后,我暂时休息了一下,花了几年时间周游世界。
事实证明,这种感受其实是一种常态。我的经验是,世界上有大量美丽心灵之人。
这改变了我的固有看法。
新闻是报道“新”闻的。从定义上讲,新闻就是那些并非每天都有的、非平常的事情。而“日常新闻”的空缺很快也会被体育和名人消息填满,即使它们也不并非真的足够“平常”。
这就是新闻的工作原理。平凡、美丽的每一天不会得到报道。
但这并不妨碍很多美丽的普通人的存在,所以我们必须走出门去,亲身去遇见他们。
如今,我们也可以虚拟地“走出”国门,这是件好事,让我们可以突破物理限制地探索这个迷人的世界。但就像媒体一样,虚拟世界在反映现实时并非没有问题。它创造着一种表象,鼓励人们用虚拟空间塑造的形象,去替代真实本来的样子。
也许现实就是不能被(虚拟)映射的,因为不“真实”的不能称为“现实”。
(该帖获37万浏览,5200点赞)
03
亚历山大·波特(Alexander Porter,旅行家,去过22个国家):
俄罗斯。
或者,我更喜欢称之为:超级美女之国。
说真的,俄罗斯的女人们看上去就像工厂制造出来的又高又瘦的超模,工厂厂主们也是又高又瘦的超模。
走在圣彼得堡的大街上,我不断被提醒着,自己相较之下是多么地丑。但是我没有时间为自己感到难过,因为眼前的风景如此美丽。
图自亚历山大·波特回帖原文
我完全明白为什么西方男人现在会“网购”俄罗斯新娘了。即使我知道自己邮购的俄罗斯新娘90%可能会在我睡觉时捅我一刀,偷走我积攒的几十美元,我也会输入我的信用卡号并点击提交。
欢迎来到你的新家,斯维特拉娜,我被你的美丽和挥刀时的优雅惊呆了。
你可能知道俄罗斯以盛产美女而闻名。安娜·库尔尼科娃(Anna Kournikova),米拉·乔沃维奇(Milla Jovavich),玛丽亚·莎拉波娃(Maria Sharapova)。虽然俄罗斯名字中有足够多的“K”和“V”来破坏你的Scrabble(拼字游戏)体验,但这无所谓,她们都很漂亮。
俄罗斯街头采访“你认为自己美丽、有魅力吗” 视频截图
你可能还会期待俄罗斯是这样的:
-
粗暴地抵制西方生活方式
-
人们为了喝伏特加而活,活着是为了喝伏特加
-
从来没人微笑
-
把熊当宠物(也许是会骑自行车的熊)
-
残暴、好斗的苏联遗民
那我现在告诉你,这些都与事实相去甚远。
我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游览俄罗斯,遇到的俄罗斯人都非常友好。从优步(Uber)司机到调酒师,总是向我投来微笑、提供有用的建议。而我也从来没有在装满冰块的浴缸里死掉、被人挖走肾脏。
抵制西方生活方式?他们的商场比我们澳大利亚的任何商场都大、都好。以喝伏特加为生?俄罗斯啤酒绝对是一种享受。以熊为宠?我没有看到过一只熊——虽然我一直都在找!
我承认一些建筑有点斯大林主义色彩:只有四堵灰色墙面,给人一种悲伤的感觉。但墙里的人们充满活力,面带微笑,对每一天都充满热情。没有人因为我出生在铁幕之外而憎恨我。
亚历山大·波特回帖截图
记得我到俄罗斯的第一天,在一家麦当劳(它的存在也是俄罗斯不憎恨西方的一个标志)坐下,一名俄罗斯人靠过来,用那种令人难以理解的斯拉夫语言跟我聊了足足2分钟。
他可能告诉了我他埋藏宝藏的位置,或者我裤子的拉链没拉好。我不确定他说了什么,只能微笑并礼貌地点点头,但这已经足够让我感受到被欢迎。
所以下次当你提到俄罗斯、有人说“是啊,但那里非常冷,人们都很暴躁,而且只喝伏特加”的时候,就让他们来找我。
因为我亲身去过那里,并且“和斯大林的鬼魂下过棋”,哈哈。
尽管俄罗斯的形象被西方话语大肆渲染过,但是我想,唯一比俄罗斯这个国家更加美丽的,恐怕就是俄罗斯的女人了。
(该贴获50.4万浏览,1万点赞)
04
古妮拉·哈特格斯(Gunilla Hartgers,懂瑞典语):
印度。
2004年我在印度呆了三天。我和一个朋友兼同事一起旅行。我们住在孟买南部一家相对不错的酒店里。当外面的事物让我们难以接受时,我们就会躲回自己的房间。每晚闭上眼睛之前,我俩都必须聊聊当天我们看到了什么,否则就无法入睡。
我们晚上11点到达的孟买,大家都还没睡着。外面是70万无家可归者。他们睡在路边或马路上。很不卫生。令人反感。
我们有一位导游带我们参观了孟买的名胜。过程挺有趣的,但是我们去的每一个地方,都充满污秽。我们去了市场:热气中的食物被成群的苍蝇包围着;卡车的引擎不停运转,排出的废气污染着新鲜的土豆。我们去吃饭的时候,我对我朋友说:“不知道这些食物放到我们桌子上之前,在什么地方待过。”她点了点头。我们不敢吃也不敢喝,生怕会带些什么东西回家。整整三个星期,我的胃都不太舒服。
古妮拉·哈特格斯回帖截图
在离市场不远的地方,我们看见一个人在工作。他不穿防护服就站在膝盖高的人类排泄物中清理下水道。他的皮肤就那么直接接触着!
我们也去了鱼市,但到得晚了一点,没有看到任何活鱼。但我们看到了残留物,恶臭的肠子被扔下。最穷的穷人在这些残留物里面翻找吃的。苍蝇无处不在。当时我就觉得胃很不舒服,几乎晕过去。我的血糖降到了最低点,朋友不得不去给我买一罐可乐,我才感觉好些。对我来说,虽然她只是离开了几分钟,感觉却好像是永远。
到处都是乞丐,他们也没有放过我们。他们触摸我们的手肘和手臂,希望引起我们的注意。在我所处的文化中,除非是你认识的人,否则不会去触碰他们。我觉得我的个人空间遭到了极大侵犯。有一次我们为了摆脱一个不肯放过我们的残疾男孩,跑进了一家纱丽(印度妇女的裹身长巾)商店,假装是顾客,但我们当然不打算买什么纱丽。追着我们的那个“擦鞋男孩”看到我穿着皮凉鞋,就对我们穷追不舍。我厉声对他喝道:“我真的,真的不想擦!”
印度最繁华的城市孟买拥有印度最大的贫民窟“达拉维” 视频截图
我们居住的那家旅馆有一个游泳池。头两天我们都不敢在里面游泳,认为那水不可能干净。但由于天气炎热,第三天我们还是去游了。游泳池在酒店屋顶一个室外的露台上。本以为那是块好地方,是远离下面那个疯狂世界的安全避难所。突然,我们听到一声好似枪响,顿时整个天空都被乌鸦遮蔽!数百只之多!枪声吓坏了他们,令其四散而逃。乌鸦喜欢污秽之地。
我们最后离开宾馆去机场、准备回家的路,是很长时间的一段车程。到处都是汽车和人。又是无家可归的人。他们过来敲我们的车窗,伸手问我们要东西,钱或食物。我装作没看见。在这里不用多久,你就会对“贫穷”感到麻木。
航班起飞时,我感到很高兴,被安全带固定在座位上的我,幸运地飞回了欧洲的家。大约10个小时后,我们坐上了回家的机场列车。我的朋友说:“看看这些涂鸦……”我回答:“的确,但至少它们很干净,而不是什么人类粪便或其他污物。”对此她表示同意。
一到家,我迫不及待地用钥匙捅开了前门的锁。我环视着我的房子,在我去印度的三天时间里,我对它有了崭新的认识。“我的家是一座城堡!我是城堡里的公主!”
这三天真的改变了我的人生,我恐怕再也无法用以前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该帖获17万浏览,1400点赞)
来源:环球时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