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情侣qq分组—好看的情侣qq分组名称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黄瓜汽水
编辑 | 渣渣郡
题图 | 《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要不要分手?”
打开豆瓣劝分组和虎扑步行街,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平台逐渐取代了深夜广播的情感热线,成为新时代的情感咨询互助会。在这里,聚集着数十万被亲密关系困扰的年轻人。
在一份份匿名投稿下面,出现次数最多的回复就是“不分手留着过年吗?”路过的网友们比电台里的主持人还要恨铁不成钢。
“劝和不劝分”这句俗语已经摇摇欲坠,古老的价值观正在消解。秀恩爱过于俗套,0.52元的红包才足够搞笑,当各种离奇的感情旅程展现在网络之上,“劝分”就成了互联网的默契,甚至在今年的情人节形成了一个小型高潮:
在本应庆祝爱情的节日,人们聚集在豆瓣劝分组狂欢,挖苦“诡计多端的抠男”,竞争一个“最离谱分手”的冠军,有人甚至为情侣们提供了专用的分手模版。
图源:微博
而当“劝分”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政治正确时,我更想追问的是:如今的年轻人面对亲密关系,为什么整齐划一地摆出“非暴力不合作”的消极态度?
到底是我们不懂得谈恋爱了,还是说恋爱本身,已经变成我们嘴里的一块嚼烂的鸡肋?
后疫情时代开始,豆瓣劝分小组逐渐变成一座线上围观情感故事的秘密基地。从几千人的小组,一步步走向了坐拥34万分手大师的大观园。
在劝分组,你能见证关于分手的一百八十种可能性。琳琅满目的帖子标题,就像翻开了一本《故事会》的目录。
有的故事拍案惊奇,有的故事足以称为正义之光:
一觉醒来,相恋四年的大学男友竟然已婚已育
我把嫖娼的前未婚夫送进警局
男方孕期出轨,已决定离婚
劝分组的管理员@阿南告诉我,最常见的分手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种类型:
劈腿、经济矛盾、隐瞒个人过往、与父母关系的矛盾。恶劣行为包括:嫖娼、家暴、精神控制。
豆瓣劝分组的95后用户@dogguess表示,虽然自己还没有谈过几次恋爱,但感觉已经在组里活完了半辈子——这双稚嫩的双眼,看遍了离婚、出轨、诈骗和嫖娼,今后遇到再鸡飞狗跳的事她也能做到波澜不惊。
当然,亲密关系并不总是充满离奇的背叛。更日常的分手,是被鸡毛蒜皮的琐事点燃火苗的,任何不经意的细节都能杀死一场弱不禁风的爱情。
关于一碗云吞面对象和我吵架四天这件事
和男朋友聊天很累,到底是我不懂幽默还是他有问题
已经在讨论订婚了因为男朋友看擦边球分了
在去年3月份,网易文创数独统计过关于劝分组的高频词数据,最高的三位关键词分别是:异地、前任和怀孕/孩子。
但在今年情人节之后,我肉眼预测“抠门”将成为这个组冉冉升起的明星关键词。豆瓣劝分组管理员@Meow也如此认为:“围绕经济的话题是出现频次最多的关键词,包括并不限于过节送礼、红包、日常开销、彩礼。”
毕竟,福楼拜早在《包法利夫人》里就说过,摧毁爱情的方式很多,不过连根拔起的狂风暴雨,却是借钱。
“前男友给我发0.88元后举报我诈骗”
“男朋友的钱借给别人过情人节了”
“男朋友情人节只给我0.52还说我物质”
“情人节送你99朵玫瑰的表情”
“情人节没准备礼物,送你一根新鲜的男性xx”
管理员@Meow对此非常不解:“男生在微信给女朋友发几分钱的红包的现象,不是个例,层出不穷,而且不是地域性特色”。她无法理解这些男生背后的心理动机:“对女友的羞辱?不屑?还是对来自女方的经济压力的反抗?”
经济观念的冲突,不仅是拍在情侣们脑袋上的一块板砖,还变成了这个豆瓣小组的招牌。甚至今年的情人节团建活动,就是评选出一个抠门冠军。
以上选项均为豆瓣劝分组情人节热帖
劝分组最有趣的,不是千奇百怪的分手群像,而是评论区里34万组员的嘴。
这里的组员就像是当代互联网的南丁格尔,在“能救一个算一个”的中心思想领导下,秉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劝分即救人”的理念,不厌其烦地把一个个为爱所困的痴情人拽出围城。
顾名思义,劝分组唯一的行动纲领就是劝分手,让发帖者舍弃不健康的亲密关系,拥抱全新人生。
但大多数情况下,围观一个不清醒的人陷在火坑里,更容易产生怒其不争的愤懑——
“你把庙里菩萨像扒拉掉,自己坐上去吧。”
对于管理员来说,她们希望大家的态度尽量保持客观,不必对不清醒的发言过于苛责。
“如果ta绝对理智,那可能ta也不需要来发帖了。我们无法要求所有人都能够时刻理智清醒,而且正是如此他们才会需要求助他人的意见。所以也不能期待自己每次给出的建议能够被楼主采纳,对自己来说只要有认真帮助过他人就好了,他人的生活还是需要他人自己去承担。”管理员@阿南告诉我。
图源:豆瓣劝分组
@阿南承认,劝分的机率也并非100%,“绝对不是盲目一刀切。大家本质上还是希望投稿人能过得更好,所以对于不合适的感情做出了劝分的提议。”
“也见过劝和的帖子,这种情况一般问题都不在双方之中,而是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世间难得有情人,遇到了合适的人,还是值得再多点勇气对抗一下这些困难的。”
“比如有一个帖子,男孩子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两个人感情也很好,因为男生加班严重造成了斜视,所以女生的母亲坚决要求他们分手,这个帖子组员口径高度统一,支持女孩子不分手。所以说劝分组的组员都是有自己的是非观的,不会盲目、激进劝分。”管理员@E分享了这则故事。
图源:豆瓣劝分组
在豆瓣之外的眼睛看来,劝分组是当代亲密关系的判官,一个伴侣是否可靠,就看ta能不能顺利通过劝分组的审判试炼。甚至有男性网友在微博上痛陈豆瓣劝分组的危害。
“人们可能觉得劝分组是邪恶的,它是爱情的终结者,恋人的死敌,恰恰相反,劝分组的初衷是帮助人们舍弃错误的关系,从而获得追寻幸福的机会。”管理员@Meow解释。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
到底有多少人真的会听从陌生人的建议立刻在现实中分手,没有一个管理员能给我一个准确的数字。
也许投稿的人是为了吐槽自己在亲密关系中受到的委屈,也许他们心里早就有了倾向的答案,来到一群陌生人之中寻找认同感,确认自己的亲密关系是否还能运转下去。
无论是曾经的深夜情感热线还是这些手机里的App,都只不过提供了一个倾诉的平台——在这里没有人了解你的过往,就像一座偏远教堂的告解室。
但事实就是,如今的告解室里站满了抓耳挠腮的年轻男女,他们一边幻想着完美爱人,但同时又对亲密关系束手无策。
如果你尝试过在豆瓣和虎扑之间反复横跳,你会处于一种巨大的割裂感和认知错位之中。
比马里亚纳海沟更深的,是男女如今的性别对立鸿沟。
根据劝分组管理员@E的观察,面对一段亲密关系,年轻男女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有效沟通。
面对同一道难题,两个性别自说自话,各执一词,反复申告自己的冤屈,却很难听到另一个性别的声音。
在女性用户居多的豆瓣,你能听到的关于男性的叙述,大多充满了这样的关键词:抠门、自私、计较、PUA、普信。
而在男性用户居多的虎扑,你能听到的关于女性的叙述,大多带有性别滤镜的偏见:接盘侠,舔狗,被绿,现成的爹你也做?
两个平台就像互联网的两个对立的街垒,互相投掷隐形的燃烧弹,并且在内部阵营劝阻同性战友——不要靠近男人/女人,他/她们没有一个好东西。
但有趣的是,二者并不是完全没有相似之处。
观察他们面对婚恋的态度,就能发现两个性别罕见地达成共识:恋爱绝非易事,男女双方都叫苦不迭。
男性认为女性的要求太繁杂,甚至精细到要为其提供“情绪价值”。一个完美的男友太难做了,几乎没有人能轻松交出满分的答卷。
虎扑一位用户对男性的委屈作出了总结
而另一边,女性认为男性是世界上最诡计多端的生物,只会变着法子榨干女性在婚恋中的剩余价值。
已婚聊骚,婚内出轨,冷暴力和PUA他们全都手到擒来,想从男人那里获得真正的尊重和体贴比中头奖还难。
图源:豆瓣劝分组
几番撕扯下来,两性对恋爱几乎都不再抱有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
莫泊桑说过,爱情似乎是美丽的,但可惜是一件美丽的礼服,结了婚,这礼服就脱掉了。而如今的年轻人已经没耐心等到结婚,就要迫不及待撕破这件礼服。
豆瓣劝分组的管理员@Meow表示“不婚不育保平安已经成了大批组员的共识”,一位虎扑用户持有相似的理念:“结婚已经不在目前考虑的第一顺位了”。
围绕着“婚姻能给男人/女人带来什么”的问题,两个性别可以给出相同的答案:婚姻是一个火坑,是一场阳谋,是生意和算计,就是没有爱情,有也只是运气。
图源:虎扑步行街
男性抱怨彩礼价高,老婆婚后脾气差,自己每天都奔波在接送二孩和老婆的路上,下班回家想刷会儿手机就要被絮絮叨叨,水管吊灯洗衣机空调,没有一个不是等着男人来修。
女性的声音来得更切肤痛苦。产后抑郁无人在意,漏尿的尴尬只能自己扛,深夜喂奶没人能接班,老公的眼里永远没有家务活,女性最终承担的角色只有保姆和陪睡。
答案虽然是相同的,但两性对婚恋的焦虑和恐惧,本质源于不同的观念碰撞。
大部分男性仍然保留着延续千年婚恋观念。作为传统婚恋模式中的受益人,男性默认婚姻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交易。高价彩礼即是男性付出的议价权,采买了女性的劳动力和生育能力,在潜意识中将女性视为全方位工具人。
“这种权衡利害的婚姻,在两种场合之下,往往变为最粗鄙的卖淫——有时是双方的,而以妻方为更寻常。妻与普通的卖淫妇不同之点,只是在于她不是像工资劳动者那样计件出卖肉体,而是一次永远出卖为奴隶。”——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而与此同时,中国女性的思想解放,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女性受教育程度大幅度上升之后,一部分女性已经率先识别了婚恋中的陷阱,对婚恋抱有更审慎观望的态度。爱情不再是女性唯一的指望,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斯在Why Love Hurts中写道,“爱情之所以具有极强的诱惑力正是因为它掩盖并美化了两性关系核心中各种深刻的不平等。”
女性怀揣着先进的思想观念,面临的依旧是古老传统的婚恋市场,对话无法展开,面对婚恋只剩下退缩与恐惧。
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
而深究婚姻的本质,确实离不开冷冰冰的利益。
在加里·贝克尔提出的家庭经济学中,具有不同优势、在能力与收入方面互补的男性和女性,通过婚姻的形式可以使双方利益最大化——这就是婚姻存在的根本理由。
如果要达到双赢的最佳方案,那就要将婚恋视为一个巨大的全球市场。
只不过在中国,婚恋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残酷。比起西方国家按照资产划分门当户对,中国的“门当户对”更讲究、更复杂、牵扯的因素更深层。
一线户口、家庭背景、年龄、学历、情感经历全都是影响议价的筹码。
图源:豆瓣生活组
当利益不可控的时候,规避风险、及时止损就是难免的事。而这里的利益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还有亲密关系中付出的情感价值。
年轻人对亲密关系充满美妙的想象与期待,但实际结果总是不能如愿。
这一切的背后,涌动的是两性对“不可控的亲密关系”的焦虑与恐惧。
一句流传许久的名言说道:没有一个人能从对象的手机里活着走出来。出轨、背叛、骑驴找马、前任纠缠,在科技发达的当下,拥有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高纯度伴侣几乎成为了所有人的终极目标。
我们不断确认自己的感情是否安全,不断在刷新的帖子里加深对异性的怀疑和不信任,最终的结局大多是——自己的伴侣原来也不怎么干净,不如分手吧?
哲学家哈里・法兰克福( Harry Frankfurt)有一个观点如此说:“如果我们当中有‘某种挥之不去的焦虑或不安’,感觉到爱情问题令我们‘烦恼、焦躁、对自己不满’,那是因为爱情包含、映照、放大了在现代性制度中自我‘陷人困境’的境遇;至于制度的形成,必然受到经济关系和性别关系的作用。”
在这一系列组合拳的重锤之下,亲密关系的光彩逐渐褪色。
爱情本应是流着奶与蜜的应许之地,但现在不可避免地演变成现代人的另一座隐形囚牢。
罗曼蒂克似乎真的正在经历消亡。
当我对身边的年轻男女,以及豆瓣/虎扑的用户进行了一个简短的问答之后,他们的观点出奇地一致——仍然对理想化的爱情抱有期待,但是爱情的价值顺位,要往后挪挪了。
豆瓣劝分组管理员@饼干告诉我:“学生党可能更倾向于爱情至上,步入社会以后爱情价值顺位会相对后移。”
“家庭第一位,事业和金钱应该差不多吧,有事业自然而然就有金钱了,爱情排在最后吧。父母是世界上最爱我的人,而拥有美好爱情的基础就是事业,有了事业才能谈爱情。”虎扑用户@渔歌子如此理解。
图源:虎扑步行街
在两性阵营的纠葛对撞之后,我似乎又看到了藏在背后的暗线。
如今的年轻人,对亲密关系的想象不断窄化。理想人选必须符合一个“看上去明确、但落实到生活中却又面目模糊”的标签。
女性对男性的要求精细、全能、无所不包;而男性对女性的要求看上去简单直接,深究其内里却往往很难达到:既要有母亲的温柔包容,又要有荡妇的性魅力价值。
戏剧化的结局是,无论如何精挑细选,结果总会不尽人意。
豆瓣一位女性用户对理想男性的描述
在两个性别阵营泡久了,你会发现一个有些悲哀的隐藏共同点:每个人优先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都想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抓住一丝牢靠的确定性。
所以,你总能在劝分组里看见许多因为小事走向陌路的爱情。似乎在上一辈人心中那些小的不能再小的事,都足以引起当代恋人的地动山摇。
爱情变得越来越精密,像一架冷冰冰的仪器;恋爱脑成为被抨击的活靶子,精致利己主义成为两性阵营都推崇的“人间清醒”榜样——近乎古典主义的浪漫爱情范式便走向消亡。
趋利避害是人类写在基因里的本能,没有对错。但爱情正在贬值,再也不能成为为对方无私奉献的动机。如果不能温和地走进爱情的良夜,那干脆就转身离开。
这让我想起一部充满争议的电影,贾樟柯的《江湖儿女》。
赵巧巧算一个清醒的女人吗?恐怕很难评价。
她为了廖凡饰演的斌斌顶罪入狱五年,出狱时斌斌已经和别的女人在一起,她还是一路追到了南方,在路上受尽苦楚。
直到曾经辉煌的斌斌得了脑溢血,灰溜溜地滚回山西老家,她还是不计前嫌的接纳了曾经的恋人,照顾他的衣食起居,甚至找医生给他看病。从头到尾,斌斌都没有给她任何甜美的承诺。甚至最后病好了,转身离开了她。
如果把这段故事从电影中摘出来,换上素人的名字投稿到各个情感咨询平台,恐怕没有人会赞赏赵巧巧的义气和胸怀。更容易预料到的评价是,斌斌是渣男,赵巧巧是个恋爱脑娇妻。
电影《江湖儿女》
阿兰·巴迪欧说,爱情不可能是在完全没有风险的情况下赠予生命的礼物。但如今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少再有人对这份风险甘之如饴、赴汤蹈火。
如果非要替年轻人的亲密关系下一道诊断书,我想会是:我们慢慢丧失了对亲密关系的信念。
体现在数字里,是每年都在下降的结婚率和生育率;体现在文化上,是恐婚恐育成为最新的顺口溜。这也许是人类在不断追求自我主体性的进化过程中,必将经历的阵痛和思考,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粒沙而已。
但将视角投射回我们自身,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真的是一块食之无味的鸡肋吗?
我仍然保持乐观。
人类需要温度,需要建立联系与羁绊。
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并不总是孤单的个体,我们仍然需要真诚的爱情。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