暧昧的英文、冷门又惊艳的英文单词?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傲慢与偏见,是很多人唯恐避之不及的遭遇。但是在日常生活,一些言语和举动却会在不经意间给人造成伤害。与明显的歧视不同,这种隐藏在细枝末节、几乎难以察觉的行为被人们称之为“微歧视”。从无心的笑话,到微妙的眼神,再到暧昧的表情,都有可能传递出欠考虑乃至不尊重的意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图源网络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或许,你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大街上遇到拄拐杖的年轻人忍不住多看几眼,向身边的同伴脱口而出:“小伙子真是可惜了”,莫名的感叹令闻者不适;工作中因为表现出色受到领导同事的夸赞,听到的却是“没想到作为女性,你竟然也能做的这么好”,奇怪的腔调让人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劲;饭桌上和一群陌生人聊天寒暄,旁边的人突然大呼:“什么?你竟然是处女座”,停顿的空气里属实充满了尴尬……没有“针尖对麦芒”的交锋,也不是什么恶语相向的嫌隙,可就是日常的、简单的、司空见惯的只言片语和行为举止,给人以冷漠、轻蔑甚至侮辱的错觉。
千万不能小看这些“鞋子里的沙子”。一旦积少成多,不仅会磨破脚掌,更会残害身心。面对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即便脸上挂满微笑也难以掩饰心情的波动;面对双关语式的隐晦表达,有时候不得不说服自己“别想太多”;面对似有似无的疏离隔阂,频频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漩涡……经受一次又一次“微歧视”的折磨,有人选择逆来顺受,有人选择愤怒爆发,有人选择孤僻哑忍,但无论何种反应,都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像在海水中一样无法呼吸”,吞没了理性认知,也冲垮了心理防线。
图源网络
人际交往是门见仁见智的学问,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对“微歧视”的现象感同深受。有人就把这种情况理解成一种“玻璃心”,归结为一种自怨自艾的受害者心态。比如,明显表露的抵触行为,被当做“开不起玩笑”的表现;过分的恭维或刻薄的玩笑,成了“跟你关系好才这样”的权利……事实上,尽管生活中可能存在大量微不足道的“误会”,也会发生一些过度的应激反应,但这与实打实的歧视和偏见有着本质不同。当言语或举动在不经意间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冒犯、造成了一定意义的伤害,该反思的绝不应该是被歧视对象的“敏感与脆弱”,恰恰应该是中伤者“过火而不自知”的固有观念。
有人说,“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是我们在别人的伤口周围小心翼翼”。大到种族的特征、地域的归属,小到性别的差异、个人的喜好,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逆鳞”。轻易的挑衅或者无意的触碰,都有可能导致无法预料的反馈。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微歧视”都能以“开玩笑”收尾。正因如此,在遭到“微小而真实”的冒犯时,可以试着开诚布公,用温和的沟通而不是激烈的指责来表达自己的关切;在遇到“微小而真诚”的要求时,可以选择认真倾听,看看自己是哪里的过失让对方不太舒服。说到底,从自我观照,到反求诸己,只有掀开“微歧视”的面罩,感知对方内心深处的真正诉求并予以回应,才能让人际的纽带不至于打结、社会的网络不至于淤堵。
“这你都知道?”“这你都不知道!”……拒绝“微歧视”,不妨就从改变这样的口头禅开始,“把偏见从门口赶出去”,也要防止“偏见从窗口溜进来”。如此,才能中止隔阂的发酵,阻断误会的蔓延。
这正是:
人人反对偏见,人人都有偏见。
不妨开诚布公,永远为时不晚。
各位晚安。
(文 | 于石)
| 荐书 |
★ ☆ ★
《与世界谈谈心——睡前聊一会儿》
★ ☆ ★
丨简介丨
继《与时代谈谈心》后,人民日报评论部的“睡前聊一会儿”栏目再推系列读物之《与世界谈谈心》。本书系统梳理了这两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闻热点,分为都市、生活、艺文、校园、新知、科技、心理、食饮、光影、风尚10个部分,给读者一个触摸时间、观察世界的窗口。
这个世界的丰富性,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本书所收录的,也只是我们这个宏大时代的吉光片羽。但这些文化现象、社会风尚、思想观念,就像风与水之于大地,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不知不觉中刻画着我们的时代。我们尝试从中看到水的走向、听到风的声音,去发现、接受和推动改变。我们希望,瞬间的积淀不要流淌,岁月的馈赠别被消磨,而是在时间的河床上凝聚起沉潜的力量。我们希望,能与读者一道观察、思考,发现更广阔的时代,与社会一起向阳生长。
— “与时代谈谈心+与世界谈谈心”套装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