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秦相李斯,本是楚国小吏,用今天话说就是公务员,算是衣食无忧。由于他看到“厕鼠”,而放弃铁饭碗,跟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后辅佐嬴政一统六国。

苏秦,早年师从“鬼谷子”,后游历多年,穷困潦倒,受人讥笑。苏秦深感惭愧,于是闭门不出,遍观所藏之书。一年后,揣摩出“合纵连横”之术,配六国相印。



在古代,要想疾没世而名称之,大概和现在也差不多,即读书和杀人。秦国奉行军功爵位制,你做多大官,那要看你杀了多少人。假如说你天生多情,不善杀人,怎么办?那就只能是读书了。

那么问题来了,时至今日,杀人已经不是文明社会的价值体系,甚至是反人类的。我们似乎就剩下唯一的“独木桥”--读书!然而十年寒窗最终未必就能金榜题名。让我们心寒乃至心死的,不仅仅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烈,即使你过的独木桥,也还面临着“刚毕业就失业”的尴尬。



要不要读书,成了一个问题。久拜上帝而不见神迹,我们大概怀疑的不止是自己的诚心,更要动摇对神灵的信心。

甚至有基于“实用主义”的质问:我去菜场买菜难道要用到几何还是代数?某某小学文化麻将打的比谁都精明。家长每每想要反驳,大概也会一时语塞。

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在《培根随笔》中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可见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更好的买菜,或者胡一手好牌。一颗小树苗想要长成苍天大树,不仅仅需要阳光,还要有肥沃的土壤和粗壮深邃的根须。读书也许不能让你成才成料,但肯定能让你枝繁叶茂,心旷神怡。

古人读书,很多以“顿悟”开始,以“扬名立万”为终极目标,继而有些癫狂乃至走火入魔。



苏秦的“头悬梁,锥刺股”,高凤的“晒场”流麦,虽终成大师,但怎么看都有点“用力过度”,现如今凡事讲究方式方法,读书如果成了疯狂的祭祀崇拜,那就有失人性了。

现在的读书,泛指莘莘学子的学业,读书本是“天职”,奈何物欲横流,心性难收。适当的引导和督促是很好的办法。但有些家长容易矫枉过正,学习无关之书,皆不能观。但其实整天埋头啃公式语法,大概记是记住了,也就止步于记住了。

其实课外读物的涉猎不仅增长知识,也是培养一种生活习惯,良好的习惯则反过来影响生活。退一万步讲,喜好读书,总好过没日没夜的“王者荣耀”。



作为进入社会的成年人,大概最多的感触就是“忙”。我们作为更成熟的“大人”,有更自由的时间选择。然而我们并不比学校里的学生更自律,甚至更需要“鞭策”。睡前翻几页书,估计很少有人做得到。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在我看来,读书更像是场足不出户的时间旅行,真正的穿越时光。

读《东周列国传》,我能感受到“春秋战国”烽火狼烟、诸侯争霸的动荡;读《秦汉史》,我能领略“秦汉”一统江山、抗击夷狄的豪迈;看《新旧唐书》,我能感知“唐宋”开放包容、繁荣盛世的巅峰;在“明清”,我能体会江山易改、谁主沉浮的悲凉。

书籍是人类最好的发明,读书是人生最大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