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你可以养我吗—你可以养我吗第几章男主恢复…

时间:2022-12-02 09:11:29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文丨柒

编辑丨原生科普局

人到70古来稀,在国家危难存亡之际,无数仁人志士站了出来,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都奉献给了祖国。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名96岁的台湾老兵离别70年,每时每刻盼着回国,在联系到侄子时问:

我回去你还养我吗,我又没钱。说句良心话,我回去死也死得踏实一些。

这句话说出,令人十分心酸,参军保家卫国,却回不了家。

邓雪桂

一.战火纷飞的年代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日子过的本来就很艰难,想要养活一家人谈何容易。为了能活下去,于是在1948年,22岁的邓雪桂参了军,不单是为了填饱肚子,也是为了这个国家。

参军之后,虽说不能大鱼大肉,但总比起之前有了上顿没下顿好多了, 就在他认为自己已经能够养活自己一家人的时候,噩耗传来了。

因为邓雪桂参加的是国民党的军队,而在1948年的时候国民党已经兵败如山倒。于是他莫名其妙的跟着去了台湾。

估计当时的国民党士兵谁也没想到,解放战争初期打的如此火热,在一夜之间却轰然倒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下令大部队向台湾撤退,邓雪桂也在其中。

邓雪桂也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离开生育自己的家乡,前往那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甚至后来还在此生活多年,也没想到在未来回乡的路上,会有多艰难。

在这些逃亡台湾的人群中,有许多中下层士兵根本不知情,完全是被上层长官哄骗到台湾,这也为之后的两岸难以相见留下伏笔。

二.故乡游子

1923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声,一名男婴降临到衡阳市常宁西北的一个小山村里,文化不高的父母给他取了“雪桂”这个名字。

他是家中长子,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邓家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在那个年代,不仅有土匪时不时来村子里掠夺物资,还有来自国军的搜刮。

于是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同时也为了补贴家用,邓雪桂无奈从军,加入了国民党的军队,想求一条活路。

邓雪桂便在22岁时参军,直到24岁的时候才回过家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音讯,所有人都认为他已经死于战乱。

而实际上加入军队的邓雪桂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可以吃饱穿暖,在思想陈旧的国民党部队里,只能吃一些能够果腹的食品,军饷和福利根本没有,而且普通人就别想着有出头的机会。

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揭开了日军全面侵华的序幕,在日军压倒性的火力优势下,国民党连连溃败。大量国民党溃军涌入长沙、衡阳等地。

网络素材

农民出身的邓雪桂并没有和他们为伍,在他熬过了那段苦难的日子后,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但是国民党却不讲理的直接撕毁了“双十协定”,发动了内战,邓雪桂也被迫留在了军营。然而国民党军队并不得民心,士兵们也不想在继续打下去。

失败的蒋介石不甘心,他运用大量飞机船只将十万国,运到了台湾海峡。

此时,邓雪桂的弟弟参加了解放军,幸运的是,这对苦难兄弟并没有在战场上兵戎相见。

只是当时的海峡两岸关系十分紧张,邓雪桂看不到一丝回家的希望,感到万念俱灰。事实确实如此,两岸关系都没有得到缓解,双方都神经紧绷着。

在这样的环境下,邓雪桂无法回家见到自己的亲人和心心相念的老母亲,每每回想到这些事情,邓雪桂都情不自禁的悲伤落泪。

“她一辈子都没有过上好日子,不知道她现在过得怎样,我多次梦见母亲因为思念我吃不下饭的场景。”

他的家人们,也只能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在给邓雪桂烧点纸钱,用这种方式来寄托哀思。

然而,不管别人如何说,邓雪桂的母亲始终相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无论刮风下雨,老母亲每天都坚持到村口的小树下等着自己的大儿子。

可直到村口的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老母亲也没有等到邓雪桂回来,老母亲每天以泪洗面,眼睛都哭瞎了,每天也要摸索着到村口老叔下,等待远方的儿子回来。

“我的儿啊,你到底在哪啊!娘好想你!就算让我知道是死是活也行啊!”

这种两岸相隔的悲剧,在那个年代,造成了无数家庭的生离死别,有些老兵甚至到死都没踏上家乡的故土。

他母亲为家操劳了大半生的岁月,虽然艰苦,可是有儿有女在身边就知足了,却没想到,这一走就未归家的儿子,无论她如何日思夜想都没有等来。

可在大陆那头的邓雪桂何尝不是这样呢?

三.游子终归

1987年,在国民党中常会上,蒋经国宣布开放大陆探亲,至此,与大陆分离了近40年的台湾老兵们,终于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邓雪桂返乡的故事还有一些波折,因为邓雪桂没有赶上第一批返乡探亲的名单,于是他便委托同乡去他家里看看,帮忙把自己的近况说一下,特别是自己的母亲。

在焦急的等待了半年后,同乡战友给邓雪桂带来了一封信,信里说,弟弟已经成立了家庭,两个妹妹都嫁了出去,母亲也还健在。

听到母亲还健在,邓雪桂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立马整理衣物,邓雪桂终于得以踩上家乡的泥土,再次看看家乡的美景,见到自己日思夜想的亲人。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

当年数百万的台湾老兵,还在台湾发起了一场返乡探亲运动会,以“母亲节遥祝母亲”的名义举行集会,老兵们身穿白色衬衣,后背上印有鲜红色的字样:“想家”、“妈妈我好想你”。

返乡探亲运动会

大陆那头的亲人也想马上和哥哥相见,不过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弟弟妹妹的家庭条件并不优渥,没法前往台湾见哥哥,所以只好写信让哥哥回来。

可当憧憬的回到家中,推开门后却没有发现母亲的身影,前屋后院都找了个遍,都没有,难道是去田里劳作了吗,这也不可能啊,自己回来了,这是个大事,母亲一定会在家中等候的。

在邓雪桂的连续追问下,弟弟只好说出了母亲已经于一年前过世,听到这个消息后,邓雪桂的心情瞬间落入谷底,多年的伤心事无处发泄,他只能跑到老母亲的坟前哭着给老母亲磕头。

弟弟向他解释道,之所以撒着慌,没有什么坏心思,也是想让你来的时候不那么悲伤。时间都过去了那么久了,他们都已不再年轻,再不抓紧恐怕就没有机会再相见了。

邓雪桂听到这后,一边向老母亲诉说着这些年的思念之情,一边拼命向老母亲磕头赔罪。

弟弟和邓雪桂说着母亲想念他的事情:

“母亲一直想着你,整整40年,她都在村口注视着当年你离开家的样子,后来眼睛都哭瞎了。”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学的《乡愁》: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四.老兵倾尽身家帮助村民

虽然没能见到母亲,但邓雪桂依然在家中留了许久。在和弟弟妹妹们吃饭的时候,邓雪桂发现桌上几乎没有肉菜,对于当时80年代的大陆老百姓来说,肉还是奢侈品。

席间妹妹问起,嫂子怎么没有跟过来。邓雪桂难堪的说:

“这一嘴湖南口音,怎么可能找得到媳妇,而且退役后靠着几十块军饷别说成立家庭了,养活自己就不够,不过台湾方面分配了90平的房子,我和好几个湖南的战友在一块住,一点也不寂寞。”

邓雪桂及战友住所

弟弟妹妹听着心里头不是滋味,想着让哥哥跟着他们一块住,然而被邓雪桂以“在 台湾住惯了”为理由拒绝了弟弟妹妹的好意,不过他答应了四年回家一次。

在1992年“九二共识”达成后,邓雪桂也于这一年来到了大陆家乡。

他决定将村里的学校修一修,上次来的时候看到屋顶还在漏水。邓雪桂知道自己因为家庭贫困,没读过书,就想着让这大山里的孩子们,未来能走出大山,能够有更好的人生。

当时,邓雪桂看到乡亲们都非常贫困,便拿出自己的钱分给大家,除去修补学校的钱,每家都分到了几十元,别看这钱不多,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数目,至少解决了很多人的日常开销。

多年后,记者随机采访那些村民时,大家都对邓雪桂心存感激,并念着邓雪桂的好,邓雪桂一共回来过四次,每次回来都倾尽所有来帮助大家。

村民

那么邓雪桂这几年是发了什么财吗?其实,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退伍老兵而已。他过得一直都很节俭,这些钱都是他一笔一笔省出来的。

问起邓雪桂的时候,他说:

来到台湾之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人生地不熟的,拿着那么点微薄的工资,在台湾这个物价高的离谱的地方根本消费不起。他常常连一支牙膏都买不起,一包烟5毛钱也买不起。

就这样,邓雪桂在第四次离开家乡后,由于年龄越来越大,也不方便来回奔波,渐渐与家人失去了联系。

没想到的是,在2019年的某一天, 竟然给侄子邓友爱打电话问他:我没钱你还养我吗?

由于年龄增长,自己无法更好的料理日常生活起居,随着战友的去世,没人听得懂他的湖南话,所以在当地也就没有朋友了。

自己的兄弟姐妹们也都相继去世,还有谁能照顾他,想来想去就想到了自己侄子邓友爱。

邓友爱说当他接到电话时很吃饭,他发现自己大伯的耳朵有点耳背,不过自己说什么,大伯都没听见,只自顾自的说。

邓友爱连忙说:您等着,我马上就过去接您。就这么连续大声说了几遍,邓雪桂才算放心下来了。

至于为什么会紧张,则是因为自己在外漂泊这么久,如果自己的侄子再不要自己,那就真成了无家可归的人了。

最后,邓雪桂在自己侄子的家里住了下来,现在已在安享晚年。

结语.

对于一个离家几十载的人来说,家乡的意义十分重大,尤其是我们国家,对家这个词格外看重,那不只是一个容身睡觉的地方,还是我们内心可以得到暂时放松的港湾。


码子不易,喜欢该文章的,可以点个关注,谢谢大家。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