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一十七位,在两广、豫冀地区比较占优势。当今庞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13%,总人口大约在167万。

庞的名义

庞,高屋也,从广,龙作声韵。庞是由广和龙组合的会意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广是屋,象对刺高屋之形,本义是依山崖建造的房屋;龙,表示君主和部落首领的象征;庞字的本义是君主或帝王所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引申有高屋、高大、厚实、杂乱等意思,后来多被用为地名和姓。

在古代,擅长建造高屋的一支群体称为庞氏族,往往为帝王或诸侯工作,高屋是庞氏族的原始图腾,庞字的型是氏族的族徽和名称,庞人所居之地称为庞,由于庞氏族擅长建筑,自然也善于建筑围墙篱笆等,建起了城堡称为庞邑,后来发展为国和姓。

庞姓起源

庞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二:

一、出自高阳氏

相传在高阳氏颛顼帝时代,有八才子,其一称庞降,亦称庞江,其后有庞氏。其实,高阳氏时代的八才子是当时有影响的八个大氏族,均属于高阳氏联盟。庞氏族应是庞降氏族中的一个分支,擅长建造高屋的群体,庞氏族其早期的活动地可能在今陕西韩城东南,后来南下越过长江进入湖南衡阳东。高阳氏的庞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因其后人没有显赫者,此支庞姓不见经传。

二、系自姬姓

商朝末期,周文王封其第十五子于古毕国,在今陕西咸阳北,成立了毕国,公爵,国君始称毕公高。毕公高的一位庶出儿子被封在庞,即古庞人古地,在今陕西韩城东,其后人遂以邑为氏。姬姓庞氏的历史也有3100多年。

外族基因融入

庞姓氏族一直单纯,很少融入其他民族的血液。庞姓在历史的进程中与周边的民族一直有接触,西北的庞邑与西羌相接,一些庞人融入羌人中成为羌中大族,在西汉初期羌人中的庞氏族又南进汉人地区,重又转化为汉人。而向南迁移进入楚地的庞人,也与那里的土著发生了基因的交流,庞人先进入俚人中形成了有势力的庞部,在隋朝时,俚人庞部向北移动,进入汉人地区,最终同化为汉族,俚人是当今湘鄂地区的土家族、瑶族的先民。之后几乎没有大规模的其他少数民族的血液进入庞姓群体中。直到清朝初期,满洲八旗中的庞佳氏族集体改姓庞,形成了东北地区的庞姓,其实满洲八旗的庞佳氏族的先民也是庞姓汉人。

庞姓分布

近1000年来庞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的态势。目前群体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山东、河北、广东,这四省区集中了庞姓人口的43%。其次分布在河南、四川,这两省又集中了庞姓人口的14.2%。庞姓的第一大省为广西,大约占了全国庞姓人口的17.4%。全国形成了北方豫冀、南部两广二块庞姓分布聚集区。

庞姓血型

庞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2.7%,A型占27.3%,B型占30.8%,AB型占9.2%。

庞姓名人

庞统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庞统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被追赐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庞安时

庞安时(约1042—1099年),字安常,自号蕲水道人,被誉为“北宋医王”。庞安时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医术精湛,能急病人之急,行医不谋私利,常让来诊者在自己家里住下亲自照料,直至治愈送走,他晚年参考诸家学说,结合亲身经验。撰成《伤寒总病论》6卷,对仲景思想做了补充和发挥。其突出特点是着意阐发温热病,主张把温病和伤寒区分开来,这对外感病学是一大发展。

庞尚鹏

庞尚鹏(1524年—1580年),字少南,明朝名臣,明代中期著名经济改革家。1553年(嘉靖32年)庞尚鹏中进士,最初授任江西饶州府平乐县知县,关心百姓疾苦,勤政爱民,执法如山;1565年,改巡按浙江,开始试点“一条鞭法”,为后来张居正进行全国性的赋税改革奠定了基础;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盐法的措施,大大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但改革得罪权贵,1570年被罢官后回乡,万历八年(1580年)卒于家,谥“惠敏”。著有《百可亭稿》、《奏议》、《殷鉴录》、《行边漫议》、《庞氏家训》。

庞姓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庞姓的郡望有始平、谯国、南安和南阳。庞姓以仁济为其堂号,“仁济”堂号典出宋朝的庞安。庞安是当时的名医,看病十愈八九。他为病人专门建立了房子,亲自看病人吃药和饮食,时人都赞佩他的医风和仁爱之心。仁济就是仁慈和救济之意。

庞姓的重要楹联有五副:

南州冠冕;宰相田园。

南州雏凤;东土祥鸟。

孝行无双;贤才第一。

千秋功烈留三国;一代忠贞属二师。

孝妇感天,曾闻鲤跃;德公避世,偕隐鹿门。

家训格言:庞尚鹏是明代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他十分重视对子女的训教,认为“成立之难如升天,复坠之易如燎毛”,如无家长的正确引导,子孙们犹如在黑暗中摸索行路,极易误入歧途。他提出“务本业,禁奢靡,严约束,崇厚德,慎典守,端好尚”六条治家原则。他强调“孝、友、勤、俭四字,最为立身第一义,必真知力行,奉此心为严师”的家训思想。他对子孙们的前途,主张力所能及:力所能之,以儒为世业;如不能,则应以农桑为常业。不论干何职业,均须自食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