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邂逅了一个美艳妇人,妇人把他带回了家。
然而,就在两人下象棋时,妇人的老公回来了。别误会,这不是仙人跳,老公也不是来捉奸的。
面对男人,老公是这么说的:
我满足不了妻子日益高涨的需求,也不在乎自己被绿,你跟我签个合同就行!不行的话,我还可以给你开工资,咱不差钱!
怎么样?是不是大受震撼?
经历如此奇葩遭遇的,就是咱们今天要讲的这部影片的男主,而影片的片名也正是男主的名字:
法比安
故事发生在1931年的德国,男主法比安32岁,是一家香烟公司的广告文案。
他的人生中充满了虚无与怀疑,找到不工作和活着的意义,每日下班之后,他总是游荡在柏林的艺术家工作室、酒吧和妓院等地。
开头提到的美艳妇人,正是他在一个在地下俱乐部里遇到的。
不久后的一个周日,在好朋友拉布德(是个富二代)提议下,两人去了一个匿名歌舞厅。
在那里,舞台上的人疯狂地跳着舞,而舞台下的人们则在花钱为这种“兴奋的观赏”而买单。
就在观看表演期间,一个名叫科妮莉亚的女孩引起了法比安的注意。
离开歌舞厅后,法比安特意找到科妮莉亚,和她边走边聊,压了好长一段时间马路。
通过两人的对话可知,科妮莉亚是学法律的,虽然有个电影公司的法务部录用了她,但她真正的梦想是当一个明星。
接下来的剧情就非常套路了,科妮莉亚邀请法比安上楼坐坐,然后两人顺理成章地做了爱做的事,接着又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恋人。
这段恋情,让法比安的生命仿佛被照亮了一般。
他和科妮莉亚在一起总是亲密无间、快乐满满,虽然每一帧画面都是不打码没法播的那种,但当中却透漏着孩子般的真挚与纯粹。
哪知道,好景不长,几天后,老板一言不合把他解雇了。
尽管面对科妮莉亚,法比安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焦虑,还用仅有的钱,给科妮莉亚买了一条裙子,可他的内心里,却开始担心有一天科妮莉亚会离自己而去。
没过多久,法比安所害怕的事还真就发生了。
一方面,他自己的工作一直都没找到,另一方面,科妮莉亚不是有个明星梦么,她最近被某著名制片人看上了,对方想让她搬出去住,还说会给她租个公寓。
这是什么意思,不用我说,大家都懂。
科妮莉亚爱着法比安不假,但圆梦的诱惑,让她无法不心动。
而此时的法比安连工作都没有,对于科妮莉亚,他没有挽留,而是选择了一首老歌所唱的方法: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为爱放弃天长地久。
一段时间过去了,法比安终于有了“工作”——在路上给有钱人开车门赚赏钱。
不是,好歹法比安也是个文字工作者,怎么就沦落到像有些流浪汉一样的地步了(无歧视,纯对比)?
更让人吃惊的是,凭借不错的外形,就在法比安“开车门”期间,有个富婆还看上了他。
富婆自己是开鸭店的,她倒不是想让法比安去做鸭,而是说要让他做自己的私人秘书。得,又一桩“包养”生意。
好在,咱们的法比安意志比较坚定,当场就拒绝了富婆。
又一段时间过去了,法比安依然没能找到靠谱的工作,科妮莉亚演艺事业则已经有了起色。
而恰好在这时,他的那个富二代好友拉布德失踪了。
于是,为了寻找拉布德,法比安去了各种地方,最后还鬼使神差地来到了城外的一家电影公司。
此时,科妮莉亚刚好就在那里试镜。
法比安偷偷地看着科妮莉亚,她说的话仿佛就像在说给法比安一样:
我离开你是为了和你在一起,你会继续爱我吗?你会愿意继续看着我,以及拥抱我吗?哪怕还有另外一个男人。
周日下午,我会从四点开始在斯帕特霍斯咖啡馆等你……
时间来到周日,科妮莉亚果然就在那家咖啡馆,而法比安此时,也鼓起勇气去见了她。
科妮莉亚依然深爱着法比安,虽然她现在还离不开那个制片人,但仍想要与法比安重归于好。
这种“要求”,法比安一时半会实在难以接受。
意外的是,就在这时,一个重大的打击向法比安袭来,他得到了拉布德自杀的消息。
拉布德是个研究生,最近写过一篇论文,他自杀的直接诱因是某同学谎称他的论文没有通过。
一时之间,法比安整个人彻底崩溃了,他找到那个同学痛打了对方一顿,然后离开柏林回到了妈妈家。
这种万念俱灰的状态,让法比安开始更加地思念起科妮莉亚。
于是,当联系到科妮莉亚后,他决定重返柏林,到对方说的那个咖啡馆与她相见。
结果没承想,就在回去的路上,法比安看到一个小男孩高空跳水,便跳入水中去救小男孩。
最后,小男孩没事,他自己却因为不会游泳而溺水身亡。
在影片结尾,科妮莉亚穿着法比安送给她的裙子在咖啡店里等待着法比安的出现。
日复一日。
以上就是这部《法比安》的主要剧情。
整部影片长达176分钟,我相信,单看这么个主线故事,你会觉得这片狗血而无聊、冗长而流水账。
但你绝对想不到,它不仅获得了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的提名,在国内某瓣上在某瓣也被打出了8.4的高分。
要知道,这片子根本不会在国内上映,基本也不可能会有水军跑到某瓣上刷分。
那么,是别人口味太独特?还是这片真有些水准呢?我的看法是后者。
影片根据埃里希·卡斯特纳的自传体小说《法比安:一个道德家的故事》改编,该小说出版于1932年。
熟悉德国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那个时期的德国,处于魏玛共和国时期。在随后的1933年,魏玛共和国因为希特勒及纳粹党的上台执政而结束了。
据说,这部小说是魏玛共和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对当时的柏林生活有着精准直观的描述,在白描与超现实之间充满了智慧和不同寻常。
因为没有看过原著,我就简单地和大家分享下对影片的个人感受好了。
一家之言,如果不认同,欢迎小伙伴们理性留言讨论。
从风格上来说,本片的处理是非常艺术化的,有着一种文学性的影像特质。
首先,它运用了大量的手持镜头,以及跳切、分屏、快进等剪辑手段,在画面上适时地采用了史料质感的黑白影像,并结合了年代感十足的报纸、广播、海报等等元素。
这些处理,不仅给人一种重回魏玛共和国的沉浸感,同时也把那一时期整个德国社会的疯狂堕落、颓废沦丧、政治动荡和焦躁迷失,全方位地传递了出来。
为此,影片还设计了大量男女全裸的戏码,那些迷幻腐朽的歌舞厅、酒吧、妓院,仿佛就是整个社会价值崩坏的真实写照。
另外,影片在叙事上从头到尾都贯穿着一男一女两个旁白,旁白采用了一种冷眼旁观的上帝视角。
有时,它是在讲述历史和时局;有时,它是在补充人物行为前因后果的信息并加以评论;还有时,它是在阐述人物内心的起伏波动。
如此这般,同样给人一种聆听小说一般的阅读式体验,而也正是通过这些旁白,在主线剧情之外,我们才可以深入到角色的内心当中。
以男主法比安为例,套用原著小说副标题的话,某种意义上来看,他是一个道德家,有着自己的精神向往和道德准则,对社会和自我充满了反思和悲观。
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他曾发出这样的疑问:这个世界容得下体面吗?
显然,在他的内心里,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
曾经,他与富二代好朋友拉布德讨论过改变社会的问题。
拉布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特别崇拜德国启蒙主义哲学家莱辛,他的那个论文写的就是莱辛,花费了整整五年时间,非常具有独创性。
虽然出身于资产阶级,但他却是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积极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在他看来,只要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人们就会自己慢慢适应。
而与他相反,法比安则是悲观的态度,表示并不相信理性和权力可以兼具。
当拉布德反驳只要用权力为人民谋福祉就可以兼具时,法比安是这样说的:如果人民不开化,你这套非凡的制度是没卵用的。
可以说,两人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
但是,这样不同的两个人,终点则都是幻灭。
拉布德是死于自杀,论文“被否定”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遗书里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整个社会和人生的绝望。
他的未婚妻出轨离开了他,他的政治理想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这一切都让他觉得自己是个荒唐可笑的存在。
法比安是死于意外,虽然他不对社会抱有幻想,但爱情和友情支撑着他苟活于世。
无论科妮莉亚离开和拉布德的自杀,对他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把他带向更深的颓废和绝望。
到了最后,好不容易能够与科妮莉亚复合,却没想到命运却在这时跟他开了个玩笑,他想要救人的善良之举,竟然导致了他走向毁灭。
这个结尾,无疑隐喻着道德主义者在混乱时代的无能为力。
所以你看,当一个社会走向溃败和坍塌,悲剧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必然的,科妮莉亚倒是看似成功了,但她所出卖和放弃的,却永远也不能再找回。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有一定门槛的片子,如果你想要清清楚楚地明白其中所有内涵,需要有着足够的知识储备。
但同时,它也是一部可以不需要看懂的片子,你就顺着导演的节奏沉浸其中,即使讲不清楚,也会被它的悲戚和诗意所感染。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找来看看,点个赞,让更多人知道这部片。
今天就到这里!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沼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