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文官制度被很多人认为是明亡之祸首,小编且不深究此事,单说说大明文官忠国忠职之刚烈,这应该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朵“奇葩”。
朱棣夺位,方孝孺宁死也不为其写继位诏书,遭灭十族;明武宗朱厚照简直就是个“混混”,到处撒野,一帮大臣遭廷杖依然上书要他“改邪归正”,认真当皇帝;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大礼仪之争”,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国本之争”,那些言官一个个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前赴后继地为国而谏,冒死而争……
文官有着武官都逊色的尿性,他们向死而生,为了心中的信念和文官的职责与尊严,不惜舍弃性命,这一道道景观,构成了大明的特色风景,也留下一声叹息。在明初,有这么一位刚烈忠诚的英雄人物,他不仅仅为君而死,更有着“连中六元”的历史创举。
“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在此前1300余年的中国古代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只有19人,这其中还有3位武状元。而连中六元,在明朝以前就没有出现过,就是整个中国古代史上一共也才两位。今天的主人公就是中国古代“六首状元”第一人(另一位是清朝乾隆年间的钱棨),明初学霸黄观。
黄观生于元末,池州府贵池县人(今安徽省池州市),家境贫困,父亲入赘许家,因此他一开始的名字叫许观。许观天生勤奋且无轻浮之态,更为难得的是,他不读死书,常常能够结合时局有一些独到的思考。
天才总有不平凡的表现,许观在县试(考)、府试(考)、院试(考)中均以第一名的成绩上榜,有了知识分子的身份,轻松地拿到了秀才资格证书,他也因此成为明朝 “连中三元”第一人。
洪武二十三年,26岁的许观继续续写神奇。当年八月,在南京乡试,中解元;次年三月,许观应会试,中了会元;四月,洪武大帝朱元璋亲举殿试。面对朱元璋的策问,许观不急不忙,提出了“屯兵塞上,且耕且守”的主张,弄得朱元璋心花怒放,心中暗喜“此乃朕中意之才”。
就这样,许观连中六元,成了“六首状元”,在中国应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完成人生伟大壮举之后,许观开启了自己的仕途之旅,去创造另外一个辉煌。
不过有个结一直在许观心中压抑了很多年,那就是他要恢复本姓。洪武二十九年,许观由翰林院修撰晋升为正三品的礼部右侍郎,他终于说出了心事,朱元璋也爽快地满足了他的心愿,已过而立之年的许观正式变身为黄观。
朱元璋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把江山交给了爱孙朱允炆,历史进入到建文时期。忠诚而有才华的黄观再次升职,成为正二品的侍中,进入核心圈子,参与重大国事议决。随着朱允炆的削藩运动,叔叔朱棣对抗以“清君侧”,一场靖难之役也就开始了,黄观的另一个传奇也随之出现在历史上。
前面说过明朝书生是极具风骨的,黄观更是如此。对朱棣的造反行为,黄观当面顶撞,因此也进入了朱棣的文职奸臣名单,且名列第六,属于要清理的“君之侧”。但忠诚的黄观不为所惧,继续全力辅佐建文帝。
建文四年,老练狠毒的叔叔朱棣搞定了年轻幼稚的侄儿朱允炆,永乐帝取代了建文帝。而此时,黄观依然在长江上游督军勤王,船行安庆下游罗刹矶时,得知朱允炆已葬身火海,他悲痛不已。
黄观整肃衣冠,跪拜哭泣,自责无力救主,随后纵身跳入滚滚长江,以死示忠节,一个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学霸就这样终结了自己的一生。
然而朱棣并未因他一死而了之。黄观九族被诛,亲友也受监禁、流放。朱棣还把黄观的名字从登科录中抹掉,状元名号也没收了。可怜他的妻女闻得朱棣要把她们送给象奴后,也跳河自尽。
近200年后,万历皇帝朱翊钧才为黄观平反,并为他建了黄公祠和状元坊,也算是让这个大明传奇人物有了“出头之日”。
大明书生、文官的刚烈之举,愚昧也罢,愚忠也好,这些都是我们现在人给他们的评价。反过来想,这忠君爱国,有何不可,愚在哪里?难道让他们一个个奴颜婢膝,阿谀逢迎,大明就能永远是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