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己人,战斗不断,战斗不断。
为食而斗,为配偶而斗,为地盘势力而斗,叮叮咣咣上万年,花样繁多,至今未肯停歇。这些人类之间的战斗,除了战时的武斗,还有和平时期的文斗。尤其是在文明高度发达后,不流血的文斗成了打斗的主要形式。
文斗必须有文化,有文化才能练就不烂之舌,才能抑扬顿挫、口若悬河,才能蛊惑人心。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天天周游列国,售卖自家的想法和观念,互相遇到后就要争斗一番,打一场嘴仗,一度成为当时的一种奇观。不要小瞧这些斗嘴的,他们个个可都是思维敏捷的饱学之士。
这种论辩式的文斗,被称为“斗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你好我好大家好”似的和谐之斗,一般作为一种消遣的游戏,存在于各种聚会和宴会上,被称为“斗雅”。
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是古人的八雅。对这些雅事,古代的文人墨客、王侯大夫,都很有研究,争斗之中相互促进,高手层出不穷,所以,古书中对“斗雅”之事,记述繁多。而斗茶,作为雅事之一,也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例。
斗茶之风,始于唐朝,兴盛于宋朝。
最初的斗茶,是茶质的比拼,一开始是不同产地的茶,进行近身搏斗,比谁的味道好;比如唐时,峡州贡茶曾比拼浙东青茶,用同样的茶具,一起煎来,分给评茶的人喝。陆羽说峡州茶好,皎然和尚说浙东茶香,最后到底谁好,还得看陪审团的最终投票。
由于茶树不同,茶味各异,不同茶之间的可比性差,所以宋初之时,斗茶逐渐内卷到同一类茶上,但是在不同的制茶茶坊间进行比拼。
这个阶段,比的是茶技,包括采茶技术、制茶技术和煎茶、点茶技术。
采茶、制茶工艺,影响茶的味道;而煎茶和点茶技术,影响品茶人的口感和观感。所以,这时候的斗茶,不但要茶质过硬,还要有很会煎茶、点茶的人,把茶的优点给溶解到茶汤里去。
后来,除了茶质、茶技方面,斗茶更进化到精神层面的比拼,增加了分茶术和茶字、茶诗的比拼,把茶文化,演绎到了极致。
分茶,就是按照饮茶之道,把被称为茶之精华“的沫饽”以及茶汤,各自均匀的分到几个品茶人的茶碗里。这种看似简单的操作,却大有讲究,除了沫饽分的要平均外,茶面更要好看。主要表现在,要让那些不断起灭的“沫饽”,在茶碗里“活”起来,要看上去像个什么高大上的东西,比如一副画图或者一段有情节的短视频——这种技术,听起来就好像是现代咖啡拉花的高级版。
宋朝时,有很多分茶高手,他们分茶时,可以使茶碗里呈现出各种神奇图画,像小鸡啄米、猴子偷桃、仙姑贺寿之类的,对他们来说都应是入门功夫。
茶字、茶诗虽然是斗茶项目的娱乐环节,但好的茶诗,往往会影响评审的判断,从而左右斗茶的胜负。
野史上有个故事,说的是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曾参加过一次斗茶会。当时,两家茶坊,都是西湖龙井贡茶的指定供应商。某年,一个晴丽三月,茶会开始,杭州的一众文人才俊几十口,受到邀请,来到西湖之畔,参加斗茶。
斗茶,一看茶汤,二看沫饽,三品茶香,这是茶质的比拼;然后是分茶之戏,来进行茶技的比拼;最后作诗写字,这是茶思的比拼。
茶汤白柔为上品,沫饽郁亮繁密可持久为上品,茶香浓厚为上品。斗茶中,两家的茶汤沫饽不分上下,但“百草斋”的龙井茶,在烘焙时,与茉莉同炉,浸染了茉莉的香气,所以品闻起来如百花拂面,大大胜过“鸿渐楼”的“素香龙井”。所以,第一场,喜新爱奇的人都选了“百草斋”。
之后分茶,当时苏轼的好友,正飞锡杭州的佛印禅师,亲自为“鸿渐楼”上场分茶,分出了一副“鱼莲栖鹤”图的禅画,技惊四座,获得大胜。
苏东坡饮茶,崇尚其至纯的自然之味,反对在茶中加入其他香料,所以对”百草斋“旁门左道的茉莉龙井很不以为然。于是在茶诗阶段,他挥笔写了半阙《玉楼春》,来嘲讽”百草斋“的茶,词曰:
人道青春花自好,眉黛如山从不扫。
奈何俗世爱徐娘,唯怕胭脂腌太少。
众人看后,多为自己茶品的“不纯粹”感到羞赧,于是纷纷转向,投了“鸿渐楼”一票。
最终,苏东坡凭借自己的诗,力挽狂澜,帮“鸿渐楼”胜了斗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