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朋友圈中还有朋友吗?
人生总有几个瞬间。接近崩溃,想倾诉。我们在通讯录中寻找可以聊天的对象,但打开界面后,发现上次聊天记录是去年“感谢您订购了朋友圈的第一张赞”。这一刻想说的话再多,瞬间就消失了。(大卫亚设)。
旧知己变不成老朋友,通讯录越拥挤,内心就越空虚,在好友上限5000人的微信里,有几个是我们能够真正敞开心扉,可以倾诉的朋友?加好友,加的是什么?
现如今,我们对加好友这件事毫不避讳,一个工作几年的人,通讯录里有几百个好友是很常见的现象。如果有一天我们心血来潮清理通讯录,看到那些头像陌生又根本没有聊天记录的人,我们可能无法回忆起来这个人是谁,自己为什么要加他。加完好友就不认识,然而不认识也要加,原因很简单,因为逐利是人的本性,而微信好友,是人们逐利的一条渠道,可以带领自己获取某种未知的利益。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销售加了一个老板的微信,这背后会有哪些原因驱动?从大一点的角度去想,销售员或许是希望这个老板会在以后想起自己,给自己介绍一笔单子,从小一点的角度看,他或许仅仅是想跳槽到这家效益更好的公司。就算目前没有能看到的好处也没关系,谁能保证将来不会有?说不定什么时候人脉就可以变现了。这种现象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其实我们对这种现象一点都不陌生。我们也曾经在过去出于这种原因,加了大量的好友,我们暗暗期待,这一天的伏笔,在日后会是一个光明的转折,今天积累的人脉,在将来我们会毫不费力地迎来一个不同的人生。
这些鸡肋式好友,你还没删?
大量的人脉填满了我们的通讯录,这些所谓的人脉随着时间的流失,似乎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想象中的回馈。人们一边收获,一边失望,而后才明白如果没有共同的利益做基础,没有相似的价值观做扶持,我们眼中的所谓的人脉,其实就只是一个占据了好友名额的数字而已。
在人脉面前,我们无法变得有存在感,我们发送过去的消息石沉大海,我们的评论被视若无睹,唯一能够维持我们和人脉有联系的恐怕就是朋友圈里的点赞了,没错,我们想说的千言万语最后都只变成了一个点赞而已。这些其实并不是人脉,而是鸡肋式好友,如果删了我们觉得可惜,因为我们还对它抱有侥幸心理,如果不删的话这些人脉也确实没有发挥着什么作用,还占据着好友上限名额,这些鸡肋式好友让我们左右为难。
在偌大的城市里,我们习惯了为生活和工作奔忙,和朋友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我们习惯了在朋友圈里看那些风生水起、那些精致生活,甚至是看别人的一生。我们总是下意识地以为那些人脉装点了自己朋友圈的门面,和身边人拉开了差距,但最后我们会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只有通讯录的区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