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局
01
两天前,妖妹打电话抱怨。“为了发朋友圈,周末特意早起去看日出,挑选了几张美丽的照片发了过去。
过后一看,差点吐血,寥寥几个赞躺那里,根本没人回应,气死我了。”瑶妹说,“朋友圈里的人不就是用来点赞的吗,赞都不点了,还是不是朋友啊。”不被关注失落,我理解。可不点赞就不是朋友,这我真的无法苟同。
我以前也喜欢发朋友圈,也在意自己是不是被关注。发条动态,看到底下一堆赞,内心真的很满足。
可有一天,我心情特别不好,想打电话发发牢骚的时候,发现能打电话的只有两个。
在没有朋友圈之前,能打电话的人,是那两个。在有了朋友圈之后,能打电话的人,还是那两个。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那些不是朋友,只是点赞之交。
人们常常误会朋友圈越热闹就拥有得越多,而不联系不互动就是失去。
但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很多显得像朋友的人,其实不一定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人,倒显得不那么像朋友。
时间久了你会发现,朋友圈的友谊,有时候真的不过是一场喧嚣而并不走心的篝火晚会。大家围在一起闹一闹,其实根本看不清火堆对面的是谁。
02
以前觉得认识的人越多、社交圈子越大,朋友自然会更多。后来慢慢才发现,虽然眼界视野开阔了,但却很难有波动的情绪,孤独感只增不减。
我们都怕孤独,却又深陷其中。
偶尔我们也会试图打破这层保护壳,想要伸出手试探一下,可现实却又不太如人意。
当你觉得很久没联系,想看看他们的近况时,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那条灰杠却把你死死地拒之门外。
一个假期也没有小贝的消息,我突发奇想点进了她的朋友圈,想看看她的近况。结果兴致勃勃的只看到了一条无情的横杆——“仅三天可见”。
那种感觉就像是小时候好不容易等到放学,下课冲向小卖店却发现没开门的失望。
不知道发明这个功能的人初衷是什么,但是毫无疑问这种方式已经被许多年轻人接受。不想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给旁人看,又不舍得把自己过往记录的一点一滴全部清除。
在微博上,我看到过一个问答,题目是“你介意朋友设置近三天可见吗?”80%的人都很介意。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回答是“陌生人都能查看十条,我却只能看三天。”
你看,这多让人难过。
虽然每个人屏蔽朋友圈都有自己的苦衷和理由,但是这种只能看三天的感觉真的会让人产生距离感。
朋友圈三天可见就好像你同意我去你家做客,但正当我兴高采烈地进门时,你却站在门口冷冰冰地嘱咐我“除了客厅别的地方都不能进”,你明白这种忽然被推开的感觉吗?
不要设置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了。
改变令你困顿的社交,网络上的也好,真实中的也好。最好的方式从来不是逃避,而是从认识的那一天起就坦诚相待。
03
昨天和小西一起吃午饭,隔壁桌女孩子经过时冲她点了个头。因为不太明显,所以我问了一句:“这是你朋友?”小西说:“算是吧。”说完顿了近一分钟她又补了句:“其实以前特别好。”
我能感受到小西的伤感,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安慰她。比起劝她释然,我更想告诉她“勇敢一点,不要怕。”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时间早已被考研就业以及各种琐事霸占,我们无暇顾及身边的人。无论曾经多么要好的朋友,久不联系,再想说话也很难张嘴。
但其实,面对朋友,真的不要怕。
真正的朋友,即使很久不联系,聊起来也不觉得生疏,有麻烦了依旧会毫不犹豫来帮你。
也许天各一方的人,回来前一直在想带什么礼物,又以怎样的理由相聚。也许许久不见的人,在屏幕的另一面点开了无数次对话框,只是同样缺少勇气……
我明白大家心中的顾虑,我们害怕自作多情,害怕一厢情愿。
其实我们也不过就是想发自内心的问一句“朋友,你还在吗?”
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就像一列车,有的人到站了,就下车了。有的人买的是终点站,也有很多中途上车的人。
一列车只有这么多座位,我们没办法留住所有人,但也不会失去所有人。
我想,最好的朋友应该是各自忙乱又互相牵挂。应该是你活在我的心里,而不必活在我的朋友圈里。
因为你是我的朋友,不是朋友圈里的百分之一。
---END---
作者 | 贾若男
编辑 | 赵家誉
审发 | 王龙龙
本文系中青网教育微信(ID:zqwjypd)原创
转载请留言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