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的朋友圈里有那种“国事/家务/秘史/丑事/大事/P大事”吗?都不向公众公开的人?
虽然社会才能反复强调:
朋友圈是社交场——我们在朋友圈发表的内容,转载和原创,都在持续输出“人设”。要根据你的社交目标筛选合适的“状态”。
但朋友圈里依然不乏一些“淳朴”之辈,他们固执的“本色”出演,直播自己生活。
他们究竟在想什么呢?
尤其是那种负能量满满的状态,明明会拉低自己的社交形象,为什么还是执意要发布?
2
很多人发圈的原因是:求发泄
现实中受的挫,无奈被逼到朋友圈宣泄。
负能量或无病呻吟的发圈,重灾时区往往是夜深人静时——黑夜放大了人的孤独无助荒寒感,负面情绪泛滥被批量发泄到朋友圈……
等到天亮,青天白日下回看那些状态,自己都觉得汗颜……赶紧删了。
我们生活中产生的各种不良情绪,总是在找各种方式释放。
各人“疏导”的方法各不同:有人是飙酒,一醉解千愁;有人是举重长跑,让郁闷随汗水挥发掉,有人则是发圈泄愤明志。
算是一种低成本的情绪宣泄渠道,心事只要写出来,就会释然很多。
等再看到朋友在下面的热心回复,倍感大家的关注,俨然置身焦点,产生一种自己“还是很重要的嘛”,“还是有很多朋友理解我的嘛”,这种治愈系错觉,就让“发圈”成了很多人戒不掉的“电子安慰剂”。
也有一些人发圈是求助——求抱抱、求支援
在这个焦虑时代,我们微信里的“好友”越来越多,可生活中能去打扰麻烦的朋友越来越少。
朋友圈里类似《高贵的人,从不麻烦别人》的文章被频频转发,谁也不愿意被冠以“消耗型朋友”,“索取性伙伴”的称谓,我们选择默默消化自己的问题,但当有些事实在不堪其扰时,内心深处又渴望帮助。
这时候,发圈就有了一种试探的意味:“我情况有点糟,谁肯过来帮我一下?”
周末,一个做护士的朋友对我说:“我以前瞧不上有点P事就在朋友圈直播的人,觉得这人怎么LOW,这么任性……上个月,遇到的一个病人,让我意识到,他们可能只是……太可怜太无助”
她接诊了一个服毒女生,吞食某种有毒植物自杀的,送来时,已经过了洗胃期,只能做血透——在大腿上切开,把全身的血导到仪器中,置换完血浆后再导回体内。
这个女生在医院住了半个月,没什么人来探望她,大部分时间,她就是躺在那里玩手机。
后来她们互加微信,她看到女生最新一条朋友圏:“ICU一天的呼吸值一万多块……我的命不值这个钱”
往前翻了翻她的朋友圈:
“离开渣男,姑娘会活得更好”;
“求求你回来吧,我什么都能原谅你”
“睡不着,死后自为长眠,此时何必纠结”
“后来的你,想起从前的我们,心会痛吗?”
……
女生在朋友圈公示了事件的始末和细节,甚至如果快进来看的话,她如同直播了自己自杀。
朋友说:“如果她能早点向家人或心理医生求助的话,可能不会走到自杀这一步……”
但她错误地用了发朋友圈的方式——看着像公之所有“朋友”,其实对谁也没说。
她像一条失事小船,没有赶紧靠岸补给,却顺流而下在朋友圈的海上漂流,终于触礁沉没。
朋友圈这种聊胜于无的“点赞”慰藉,并不能实质性的帮助到我们。
我们又该如何更有效的疏导不良情绪?
3
身陷不良情绪时,不要一味手心向上,等别人来施救,先自救。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L·华生曾写过一本《自我导向行为》,他说:
每个人都可以成功改变,自我认知是改变自我的关键,而自我认知的关键则是:
学会记“结构化日志”
即不要单纯地纠结结果,而是列出导致这个结果的情境、原因、行为。
书中案例:丈夫打了儿子,深陷自责后悔中,结构化日记法让他发现,打孩子,不只因为孩子的行为引起,也与他此前和妻子的口角及下班后太疲惫有关。
他之后要做的就是:规避类似情境(太累),矫正行为(动手打人),代之以正确行为(温和沟通),并辅以激励手段来强化新行为,就很容易走出不良行为和情绪。
这里提到:改变一个行为(比如依赖朋友圈发泄),必须用新的行为来替代它。
试着尝试替代方案,比如:
◎洗个热水澡,用热水冲淋调整自我状态;
◎看个电影,跟着剧中人喜怒哀乐移情;
◎或者记录情绪日记,用文字找回平静……
这些办法都比在朋友圈里横冲直撞管用——因为它们在用一种积极的自我陈述,取代消极陈述。
4
如果真摊上“大事”了,自我疏解无效,那就尽快向外寻求真正有效的支持。
要知道,在朋友圈求抱抱,其实就像乞丐求施舍——展示断腿,弄出一脸衰相,吸引路人掷下一两个硬币(赞)——这,是你想要的吗?
定向寻求亲朋支持
有些朋友能让你放松——让你大哭一场或大骂一顿,平复心情。
有些朋友能高屋建瓴给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案。
定向寻求和你当下需求更匹配的朋友,而不是在大海上,漫无目标的放烟火。
打电话,面对面,用一个半天,消化处理事件和情绪。
毕竟,如果你不说清情况,很多人可能根本意识不到问题的重要性,有心想问,还担心被贴上“窥视别人”的标签。
再严重的,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的诊治
不良情绪没什么丢人的,就像《得抑郁症的丈夫》里说的:抑郁就像感冒,谁都可能遇上。
治好了病,才有力气全力以赴地生活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