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天都是胶州湾海鲜养殖户播种蛤苗的好时机,上周胶州湾海域的海星极度猖狂,大肆出没。
其实海星的食量有限,吃不了多少蛤蜊苗和海蛎子苗,却成为深海养殖区的霸王,通过全身覆盖和释放微量毒素,几乎让所到之处“无苗可幸免”。因此,尽快应对大量的“不速之客”是当务之急。目前,市海洋发展局已派专家指导当地渔民用多种形式开展海星捕捞,为提高海星捕捞效果,结合渔民诉求和专家建议,已报告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在海星敌害暴发期间,允许渔民在特定海域以指定方式采捕海星,让闯祸的海星无处可藏。渔民盼来了好消息
“才放上蛤蜊苗,胶州湾的海星就成灾了,养殖区的渔民紧急求助,希望有关部门放宽政策法规,尽量让用地笼网把海星捕捞上来,让渔民减少经济损失。 ”红岛西大洋码头经理赵宇昌有20多年的海产养殖经验,面对继2007年之后海星的大规模出没,他从3月9日起就开始在朋友圈发求助信息。 3月12日,市海洋发展局、城阳区海洋发展局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自然资源部北海监测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到胶州湾红岛海域周边完成了现场调研,并听取了渔民的诉求和建议。
赵宇昌收到的一条信息给应对海星带来了希望,“经协调,市局同意当地养殖户近期使用地笼网具对养殖区域内的海星进行清理,并已协调湾内各海上执法部门,请各渔港做好宣传,通知养殖户尽快组织做好清理工作。期间若遇到什么问题,请及时向上反映进行协调。 ”
渔民陆续得到这个雪中送炭的消息后,从3月13日起就开始在养殖区陆续投放地笼网。赵宇昌有三艘看护船和两艘地笼网船,已经投放了1000多个地笼网。 “本来想今天收,但天气不好,渔船为了安全都不能出海,如果明天天气好再收网。 ”赵宇昌告诉记者,大部分养殖户都有地笼网船,胶州湾海域大约有七八百条地笼网船,终于能派上用场抓捕海星了,真是大快人心。
大网目地笼网上阵
据市海洋发展局介绍,此次海星暴发主要集中在胶州湾海域牡蛎、蛤仔底播海区,粗略统计海星密度达到平均50个/平方米,受灾面积约10万亩,预计造成经济损失约1亿元。海星暴发后,当地渔民采取人工捕捞等方式捕杀海星约45万斤。
解决海星增多问题,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捕捞。目前被允许的捕捞方式是:通过人工潜水采捕方式进行捕杀,必要时允许渔民在养殖区内围海底布设大网目地笼网进行诱捕或在养殖区内采用拖网采捕方式进行捕捞。使用网具限定为大网目地笼网或拖网,区域限定为胶州湾海域养殖区内,时间限定为3月15日至4月底,后期视海星清理效果再行研究确定。
下一步,市海洋发展局将对养殖区及外围海星生物量进行持续监测,对海星影响进行科学评估,研究推广海星处置可行性措施,建立海星灾害科学处置长效机制。
去年秋天小海星露头
红岛街道西大洋社区副书记赵咏梅介绍说,去年秋天已经有渔民发现越来越多的小海星闯入了养殖区,社区当时立即向街道反映过这个问题。为防止小海星长大后泛滥成灾,养殖户曾使用过一段时间的地笼网。此后陆续还有海星聚集,且繁殖速度很快。
“去年10月份,我们反映了海星可能带来的持续危害后,市区两级海洋主管部门和街道一起碰头开会,当时海洋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口头表示可以使用地笼网应急,但是没有下文件。我们就都用上了地笼网,把海星抓捕在萌芽阶段。没想到,渔政部门却表示没有接到书面通知拆除了地笼网。 ”一位资深养殖户告诉记者,当时没能把小海星一网打尽,才造成了如今大海星泛滥的局面。当时,他曾雇佣潜水员捕捞小海星,捕捞上来2000斤付了6000元。
四五元一斤已被大量收购
在深海养殖区吃了蛤蜊苗、海蛎子苗的海星顿顿饱餐,长得又快又肥。赵宇昌告诉记者,养殖户的损失都很大,基本上每户损失了百万元左右。有些养殖户已投放的幼苗几乎全军覆没,比如赵宇昌花150万元养殖的1200亩蛤蜊苗损失惨重。红岛西强养殖加工合作社的赵经理告诉记者,他花700万元养殖的一万亩的蛤蜊苗、海蛎子苗、蝴蝶贝苗,目测七成区域受到了海星的影响。
“把海星用热水一烫再放到锅里蒸,放凉了的海星很好吃。 ”赵宇昌介绍说,上周一天最多能捕捞10万斤海星。西大洋码头上约有50条潜水船常年驻扎,一艘潜水船上有1到4个人,一趟可捕捞2000到5000斤海星。上周,本地、东北和江苏牌照的车辆闻讯提前在岸上等候,船一靠岸海星就被收购了,大海星批发价5元一斤,小海星4元一斤。海星大量地被收购,但是收入并没有进到渔民的腰包里,销售额被用来抵人工潜水打捞费。下了地笼网之后,地笼网所在养殖区内打捞上来的海星销售收入才属于渔民。但由于损失巨大,所以到时候海星销售额也只是杯水车薪。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首席记者张译心
来源: 青岛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