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我好像没有分享欲,我自己也这么想了很久。
我不经常发朋友圈,哪怕设置了半年可见,也只有两三条出现;我不经常在朋友圈晒照片,哪怕偶尔发了几张,也一定是修过的合照;我不经常在朋友圈发新鲜事,哪怕是让我足够惊讶的事,也会组织半天语言;我不经常在朋友圈发我的日常,不经常在朋友圈发我的心情,不经常在朋友圈发生活里的一切无聊、有趣、平淡……
哪怕有那么一刻我也认为值得发个圈。
可是我并不是没有分享欲。
和很熟很熟的朋友,连上厕所都会发消息,连没拿纸都会分享,连中午吃了几碗面都汇报,连keep练了多长时间都炫耀。
朋友圈没什么照片,可是私聊的记录里有太多草率的照片,花花草草,丑照美照。餐桌上好看的点心我会拍,和朋友的见面我会拍,可爱的宠物我会拍,路上的风景我会拍,好看的本子我会拍,连今天扎的丸子很成功我都会拍。
太多没有分享出去的琐碎,都留存在我的相册里,太多没有分享到朋友圈的美好,都留存在聊天记录里。
不发圈的日子,我也有在认真生活。
偶尔翻开QQ空间,看自己过去的动态:
“八百米足够吃了我”
“我如果考的很糟就请我吃饭吧”
“大半夜自己坐出租车感觉真不好”
……
日更的动态,像是最勤奋的自媒体人。可是现在的朋友圈,却像是最懒的。
我不是没有了分享欲,是想要努力在朋友圈做自己。我想要朋友圈用来记录自己真实的生活,想要朋友圈用来记下我所有的开心与不开心,想要朋友圈用来记下我每个阶段每个时候的样子,无论美丑。
可是朋友圈真的是给自己看的吗?真的能够用来记录最真实的自己吗?
我看到的永远会是别人想让我看到的,我发出的永远会是想让别人知道的,朋友圈永远打着真实的旗号,上演着虚伪的一面。文案大都是翻来覆去,图片大都是精雕细琢,就连评论都是字句斟酌。
最喜欢玩QQ的那个年龄最喜欢倾诉,喜欢把一点点小事的快乐与不快乐分享给列表的所有人,无论别人是否在意自己的喜怒哀乐。那些连自己现在看了都觉得作得透顶的动态,当时的大家竟然都一样。
当我想要翻翻其他人曾经的动态,却发现很多人都把以前的说说删的干干净净,只留下了成年后的寥寥。
曾经大家都爱倾诉都爱分享,现在只是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却已经不像从前。二十岁左右的年纪,会害怕不同的声音。
发自拍会害怕自己外貌不够好看,发景色会担心摄影技术不够厉害,发日常又会认为这些枯燥无聊的碎片不够吸引人。其实我们的分享本是为了满足自己,可是慢慢地就变成了取悦别人。那些发出来的自拍我们永远希望能长在别人的审美点上,那些发出来的景色我们永远希望能被人欣赏,那些分享出来的日常我们永远希望有人喜欢也看到这些在认真生活的记录。那些好不容易发出来的动态,如果没有人点赞,没有人评论,我们就会害怕这些内容不够被喜欢。
其实,真实一点。
我们永远不会被所有人接受,不会被所有人喜欢,不会被所有人理解,不会被所有人善待,更重要的是,永远不会被所有人欣赏。可是坦白来说,我们也不一定能够接受,喜欢,理解,善待,欣赏所有人。
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没有那么多观众。你所以为的,走在路上感觉所有的目光都在自己身上,犯了错误感觉全世界都看到了自己出丑的模样,其实你一直都是自己唯一的观众,无论是荣还是辱,无论是生长在阳光下还是沉浸在阴暗里。这个年纪的敏感和不足够的成熟,让我们一直在过分地在意外界的看法,被随口夸奖就过分认为自己优秀,被否定一次就过分认为自己处处不行。我们总是以为有太多人在盯着自己,其实却永远和自己斗争。
那你说,朋友圈是给自己看的,还是给别人啊?
朋友圈是给朋友看的,是给在意你的人看的,但终究是给自己看的。那些在意你的人,无论看到你分享了什么动态,永远都会欣赏和接受,和你一样热爱最近的生活。那些不在意你的人,尽管存在列表里,但从来都没有真正活在你的生活里,他们的评价,无论是吹捧还是批判,永远都不该影响我们原本的样子和真正的生活。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写道:“年轻的时候爱上什么都不为过,成熟的时候放弃什么都不为错。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与自己灵魂相近的人,到后来才发现,唯一契合的只有自己。本性善良的人都比较晚熟,并且被劣人催熟,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依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寻找同类,最后成为一个孤独的人。”
我们尊重所有声音,但一定不要被世俗定义。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大多数的我们在意所有人的看法,可是外界的声音都是参考,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便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尽情分享朋友圈吧,只为记录自己,不为取悦他人。
就此停笔。
这里珞钶,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