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人生的光辉
吕志雄
“我们回忆/一团火焰熄灭/闪电的消失/哪个/临终时刻/现在才叹息地说/活了一辈子/还没有给人生命的光华辐射”。
在烈士纪念日,重温烈士蔡梦蔚的诗作,让人热血沸腾。在国庆日,看着国旗飘扬,公路上车辆流动快乐音符,商场里、广场上群众绽放一张张笑脸,更让人感到身上生出一股力量,不由得心生感慨: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让生命的光华放射。百年来,一代代人英勇奋斗,我们的祖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老百姓过上了越来越好的日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人生逢盛世,奋斗正当时。“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离目标最近,越要付出百倍的努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当前,河南正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实施“十大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河南。这个时候,需要更多于平凡中创造伟大的奋斗者。创新驱动发展,呼唤更多的科学家、工程师、“大国工匠”、于岗位上异峰突起的创新人才;优势再造,搭建更多建设者建功立业的平台;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就看哪些企业家、实干家敢为天下先……你我他,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体奋斗融入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中,就能超越自我、升华自我,写下俯仰无愧的人生篇章。
看吧,在抗洪抢险一线,基层干部付作磊双脚泡得溃烂依然坚守大堤;曾主动请缨前往武汉抗疫、在郑州暴雨中逆行救人的护士李英豪,这个国庆假日继续加班守护生命;嵩山实验室主体工程已经进入了紧张施工,筹备组成员这个假日不休息;河南艾玛医疗科技的创建人袁卫东正醉心于他的创新科技“艾玛大脑”研发,要让其诊断更精确……
新征程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奋进的脚步铿锵有力、稳健豪迈,让我们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拥抱梦想、绽放光华、书写荣光!
9月30日,栾川县鸡冠洞景区,工作人员列队拼字“72”,庆祝新中国成立72周年。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铮 摄
9月30日,宝丰县中兴路小学的学生们在举办“庆国庆”主题班会活动,喜迎国庆佳节。王双正 摄
9月30日,在博爱县新华小学,学生们在展示手绘百米国庆画卷,表达爱国之情。程全 卢云 摄
9月30日,郑州市北龙湖岸边,市民自发举行庆祝活动,迎接伟大祖国生日的到来。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聂冬晗 摄
9月30日,市民在郑州市公安局金水分局花园路派出所警务室前,同民辅警一起挥舞国旗祝福祖国。刘书亭 摄
坚守,守护生命不停歇
李英豪
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区护士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平
9月30日,国庆长假前一天,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区,护士李英豪像往常一样,紧盯监护仪上变化的数据,协助医生参与患者救治。“重症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医护人员的责任要拿秒来计量。”李英豪说。
很多人不知道,眼前这个25岁的小伙子,竟是一位冒着生命危险连救数人的英雄。
7月20日,郑州突降暴雨。李英豪正在地铁5号线回家途中,作为第一批疏散下车的乘客,他没有向出口走去,而是毅然转身,从车厢里背出11名乘客,用灭火器砸窗救人,协助水中乘客安全到达人行通道,并跪地为心脏骤停的乘客开展心肺复苏。
忙碌完后,李英豪的双膝已严重擦伤,腰疼得直不起来。
人命关天的时候冲在最前面,对李英豪来说已不是第一次。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他第一时间向科室递交了请战书,成为河南支援湖北第五批医疗队年龄最小的队员。
驰援武汉的日子,四面八方的温暖和关爱让李英豪备受鼓舞。身边许许多多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90后”也深深感动着他。
7月底,郑州暴发新一轮疫情。这一次,李英豪与家乡人民携手抗疫。五轮全员核酸检测,他收获了更多难忘暖心的瞬间:有位大姐一早就为医务人员送来了熬制的绿豆水;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坐着轮椅赶来接受核酸检测,说不能因为年龄大就拖疫情防控的后腿;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做完采样后,奶声奶气地对着“大白叔叔”说了声“谢谢”……
病区有患者得知他从全员核酸检测现场归来,便竖起大拇指,喊道:“郑州加油!中国加油!”当患者家属得知因疫情防控不能探视病人时,表示“全力支持医院工作”。一场疫情,大家彼此多了份理解和信任。平凡的个人,汇聚成不平凡的中国力量。
这几天,郑州街头挂满了鲜艳的五星红旗,节日氛围渐浓。李英豪还要继续奔波在重症患者救治的第一线,“坚守岗位,守护生命不停歇,我想这就是对祖国最好的祝福。”
智能,为健康中国助力
袁东来
河南艾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辉
9月29日,省工信厅公布了第六届“创客中国”河南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前30强,主打“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与健康管理”的河南艾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上榜。
河南艾玛医疗科技创始人袁东来是个“90后”,2016年6月从北京硕士毕业后回到老家郑州,联合两位同学投入创业大潮。
“2016年正是‘互联网+’大热的时代,经过团队的多次研讨,我们最终确定了‘AI+医疗’这个方向。”袁东来说,我国医疗领域一直饱受看病难、看病贵困扰,要改变这一局面,人工智能是一个很好的手段,这也是他们做智慧医疗的初衷。
人工智能和医疗如何结合?袁东来说,秘密就在于公司研发的核心算法,全称为“基于类神经网络算法的常见疾病及慢性疾病自我诊断与筛查系统”,简称为“艾玛大脑”。
“我们采用‘软件+硬件’的组合形式,硬件采集数据,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运算。整个底层以自主开发的‘艾玛大脑’作为运算支持,通过临床测试,‘艾玛大脑’比传统大夫诊断效率、诊断精确度都有明显提升。”袁东来介绍,经测试,目前针对153大类8000多种常见疾病以及慢性疾病,“艾玛大脑”平均诊断精确度可以达到88.45%。
河南是人口大省,医疗资源偏紧特别是农村缺乏优质医疗服务。艾玛医疗打造的三个产品:面向用户的互联网健康管理、面向医院的辅助诊断系统、面向政府端的区域医共体监测系统,正好可以缓解难题。袁东来说,目前“艾玛大脑”已经应用到省内濮阳等地的医疗系统,还走出河南,进入到福建区域医共体监测系统。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无数的“90后”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展现了中国年轻一代的新形象。艾玛医疗的年轻团队也紧急编写了“艾尔好医生”线上智能初诊H5捐赠给河南省卫健委,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进行病情初步诊断,累计问诊量突破4000万次,还被工信部科技司推荐全国使用。
“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我们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让天下没有难看的病,为健康中国作出河南贡献。”袁东来说。
信心,源自伟大的时代
付作磊
新乡市牧野区王村镇党委副书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代娟
9月29日下午,在新乡市牧野区王村镇寺庄顶村,镇党委副书记付作磊正领着村干部逐个查看村里的积水点。
由于地势较低,继7月暴雨之后,几天前的一场持续降雨,又让寺庄顶村部分区域积水严重。付作磊叮嘱村干部:“现在的工作重心还是加紧抽排水,消灭积水点,保障群众正常生活!”
寺庄顶村是新乡市受灾较重的村庄之一。从7月19日暴雨开始,付作磊就一直坚守在村里和村南的共产主义渠大堤上,因为在水里泡了4天,他的双脚浮肿溃烂。7月24日,付作磊因为一双伤脚极度疼痛而倒在大堤边的短视频“走红”网络。
回忆起那场大雨,付作磊既“痛心”又“感动”——因群众家园被淹而痛心流泪,又因灾情发生后从四面八方涌来的爱心驰援而感动落泪。他记得,一名困在家中的老人被安全转移出来后,双手合十说:“感谢党和政府,你们辛苦了!”这一幕,温暖了现场所有救援人员。
“灾后重建阶段,从安置补贴、企业受损补贴到水毁设施加固修复和水利设施建设,再到党和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都增强了我们灾后重建的信心。”付作磊说,“这种信心,源自于我们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源自于我们有着强大的后盾!党和祖国越强大,人民幸福越无忧。”
付作磊告诉记者,国庆节前,镇里已经布置了新的任务:节日期间排涝不停,尤其要重点帮助地势较低的镇北6个村和一些苗木种植大户紧急排水;被洪水冲毁的一些农户、村集体和企业的围墙,也要尽快联系修复。
从7月洪灾以来,付作磊的日程表上就基本没有休息日。两个多月过去了,在暴雨中喊哑了的嗓子依然沙哑,晒黑的皮肤依然黢黑。“灾后重建工作任务很重,我们必须只争朝夕加油干!”付作磊说。
攀登,跑出“嵩山”加速度
杜轩
嵩山实验室筹备组成员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尹江勇 师喆
几年前的一个国庆节,杜轩曾和家人一起去爬嵩山,在峻极峰顶一览山河壮阔的瑰丽景象。没想到,今年他作为嵩山实验室筹备组成员,又感受到了艰苦、紧张却又一路风光无限的“登顶”之旅。
这场“旅行”的起点要追溯到2018年。当时,邬江兴院士和刘炯天院士共同构想成立一个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平台,整整两年,嵩山实验室的筹建方案不断修改、完善。直到今年6月,省委书记楼阳生在调研中了解到组建嵩山实验室的方案,才让这次攀登过程一下子迈入一个全新阶段。
首先让杜轩想不到的是推进力度那么强。楼阳生书记调研后仅仅一个月,嵩山实验室便正式揭牌。这一个月内,筹备组加班加点,每个人都把马力开到了最足,只为把两年来的谋划凝练成一个最完美的建设方案。实验室名称从初名“中原”,到改名“峻极”,再到定名“嵩山”,承载了筹备组对它一路攀升的期望。
揭牌仪式一结束,就进入了选址工作。这时又一个“想不到”出现了,曾以为要选定合适的位置恐怕要到2025年,但郑州市政府的支持力度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仅仅两次见面会,就拨给他们一块位于北龙湖“龙脊”之上、中原科技城核心区域的最佳位置。
选定位置后,筹备组每一天都在完善实验室规划图,不仅要筹划科研、办公、管理区域的最优化布局,还要考虑为将来的千人团队做好后勤服务,保障研究人员能安心搞科研。最重要的是,要为未来的大科学装置规划好“舒适的家”,给高度精密、敏感的先进实验装置提供最稳定、最安全的运行环境。
在两个多月高速运转的筹备工作中,与他们对接的各级政府部门、施工单位,都拿出了满满的诚意配合工作。杜轩认为,只有深刻理解了科技创新对河南发展的重要意义,人们才能像关爱自家孩子一样,全心全意地支持嵩山实验室的建设。
“嵩山实验室主体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国庆期间,我们将坚守自己的岗位。期盼实验室正式运行的那一天早日到来。”杜轩说。
热爱,躬身探方写春秋
曹艳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最美的晚霞也不抵夜晚的一束灯光,我们的抗汛排涝继续。”这是曹艳朋微信朋友圈的最新动态,配图是美丽的晚霞,还有工作人员在灯光下紧张工作的场景。
与土打交道,是田野考古的本色。7月份以来,又增加了一项——雨水。
9月30日一大早,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曹艳朋就来到周口市淮阳区平粮台考古工地,察看工地排水情况,以便早日“复工”,继续用手铲与古人“对话”。
对于考古人来说,田野、探方,是抵御不住的诱惑。
自2010年进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以来,曹艳朋就辗转在全省各个考古工地,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淅川库区到三门峡秦人墓地,最后“落脚”到淮阳时庄、平粮台。从配合基本建设的“游击战”到解决重大学术问题的“阵地战”,曹艳朋乐此不疲。
“探方里的事儿自己动手最得劲。”曹艳朋说,从事田野考古,确实辛苦,但想干好考古,必须从田野入手。考古的“挖土”绝对是个技术活儿,需要亲自动手才能练出来,优秀的考古学家多是从探方里走出来的。
探方里的“摸爬滚打”让曹艳朋吃了不少苦,也尝到了田野考古的“甜头”。他主持的淮阳平粮台城址、淮阳时庄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先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曹艳朋说:“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配合基建的考古项目很多,国家还把不少旨在解决重大学术问题的主动发掘考古项目放在了河南。我还遇到了一个好平台,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很有规划,给青年考古工作者提供了很多成长成才的机会。”
田野考古探方一开,基本上就不能停顿,需要考古发掘主持人长期蹲守在工地,一是要随时解决发掘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二是要操心工地安全、文物安全的事儿。
曹艳朋说,顾了田野顾不了家,甘蔗没有两头甜。他每天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偶尔回家,最怕晚上工地同事打电话,文物安全无小事。
家在城里,生活、工作在田野,对于考古人来说已经习惯了。“大家都这样啊!”这是自我安慰,也是一种自豪。
追寻,不负韶华向未来
张楚
郑州某金融机构员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向前
9月30日,在郑州一家金融机构工作的张楚,认真规划着自己参加工作以来的第一个国庆假期。“我会回到新乡老家和家人团聚。”他说。
如果说老家是张楚念念不忘的故乡,那么,中国则是他心灵的港湾。
本科毕业后,他到澳大利亚的一所大学读书。去年疫情暴发初期,海外口罩等防疫物资紧缺,来自祖国的健康防疫包通过大使馆工作人员发放到了他和同学们的手里。这个经历成为他在异国他乡最温暖的回忆。
他说:“海外留学几年,我切实体会到了国和家的含义,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
其实,国家的强大已经与他的工作发生密切关系。今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回郑州找到一份金融行业的工作,还享受到了郑州市推出的一系列人才补贴政策:3年内,他每月能领取1000元生活补贴,如果购房,还可以享受5万元的购房补贴……
“这两年郑州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出台了很多吸引人才的政策,也有利于大学生们在这里就业。”他毕业时比较过国内各个城市的就业政策,最终选择了离老家近的郑州。
工作单位位于郑东新区CBD,他住在距离单位不远的一个小区。他惊叹郑州的蓝天白云和绿树草坪,“环境变化太大了,与我印象里的郑州完全不一样。”
他认为值得夸赞的还有郑州的地铁,四通八达的运营网络让郑州居民享受着地铁出行带来的便利,也在地铁上憧憬着未来生活。他感叹郑州的城市发展潜力,觉得回到郑州是正确的选择。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用行动回馈城市。今年夏天郑州防汛救灾,他报名成为一名志愿者,连续几个晚上到防汛物资卸货点参与物资转运,争着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对他而言,职业人生刚拉开序幕,未来可期。他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踏踏实实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不负时代。
编辑: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