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香港的时候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

但为什么下午茶时间是三点三(3点15分),而不是三点半,或者三点九呢?

1660年9月25日,塞缪尔·佩皮斯先生在日记里写道,「后来,我的确要了一杯茶,这种饮料是我以前从来没有喝过的。」——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有关喝茶的记载。

一百年后,英国变成了西方世界最爱喝茶的国家。又过了一百年,茶价跌至两先令一磅,寻常百姓也能喝得起了。

就在这个时候,贵族们开始生气了。他们认为,如果连社畜都开始喝茶的话,那谁来工作和服务呢?言下之意,喝茶是上流社会的消遣,倘若劳苦大众也能喝,那贵族的尊严与地位何在?

简直就是外国版的妙玉——茶器用的是苏东坡鉴定过的古玩珍品,茶水是从梅花上扫下来的雪水。她还嫌刘姥姥用过的茶具脏,要将它们打碎了。又因为黛玉尝不出泡茶的水,嘲笑她是个俗人。

啧啧啧,喝茶都能喝出个雅俗高低来,活得是有多累?

好在航运发达,茶税持续下跌,英国的贵族们并没有成功禁绝老百姓喝茶,只能从自身出发,把喝茶这件事弄得高贵典雅。

一日下午,贝德福德公爵夫人安娜·罗素百无聊赖。此刻距离午饭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小时,而晚饭要在傍晚七八点钟才会上桌,期间难免饥饿难当。于是,安娜·罗素命女佣准备了少量的吐司、奶油和红茶,以慰肚肠。

这种简便的饮食方式很快就成了英国贵族们打发下午时光的绝佳消遣。

好茶室、好器皿、好红茶,三明治、牛角包、司康饼,水果塔,依照次序叠成「三层架」,当然也少不了饱学鸿儒、庄园主、艺术家。

他们以此为风雅据点,既彰显了潜在的优越感,也掌握了话语权。而寻常劳动者只能喝粗茶就黑面包,这便有了贵贱之分。

可惜,上等人拼命拔高的英式下午茶,传入香港后,并没有得到效仿,反而受到了东方文化影响和因地制宜的调整。

除了最初的面包、蛋糕、三明治,香港人又加入了通心粉、奄列(煎蛋卷)等热食,还有西式的焗饭与意大利面,后来更是加入粤式烧味、中式小菜(炒饭面),甚至还有日本等各国美食。

于是,传统的英式元素减弱,逐渐演变成港式下午茶。这种饮食文化深入民心,影响了各个阶层,逐渐普及并且平民化。

他们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享用下午茶的模式,只取时间层面的意义,表示午餐与晚餐之间的用膳时段。无论中西餐厅、茶楼食肆,只要经营在午餐与晚餐之间,并提供特别餐单,或者调低价位,均可称作下午茶。

昔日香港地区经济繁荣,基建工程不断,三行工人(木工、油漆工、泥水工)经常户外工作,日晒雨淋,午饭后更是从一点忙到六点,极需补充体力。于是,工人们开始在下午三点十五分享用茶餐,小休片刻,方便快捷,无需顾忌衣着。

「三点三,叹茶餐」便由此而起。

作家舒巷城这样写道,「某天下午过北角,在一中型茶餐厅吃了碗汤粉后,再来一杯咖啡。此时,几大个卡座、桌子的空位,转眼间就给一大群顾客填满了……众顾客中有些是赤着膊坐下来的。看看腕表,我才醒悟:这时是建筑行业的三点三——下午茶时间。」

后来,蓝领白领皆受影响,用下午茶为自己充电。张爱玲也写过与好友炎樱逛街买鞋之后到咖啡馆吃下午茶的情景,「每人一块奶油蛋糕,另外要一份奶油;一杯热巧克力加奶油,另外要一份奶油。」虽然是各自出钱,仍旧非常热心地互相劝诱,「不要再添点什么吗?真的一点都吃不下了吗?」有趣又好笑。

当时,张爱玲家隔壁就是战时天津新搬来的起士林咖啡馆,「他家有一种方角德国面包,外皮相当厚而脆,中心微湿,是普通面包中的极品。我姑姑说可以不抹黄油,白吃。」

中国人说起这些总是津津乐道,没有半点英国人当年颓废或者无聊打发时间的意味,充满了对生活的情有独钟。

所以,还愣着干嘛?三点三,饮茶先啦!

編輯: 六姨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公众号“久拾90collect"。


往期回顾:

你好,你有一份工等待领取

我算是明白了,《间谍过家家》里都是007情结

阿尼亚的朋友们有多不简单

我们关心星球大战,

也关心落在你窗帘上的灰尘,

有的事情可以一句话讲完,

有的恨不得聊上三个月。

关注我,为我们精致的灵魂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