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文化及其源流——康藏卫藏安多既是方言区又是历史地理区划
原创小女真
青藏文化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青藏文化区的主体民族是西藏汉族蒙古族。
藏族是该区的世居民族。藏民族是世界上宗教色彩最浓的民族之一,青藏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藏传佛教的烙印。藏传佛教主旨慈悲和谐,关爱生命是藏民族崇高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财富。青藏高原地势高耸,雪峰连绵,草原辽阔,水草肥美。千百年来,数百万藏族人民以游牧为生,在这个神秘的“世界屋脊”之上,创造了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高原游牧文化。一、青藏文化
“藏”为汉语称谓,自称“番”,(藏语音为“博巴”)。藏语对居住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称谓:居住在西藏阿里地区的人自称为“堆巴”,后藏地区的人自称为“藏巴”(“藏”,藏语意为部族和家族),前藏地区的人自称为“卫巴”,居住在西藏东境、青海西南部和四川西部的人自称为“康巴”,居住在西藏北部及川西北、甘南、青海的人自称为“安多哇”。“巴”“哇”藏语意为“人”。藏族唐宋时称“吐蕃”,元代称“吐蕃”“西蕃”,明清时期称“西蕃”“图伯特”“唐古特”“藏蕃”“藏人”等。吐蕃一词,始见于唐朝汉文史籍。蕃,藏语作“bod”,为古代藏族自称。根据较普遍的说法,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本”(bon)音转而来。吐,多数人认为意为“大”。
二、青藏文化源流
藏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部落。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藏族的先民们像许多经历石器时代的先民一样,他们先经过群居采集、狩猎生活阶段,逐步学会了饲养和农耕。雅鲁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区的藏族先民后来又分成六部,即六牦牛部诸部落。公元6世纪,雅隆部落首领做了部落联盟的领袖,号称王(藏语音“赞普”)。此时已进入奴隶制社会。
公元7世纪初,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朝(618-907年)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政权,结束了中原地区300多年的混乱分裂局面。与此同时,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兼并10余个部落和部族,统一青藏高原,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逻娑(一写逻些,即今拉萨)。松赞干布在位期间,锐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政治文化成果。于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奠定了吐蕃与唐朝200余年频繁往来。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内讧和部族之间、边将之间的混战而分裂瓦解,出现众多互不统属的地方势力。它们各占一方,互相征伐,争战不已,竟持续了400来年。与此同时,从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藏传佛教为藏区各阶层所接受,并逐步深入到藏族社会的各个领域。佛教上层人物往往和当地首领紧密结合,互为利用,在藏族历史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体制。
元朝中央在藏族地区设了三个不相统属的宣慰使司,均直属宣政院管理,这就是藏文史书中所说的“三区喀”。藏族原本崇信土著的苯教。自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之后,经过了与苯教的相互融合以及彼此之间的激烈斗争之后,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佛教派系,虽然它们都是宗源于佛教中的大乘佛教,被称为“藏传佛教”,或俗称“喇嘛教”,但均自称本派为“正统”。在喇嘛教各派中,除宁玛派(红教)之外,其余如葛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和格鲁派(黄教),历史上都曾先后在藏族地区建立过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
15世纪以来,黄教势力占统治地位。黄教实行活佛转世制度,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则为这一教派的活佛转世系统。一个大活佛圆寂之后,由其弟子选定一名幼童,被指认为是前一辈的化身,即活佛转世。至今达赖已传14世,班禅传11世。依惯例,达赖住拉萨布达拉宫,掌管全藏政教事物;班禅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管理后藏。
藏族传统上将其居住地域分为“卫藏”(主要指西藏)、“安多”(主要指青海和甘南)和“康巴”(主要指川西和滇西北)三大区域,“康藏”“西藏(卫藏,或称乌思藏)”“安多”其三者既是方言区,也是历史地理区划。虽在整体上存在共性,但因地理环境、经济类型、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三者的历史传统、文化面貌、社会形态乃至风俗民情等均存在差异。
藏缅语族包括羌语支、彝语支、景颇语支和藏语支四个支系,其中羌语支为其最古老的核心部分。羌族最初活动于甘肃、青海地区的湟水、洮河及岷江上游一带。
参考文献
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委会《中国少数民族》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64-271.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