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拍照发朋友圈的人 和朋友拍照发朋友圈的话
每天努力工作的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人类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个突出的方面是,在社交和沟通领域,人们开始越来越依赖手机和各种应用程序。不出门的话,可以互相交流和展示自己的生活。
一个最常见的方面就是,许多人会倾向于在微信朋友圈通过“晒”出各种照片和动态,甚至是定位来展示自己的生活,其实背后蕴含的就是一种对自己状态的隐喻:当节假日外出旅行,一张简单的照片可能就会让自己的朋友们知道自己的位置;在一些特殊的节日当中,特殊的定位又会令人心生羡慕之意。
更多常见的情况是,很多人会通过自拍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近况。
随着各种“修图”技术和软件的兴起,很多人还会在自拍之后花费许多时间去将自己的照片进行修改,再进行发出。
这其实就显示出了这一行为背后的个体心理:自拍照片是自己的“门面”,一定要尽可能地进行修补,让自己看上去出众一些。
不知是否有人思考过在这样的现象背后,是否存在着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其实从符号学(Semiotics)角度来看,
照片与个体本身之间存在的一种紧密的联系,尽管照片不能像本人一样活动、发出声音,但是这种静态的图片也是能够代表本体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图片就相当于是本人形象的具体化。
比如许多“追星族”会在家中张贴许多偶像的海报,很多时候会将海报上的照片具体化,作为自己心中偶像的本体去看待。
对于个体而言,频繁自拍或者是在朋友圈发布自拍是否正常呢?
频繁自拍背后的动机
正如前文所说,个体之所以频繁以自拍的形式去进行社交,比如经常在微信朋友圈发各种自拍照。一个基础就是交往的便捷化,其次就是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照片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代表个体的形象。
所以对于那些频繁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己自拍的人,他们的心理动力很有可能是为了在自己社交圈子当中“找存在感”,让身边的人记得自己的存在,甚至是通过精心修改、暗存“心机”的自拍,来让外界对于自己的存在形成这样一种看法:哇,他/她过得真好。
从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日常生活展演理论视角来看,个体在社会生活当中会产生一种类似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心理过程,即将自己的状态演示给台下的观众,同时以类似的方式去审视他人的社会行为。
所以对于那些喜欢将自己自拍频繁展示出来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就会以这样的一种心态去看待其他人,假如他们看到别人以“晒照片”的方式展示出了自己十分向往的生活,那么往往就会心生羡慕。
这样的心理状态驱使之下,他们也会以自己为奏效的方式“刷存在感”。但其实对于那些不太在乎别人过得怎样的人,他们无论怎样发自己的自拍,其实也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综上所述,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那些频繁发自拍,想要从中获取他人认同及寻求社会存在的个体而言,这样的心理是有一些“不正常”的。
但是“不正常”与“有病”之间还是存在区别的,这种行为是否有精神类疾病的隐患呢?
自拍行为的目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专家在判断一种很症状是不是精神病的时候,所制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判定该行为是否明显影响了一个人的生活功能和社会功能。
与此同时,也要注意特定文化背景当中对于精神病和怪脾气的不同看法,比如在一些东正教文化影响的地区当中,那些精神不正常的人也会被视为是一种“不同于常人”的个体,进而被视作是“神圣”的。
那么当我们去审视一个频繁发自拍的人时,就应该去思考其这种行为背后的目的。
比如一些人在更换了生活环境之后,会认为自己难以融入新的社会环境,与新的群体也无法融洽的相处,所以就会通过频繁发自拍这样的行为引起他人的注意,同时表示自己是没有什么戒备心的,可以与他们进行交往。
那么这样的情况其实只能证明此人在社交方面不是特别特别擅长,并不能证明其是“精神不正常”的。
但是还有一些人,尤其是比较年轻的人,会在自己处于心理状态比较消极的阶段时频繁通过发布一些带有消极甚至厌世消息的自拍,来表示自己处于一种“与众不同”的状态之中。
这种行为是会影响自己身边人的情绪的,就属于是一种不正常的精神动力了。
所以对于我们而言,其实发布自拍这件事本身并不是不合理的,甚至可以通过发自拍去给身边的人们传递一些信息。
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发布自拍的频率,假如频率过于频繁,那么就会影响身边人的社交感受,毕竟社交平台软件是公共的,过度占用公共空间会招致一些信息泛滥引发的反感。
其次就是在发布自拍的目的方面,假如自己发布自拍的目的是为了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表达自己当下正处于艰难的生活之中,自然就是不合理的。
当然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某些人总是会通过自拍暗示自己的“美貌”。当这些经过精修的自拍频繁的出现在自己的朋友圈当中,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毫无疑问在这种行为背后,一个巨大的原因就是所谓“自恋心理”。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领域看来,这种心理会被视为是一种人格认知障碍:即难以清楚的认知自己的价值,总是想要通过发自拍的方式来强化自己的这种认同。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其实在外貌方面也是一样的。对于个体而言,清楚认识自己的存在是自己在社会当中存在的一部分。
总之,在自己发布自拍之前,应该要进行的一个程序就是思考自己的动机以及目的,否则就极其容易陷入一种人格障碍之中。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