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图片)

冰雪融化,春天来了,跟着温度一起上升,是大家对赏花和郊游的热情。

油菜花,郁金香,桃花,不知名的野花,在朋友圈的摄影大赛中争相开放,一时间让人看花了眼。

其中,风头最盛、人气最高的,当属樱花了。

樱花看着轻轻柔柔,花瓣细小而娇嫩,却细碎地挂满了整个枝头,于是,树冠被粉色和白色的花瓣包围起来,显现出一种清淡的浪漫和温柔。樱花林一般成片地存在,风一吹,花瓣飘飘洒洒落在地面,像是下了一场粉色的雪。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关于春天的诗句我们读过不少,比起樱花,古人似乎更加青睐桃花和李花。而今,樱花成为了春日赏花活动中存在感最高的一种,背后经历了怎样的转变呢?

樱花来自哪里

毫无疑问,当提到樱花时,我们大多数人会首先想到日本。

樱花的花期只有七天,短暂而灿烂,为此,日本人在每年3月至4月都会举办名为“樱花祭”的节日。他们呼朋唤友,带上佳肴美酒,在樱花树下饱览美景,尽情享受春光和花香。

在樱花之前,日本人的观赏花其实主要是梅花,因为在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中,关于梅花的诗歌数量要比樱花多上一倍。赏樱文化的崛起,可能跟江户时代武士道精神的确立有关。

一朵的樱花,柔美却单薄,一树的樱花,壮美而震撼,这跟忠于集体的武士精神有相似之处。再者,他们认为,比起盛开,樱花凋零的时候才是最耀眼的时候,这点跟武士道精神中象征光荣赴义的切腹行为,也是相互呼应的。

随着明治时期武士阶层的消失,武士道精神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赏樱回归到最初的轻松惬意。欣赏樱花的时间依然宝贵和短暂,此时赏樱活动更多地带上了“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意味。

美好的事物总是能吸引人们不远万里前去观赏,对于日本来说,樱花已经成为他们春季旅游业的一块金字招牌,创造了高达1000亿日元的市场规模。

与此同时,中国、美国、韩国等国家纷纷开始栽种樱花,赏樱浪潮席卷全球,关于樱花的来源也颇有争论。

根据日本的樱花专著《樱大鉴》,樱花最早生长在喜马拉雅地区,在唐代经过人工栽培传到了日本。我们都知道,唐代中国和日本文化交流很密切,既然那时日本已经开始种植樱花了,中国自然也不会落下。

从唐代诗人白居易“亦知官舍非吾宅,且斸山樱满院栽”和“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行便当游”的诗句里可以看出,那时的人们会把樱花从山野带到院子中栽种,方便进行观赏。所以,唐代的中国土地上已经有了樱花的踪迹。

不过,有科学团队对樱花进行基因追踪,他们认为,日本樱花和中国樱花不是同一种。

出名如“染井吉野”的几个樱花品种,都通过人工培育而成,有大岛樱的血统,而大岛樱的唯一产地只有日本。至于中国本土,特有的野生樱花品种有29种,数目不少,但观赏性亟待开发。

(樱花干。视觉中国 / 图)

小樱花推动大经济

日本樱花对气候条件比较敏感,如果天气变暖,花期便会提早。从1953年开始,日本气象厅在每年春天都会公布樱花开花的数据,不只是为了方便市民赏樱,更是为了背后的商业布局。

对樱花花期最为紧张的,当属旅游业。于是,他们也效仿气象厅,向世界各地的游客制作了非常详尽的花期预测时间表,具体落实到哪一个县、预测开花在哪一天,还附上了往年的开花日作为参考。

不怕不够看,就怕你不看,既然樱花开花时间短,那就用数量取胜,提高游客在日本停留的时间。

光是旅游局官方推荐的赏樱地点就有四十几个,遍布整个日本地区,开花时间从南到北超过一个月。更不要提旅游网站和博主整理的赏樱地点和赏樱攻略,加起来多达五千多个,几乎包揽一整个春季。

趁着樱花季努力冲击KPI的,除了旅游业,还有日本的零售业。

自从进入2月,日本的便利店里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樱花联名商品,其中,以樱花味的食品和饮料最为常见。樱花味饼干、樱花味蛋糕卷、樱花味拿铁、樱花味可乐……不管口味如何,包装带上樱花就对了。

非食品类的商品,则尽量在包装风格上带上樱花的元素,用粉红色和花朵图案的外表进行联名,比如说杯子,运动鞋,T恤,包包,和彩妆。

老实讲,无论是食品还是非食品商品,所谓的联名都仅仅是沾了樱花的光,跟樱花本花可以说是毫无关系——因为樱花根本就尝不出味道。

在日本,有一种“盐渍樱花”,取新鲜的八重樱冲洗干净,纸巾吸干水分后放入保鲜盒,一层花瓣一层盐依次铺垫。这种制作方法最大程度保留住了樱花的颜色和形态,但尝起来只有咸的味道。至于新鲜樱花,一般不作食用,只作装饰。

因此,如果你在樱花味食物的配料表中,没有看到樱花成分,也不用感到奇怪。你所品尝到的“樱花味”,没有行业标准可以参考,不过都是食用香精和色素共同努力的结果,搞不好一千种樱花食物会有一千种不同的味道。

樱花虽好,无需贪恋,春光尚好,万物可爱。这个春天,也出门去看看其他花儿吧。

小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