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朋友圈里一定会有人屏蔽,也会有人屏蔽我们。

朋友圈的屏蔽功能可以分为3种,完全屏蔽、部分可见、设置展示的时间范围。

“完全屏蔽”,一般情况下,是说明不想再有网络社交上的往来,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暗含的意思基本就是断绝来往;还有一种情况是,近期或以前发布的所有人可见的朋友圈内容,不想让某些人看到,可能会采用这种策略性的屏蔽方式。

“部分可见的设置”,就是可以在发布朋友圈的时候,设置部分可见或部分不可见,原因通常具有一定的事件场景或背景,比如对某些人可能会产生情绪敏感,或者是为了避免误会、存在职业敏感信息、掩饰当时的心理状态、只想对某些人表达等需要部分可见的内容。

“设置展示的时间范围”,这个可能是越来越多的人会这样设置,目前有4种展示设置,“最近三天”、“最近一个月”、“最近半年”和“全部”。如果设置了限制性展示,通常是很少更新朋友圈,而且可能说明近期状态会比较“稀疏平常”,或者是以前发的内容存在对于部分人而言的敏感信息。

其实还有一个隐私设置,是“陌生人能否查看”,就是非好友可见的朋友圈范围,默认是展示最近的10条朋友圈内容,如果不想让非好友可见,可以在“设置-隐私”里,手动更改此项设置。

这个好像也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屏蔽功能,所以我们只讨论前面的3项。

对关系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完全屏蔽”功能,当我们看到不喜欢的内容,可以随时随手屏蔽,甚至还可以把好友拉黑或删除。

而且,完全屏蔽分为2种情况,一种是主动屏蔽,一种是被屏蔽。

被屏蔽,就是别人可以设置“不看我们”或者“不让我们看”。

我们可以设置的主动屏蔽功能,也分为2种情况:“不看他(她)”或者“不让他(她)看”。

我们重点聊聊“不看他(她)”。

我们设置了“不看他(她)”,对方很难发现,对朋友关系影响也不会太显著,而且通常一旦设置好,就很少再去修改。

屏蔽的人越多,我们可见的范围就越小;越不喜欢的内容越屏蔽,这样久而久之,出现的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都是我们想看到的;我们能看到的内容范围其实是越来越小的,不可见的内容范围,是越来越宽广的。

包括我们看腾讯新闻、今日头条、抖音、快手、京东、天猫等等平台的内容也是一样的,这些APP都有强大的大数据分析能力,我们越喜欢看什么,就会越推荐什么,最终每个人的界面显示内容都不一样。

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因为生活习惯、职业特点和性格偏好,关注的内容会越来越聚焦,但是世界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新生事物越来越多,我们不喜欢的内容范围就会越来越广,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的认知视野越来越窄。

所以,网上那些动不动就有几百万、几千万粉丝的大V,我们竟然浑然不知;而且是在我们认为我们已经在经常关注时事新闻、娱乐八卦、热门事件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情况还会越来越普遍,因为中国人多,大家的认知越来越分东离西、越来越分裂、越来越有距离。

这种情况再加上人们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代等因素,再加上移动互联网对社会发展的极大推动力,将导致我们很多人的认知差别会越来越大。

我们引用一位名人的话来讲,就是“在中国,再众所周知的事情,最起码有1个亿的人不知道,而大多数情况下,是10个亿的人都不知道”。

到这里,我们恍然大悟,原以为互联网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可以推平整个世界,而现实是,大家的认知倾向会有越来越大的差别,我们就是带着这种认知差别,被不断地推动进入新时代的。

互联网可以推平的,只是它能推平的那个部分,而越来越多的信息和数据,在大家不同的认知倾向中,也会让越来越多的人,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因为认知不足,付出的各项成本,如果我们没有学会检索信息、提升认知、深度思考的话。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为自己的认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