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991天
01
昨天,王力宏终于发微博道歉了。至此,他和李靓蕾的微博喊话也到此结束。
但这件事,留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
关于这个惊天大瓜的前因后果,相信大家已经了解得很透彻,这里就不再赘述。
对于两人的这场闹剧,我不是当事人,不予置评。但王力宏都道歉了,说明他确实是做错了。
错了就是错了,任何借口都不能成为他犯错的理由。
本文不存在帮王力宏洗白,也不是替他共情,舆论该怎么评就怎么评。我只想透过这件事,写写一个普通人的反思。
王力宏之所以被大众称为所谓的“优质偶像”,除了他苦心经营的形象之外,和他完美的履历不无关系:
本科就读于威廉姆斯学院,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伯克利音乐学院;
精通7国语言;
6岁学小提琴;
8岁学钢琴;
13岁写出自己的第一首歌,才华横溢……
而这样的履历,在他的家族中却是最弱的:
这样的家世,就注定了王力宏有一对严格的父母。
年轻的时候,哥哥弟弟全都是学霸,唯独王力宏对音乐非常着迷。
父亲王大中认为他这是不务正业,为了逼他放弃音乐,还曾放过狠话:如果你搞音乐,我就和你断绝父子关系!
母亲李明姝对王力宏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我是爱你的,你要听我的”。
王力宏曾在节目中说,自己小时候练琴,别人都沉迷其中时,音乐天赋极强的母亲会打断他的表演,尖锐地指出他的问题所在。
后来王力宏成为大明星,妈妈则成为了王力宏的管家、经纪人、会计,掌控着王力宏的事业和财产。
对于父母的控制,王力宏无力反抗。
有段时间,母亲强势接管各种事项,唱片、接戏、综艺,他深觉压抑,如李靓蕾的文章中说的,“王力宏因为失去对自己事业的控制权,而忧郁到躺在地上不能动。”
他也曾一度为了摆脱控制,利用了妻子的同情和爱。
一手撑起王力宏事业的,是他的父母,东窗事发后第一时间出面的,还是他的父母。
李靓蕾在微博上,更是直接指出王力宏懦弱,45岁的人,还要80多岁的老父亲出来解决问题。
不过,这可能还真不能单纯地怪王力宏懦弱。
02
王力宏的反应,让我想起热播剧《女心理师》里的一个案例:
李梦饰演的蒋静,和王力宏一样,是一个活脱脱的“双面人”。
在妈妈面前,她乖巧听话,30岁了还对妈妈言听计从,爱弹钢琴,穿白色连衣裙,剪齐刘海,梳高马尾,出门跟妈妈报备。
而离开妈妈的视线后,她就马上变成叛逆的另一面,穿背心短裤,去酒吧打妈妈最讨厌的架子鼓。
后来,蒋静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总是控制不住地暴饮暴食,吃多了又怕胖,开始抠吐。
杨紫饰演的女心理师在咨询中发现,蒋静的暴饮暴食和抠吐,都是因为母亲的高压控制造成的压抑。
蒋静5岁开始,就被母亲要求每天练琴10个小时,没有周末和假期,一旦弹错,母亲就一边骂她,一边打她,并一遍遍要求她“重来”。
蒋静崩溃后,母亲却表示,自己都是为了她好,希望她将来有出息。
按照妈妈的要求,蒋静终究长成了让妈妈骄傲的孩子,但却留下了一颗千疮百孔的心。
在一次争吵中,蒋静的手机被妈妈没收,妈妈把她锁在房间里。
想轻生的蒋静被贺顿救回来后,终于鼓起勇气对妈妈喊出了心里话:
“我根本不想拿什么一等奖,我根本就不喜欢弹钢琴。我今年三十了,我再也不想活成你想让我成为的样子。”
但长期受母亲控制的蒋静,也说出了自己的迷茫和困境:
“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没有目标,我也没有梦想,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以为自己喜欢烫个头发,穿个吊带,其实我只是想要自由……”
控制欲极强的父母,表面上在为孩子打造完美人生,实际上却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
而一旦他们被剥夺这个权利,就将失去生存能力,无法应对外界变幻莫测的环境,也无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或亲密关系。
心理咨询师白瑞在《孩子是父母一生的功课》一书中说:
最终,控制欲望强的父母可能会收获最大的失序——要么孩子的个人意志被他们的控制欲杀死,要么孩子叛逆成为一个他们所惧怕的“坏孩子”。
蒋静和王力宏,似乎正好对应了这两种结果。
03
《孩子是父母一生的功课》一书中提到,父母之所以极端控制,是因为自身的不完善,让孩子成为自我的延伸,从而修补自身的人格不全和自卑。
因此,他们往往会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控制:
①监控。时刻想了解孩子的动向,并认为这种行为天经地义。不仅行为要监控,最好思想也能监控。
②强制。当孩子的言行与自己的意愿不一致时,不会尊重孩子的意见,而是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为此不惜使用暴力、威胁等手段。
③贬低与漠视。贬低孩子的缺点,使其自我怀疑;而当孩子遇到困难,则坐视不理,任由孩子受伤害。
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一种心理:“我就是很差,所以要听爸妈的话。”“我这么差,只有爸妈才爱我。”这样家长才可以更方便地控制孩子。
④镇压。在孩子不受控制时气急败坏,一旦孩子出现家长意料之外的自主行为,无论对错,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反对和镇压。
⑤道德绑架。“家里所有的钱都供你上学,所有好吃的都给你吃,爸妈为了你豁出命也值得——你还能不听话吗?”类似这样的话,就属于道德绑架。
如果孩子照做了,那只是迎合了父母,或者说是完善了父母,却没有完善孩子自身。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但没有机会自我成长,还有可能陷入不同程度的“通病”:自卑、自我否定;敏感,抗压能力差;叛逆,情绪暴躁;难以发展正常的人际关系……
就像心理专家许川在微博上说的:
他们的表面性格,往往是顺从的,好说话的,就像是王力宏对外的表现一样。
他们是别人眼中的完美伴侣,在事业上都有不小的成就,但却很难和别人进入真诚而坦诚的情感关系,因为他们自己的情绪需求,从小就被压抑了。
被压抑的情感需求,反馈的婚姻里,就是无法共情,以及可能会发生的出轨,混乱的男女关系。
过度控制,是最坏的教育,也一件很危险的事。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在你的控制下,孩子最后会长成什么样。
04
还记得发万字长文数落父母,拉黑父母6年,12年不回家的北大留学生王猛吗?
他从小品学兼优,成绩数一数二,高考被北大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毕业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名的大学研究生......
然而这一切,都弥补不了他内心在长期压抑下导致的心理问题。
他将这一问题归咎于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
母亲为了保护他,没有让他上幼儿园,小学期间,也经常被母亲关在家里,不许出门,还事事办包。
学校搞活动,老师要求穿短裤,母亲却偏让他穿长裤,怕着凉,结果让老师不满,让同学嘲笑。
高中因为调座位影响了学习环境,向父母请求帮助时,却遭到了父亲的打骂:“同桌有什么影响?”“最卑贱的狗才想要公平”“你凭什么要求学校优待你,就凭你学习好?”
王猛说:“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的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他们所有的付出只是为了控制。”
言语之间,充满了对父母的恨意。
辛苦把孩子拉扯大,最后回馈的却是孩子的恨,我想,这一定不是做父母的愿意看到的。
如果不想和孩子的关系走到这一步,父母就应该控制自己的控制欲。
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树立“界限感”,学会亲情“断舍离”,尊重家庭个体的彼此差异。
如果意识到自己的控制欲可能已经对孩子造成了伤害,不妨坦诚地向孩子道歉。
前几天,热搜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个话题:看完女心理师我妈道歉了。
一个网友发贴说,自己从小成绩很好,初中就开始住校,高中也住校,但是有什么话也不想跟父母说。
一天午饭时,妈妈突然跟他道歉,说不应该那么小就把他送去寄宿。
妈妈说,看完女心理师,觉得自己做错了很多,对不住他。
虽然他对妈妈说,自己没在意,却在午睡时默默流泪。
原来,自己一直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难免笨拙出错,伤害孩子。
但若敢于放下权威,坦诚地跟孩子说一句“对不起”,既是爱的表现,也是一种温暖的智慧。
天下无不爱孩子的父母,千万别因为用错了爱的方法,把孩子越推越远。
愿父母子女一场,可以始终有爱,且越爱越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