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好好学习的个性签名】喜欢学习的人比每天晚上睡觉前早上起床时聪明一点

时间:2023-03-18 19:45:40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经上了一个新高度,我们期盼你,你的曦曦姐,欣怡、沐阳妹妹这一辈,比我们更有个好的发展,一代比一代强,那我们的家族也就算创造了辉煌,你们也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以上说的是我求学的经历,下面我再说说关于学习的动力这个问题。

如果有人现在问你,你现在学习是为了什么?你怎么回答呢?你可能会说,为了上大学,为了以后有个好一点的工作,有一个光明的前途。这么回答是没错的,但是,你要记住,考大学、好工作,没有好好学习确实很难得到或者根本没戏。但并不是说,我们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大学,为了好工作。我的意思是,人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仅仅是手段,它本身应该就是目的,也就是说,人应该总是在学,应该以学为乐。既可以为了一个现实的、世俗目标(比如上大学、比如考公务员,比如学习一项技能来谋生)来学习,也可以不为什么实实在在的目标,就是为了让生活更有意义,让人生更充实更有品位而学习。

所以具体到我,我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这些年来一直在学习

(你看到我家里永远有那么多书就知道我始终在学习,从未停止)呢?过去主要是出于实际的目标,比如想改变命运,不愿再像父母那样艰难谋生,想离开小河沿这样封闭落后的地方,这是基本动力。然而我还有内心里对“文化人”的仰慕,小时候看书,我就羡慕里面自己家有书房的人的生活,坐在自己的桌子前,桌上有摆放整齐的笔墨、有精致的书本和洁白的纸张,旁边书架上堆满书籍,摆着漂亮的照片,多优雅、多惬意的生活啊!现在的我,不管怎么说,确实过上了少小时候理想中的生活,从这一点说,我还是比较成功的。你认为呢?

而除了这种改变命运的渴望,还有这种对文化人生活的向往两个动力外,我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动力,它可能更关键、更起作用,那就是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探索欲、好奇心,内心里总想让自己懂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丰富的信息,对这个世界,对丰富多彩的生活,永远保持着探索兴趣——这个很重要,有些人,他可能比我聪明,可能学习能力高于我,可能比我反应更机敏,但他不一定有我这么强烈的求知欲,所以他一定不如我有后劲。你知道,很多人大学一毕业,工作一到手,就“果断”停止学习,书也不看了,笔都不愿拿、字都懒得写了,一天天吃老本,就是混日子。但我绝不是,也永远不会是这样的人。这也是我内心里比他们更自信的重要资本。别的不说,我至少在我的小圈子里,论学识、论口才、论文笔,甚至论看问题的境界和高度,还是被很多人公认和佩服的,这一切,归功于我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对学习的无与伦比的热爱!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爱学习的人,每天晚上睡觉前都比早晨起来时聪明一点点。这话说得很好,我认为爱学习的人才是真正头脑聪明的人,也是内心真正强大的人。

爱学习这个问题,如果说这里面存在遗传因素,那我会说,你爷爷奶奶身上的优秀基因,被我们兄弟传承下来了。你奶奶小时候家庭条件很困苦,只上了小学四年级就失学了,但她就是不甘心一辈子当文盲,这些年艰苦自学,硬是认识了不少字,还能多少关心点时事政治,可真比一般农村老太太有觉悟、有水平呢,这就是她的爱学习的好品质决定的。你爷爷更是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能力水平绝对够得上一个高级技师,这也是他常年刻苦钻研的成果。而我们兄弟四人,也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这种孜孜以求、勤奋求索的精神,到今天也还发展都不错(当然,不能机械地跟外人比,在平常老百姓圈子里,还算是成功的代表)。那么到了你们这一代,各方面条件远比爷爷奶奶这一代和我们这一代都优越,我相信你们将来也错不了,而且一定会比我们更优秀。

刚才说的是学习动力,下面再说说我从多年来一些学习方法习惯当中总结出的几点感受。

一是“厚积薄发”的道理,通俗讲,就是人头脑中积累的越多越厚重,应用起来越轻松愉快。积累不是简单的堆积,头脑并不是仓库,而是加工机器。众多的信息要经过反复的分析、整理、筛选、重组等等,最终生产出新品——属于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思想观点。举个简单的例子,我自己不在政府部门工作,不是共产党员,但我对国家政治运作的基本情况、基本规律一清二楚,从中央到地方,党政部门怎么组织,相互关系怎样,工作制度、运行机制等,我比身边很多人懂得都多,对国家大政方针可以说理解得比较到位。你知道我是做文秘工作的,这方面我知识丰富,就对开展工作极其有利,就比那种在学校呆着只知道学校那点事的情况好得多。那我是怎么做到的呢?学习。平时不论读书看报,还是看电视看手机,我总是留心这方面信息,积累的多了,进过分析整理,融会贯通,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就基本都弄清了。

二是要坐得住冷板凳,会享受独处的妙处。我这些年有个特点,就是跟一些时髦的、大家都忙着追赶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至少有个时间差,不是第一时间急着去拥抱、去投入,但是观察一段时间后,觉得这东西也有点价值,可以学一学或者用一用了,我就立刻跟上,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也不落伍。举例说,互联网上不论是当年的论坛、博客、还是后来的微博、微信,我都是这种态度,加入比较晚,但又没有完全落下,总能赶上个末班车,都能有所体验,都能让它为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服务。而有些东西,比较反感,就迟迟不介入,比如抖音、快手这些东西,嫌它们浅薄、喧闹、无聊,干脆就不玩。其实一个天天追着“时尚”跑的人,内心是浮躁的,没有定力的,很容易迷失自我。现在很多孩子迷恋手机,沉迷各类游戏,可你不仅不玩游戏,连手机都很少看,这就是非常好的品质,希望你保持下去,即使以后上了大学最好也这样。“低头族”把大把大把时间浪费在手机屏幕上,有用的东西却学不到,看坏了眼睛,心也乱了,这简直是世间最愚蠢的行为!有那个闲暇时间,建议你宁可看点书,或者做做室外运动,培养一点高雅爱好,怎么都比沉迷手机强得多。

三是勤奋耕耘,爱翻书、爱动笔(写文章习作,写日记,写读书笔记等等),这一点我跟你讲过多次。我直接受益的例子,比如晋升高级职称的时候,很关键一项——论文,我是用了发表在国家级刊物《语数外学习》上的一片文章,这篇文章还给我带来了200元的稿费。那时候很多人为了晋职称,要花钱发论文,而我不但没花钱,还赚了点钱,很多人也不得不佩服。当时的风气,为了晋职称,好多人“走后门”、拉关系,随便花上个几千块钱是司空见惯的,但我却是一分钱都没花。那是2006年的事,我35岁,成为了我们学校年龄最小的高级教师。另外2015年我被评为全市首届百名“博雅教师”(是校园阅读、书香校园建设的奖项),还得了价值600元的购书卡。这些小小成绩虽然并不值得夸耀,但它们实实在在地都是我热爱学习、热爱读书的好习惯换来的。

你性格上跟我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比较好静,也有旺盛的求知欲(你总是喜欢问我关于世界、关于政治历史的很多问题,就是明证),相信你以后也能做个爱读书、爱学习的人。

四是经常反思、清理脑子。这是个很有仪式感的工作。比如你可以每天早上,默默地在心里安排这一天的日程,做哪些事,怎么安排时间;每天晚上睡前,脑子里过过电影,今天都做了什么,有哪些感想,什么是成功的、有收获的,什么是做得不太好的、需要反思改进的。想好了,困劲上来了再睡觉。我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几十年,感觉挺好。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咱们不用一天反思多次,但反思一次还是必要的。每年到年底,12月31日这一天,我要在日记里,总结这一年的十件或八件大事,再把来年的,计划要做的事情列出来,这也是坚持了快30年的习惯了,感觉都很受益。

启萌,我这封信不是空泛地讲大道理,而是密切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与你分享,衷心希望你能有所触动、有所感悟。也希望你能把内心的困惑、疑问,用某种方式讲给我。我既是你的父亲,我又是当老师的人,相信给你一些指点帮助的。

寒假可能会很短,还有不少作业,但你也一定要匀出一些时间读书,我总是不厌其烦向你叮嘱这一点,希望引起你的重视。

聊了不少,希望对你能有所启发。

爱你的 父亲

2022年1月12日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