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他曾说的话有没有兑现他现在又站在谁的对面】花样滑冰世界冠军、最有灵感的单板滑雪运动员、冰球解说员、冬奥会故事。

时间:2023-03-17 21:55:09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中找到自我?

揭秘冬奥火炬如何诞生?对话火炬研发技术负责人黄翔宇

2月2日至4日,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将由1200名火炬手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传递。

“飞扬”火炬是怎样研制生产出来的呢?中国石化上海石化承担了北京冬奥会火炬研发和生产任务,南都记者专访了上海石化副总经理、火炬量产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黄翔宇,他讲述了“飞扬”火炬的诞生记。

据其介绍,火炬外形亮丽,技术也很“硬核”,是世界首次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而成的奥运火炬外壳,其燃料采用氢气,能耐-40℃的低温,在10级大风和暴雨下还能稳定燃烧,火炬外壳即使被800℃火焰灼烧也不变形不变色。

“双奥之城”历史见证人王惠:当年庄重承诺,今已扎实兑现

在北京冬奥会即将开幕前夕,南都记者敲开王惠家门,站在记者面前的是往日在荧幕上熟识的资深发言人。曾任2008年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北京奥运会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主持过上千场新闻发布会的王惠,给人留下的始终是气质端庄印象。交谈中,熟练给记者泡茶的她,笑容亲切,让人想起在她在过往发布会上的形象。

2015年,王惠的身份是2022北京冬奥申委副秘书长、新闻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代表北京对外阐释“北京为什么要申办冬奥会,冬奥会将给北京和中国留下什么”。

专访当天,王惠特地系上了7年前在吉隆坡成功申办冬奥会时的纪念丝巾,佩戴的首饰也有冰雪元素。那一年,她正值60岁,参与申办冬奥会并取得成功,是她职业生涯最后一件大事。

世界上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很多,但既举办过夏奥又要举办冬奥的却只有北京这一座城市。为何北京能成为全球首座“双奥之城”? 在王惠眼中,这个殊荣并不是北京一个城市的,而是中国的。

服务“双奥”的助残培训专家:看到残疾人就想帮是我们的误区

你知道吗?同样是推轮椅,一个满身肌肉的大汉不一定比800米都跑不动的你推得更让人有安全感,当然这需要一点小技巧。

2008年,为服务北京残奥会,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组织了一批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专门编制的了一套课程包括残疾观、助残礼仪和助残技能等课程。专家们自称自己是“梦之队”。

十几年过去,“梦之队”中的多数专家已经退休,资深特殊教育专家郝传萍作为北京奥运会主要参与者成为一位再次服务冬奥的队员。本次冬奥会,她全程参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残疾人服务知识手册》的编写工作,并受邀前往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各个场馆进行助残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2008年,当时大家对志愿服务是怎么一回事不甚了解,也不知道如何为大型体育盛会提供助残服务。”郝传萍告诉南都记者,近些年来,她观察到大家的残疾观有很大的一个变化。“这次北京冬奥会我明显感到大家提到残疾人不会感到陌生,包容度也更好一些。” 在她看来,“看到残疾人就想帮”是我们的一个常见误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平等,把他们视为常人对待。

如何用好冬奥遗产?阮飞:京张地区将成为中国著名滑雪胜地

冬奥会即将开幕,这将是中国首次举办冬季奥运会,北京也将因此成为世界上首个同时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北京冬奥会的赛后场馆会如何利用?中国的冰雪运动相关产业借由大型赛事举办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发展?北京冬奥会会给中国留下什么样的遗产呢?南都记者采访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阮飞博士。

阮飞告诉南都记者,北京冬奥会是第一届从申办、筹办、举办全过程践行《奥林匹克2020议程》可持续性要求的奥运会。在场馆规划中,北京冬奥会充分利用了2008年奥运会的遗产。冬奥会的举办将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夏练轮滑冬练滑冰,一个体育老师和一群农村娃冬奥“上冰”记

每年的11月末12月初,冬天将至,已经50岁的承德高新区上板城小学体育老师徐海东耐心地等待着气温大幅下降的那几天,他管这段宝贵的时间叫“浇冰期”。

这段时间徐海东需要熬夜,夜里温度低,浇出去的水在一两个小时之间就会结冰,他浇完一圈,休息一会就又开始第二轮。一个晚上连续浇上几轮,冰面把土地彻底覆盖,第二天太阳持续的照射也不会化开,这片冰就算抢成功了。

冰场从12月初成形之后,可以使用的时间大约只有3个月,为了抓住时间,徐海东和孩子们的寒假几乎每日训练滑冰。训练结束之后,徐海东按照惯例要继续留在冰场上,修整冰场,他要把冰刀一次次滑过冰面铲出的冰碴子清扫出场地,再浇冰。

北京冬奥会就要开幕了。徐海东打算组织孩子们一起看冬奥会的开幕式和短道速滑比赛,一起研究比赛过程中的技战术细节。“怎么让孩子真正爱上一项竞技体育运动,就是要让他们随时随地,愿意一辈子都来从事这项运动。”他说。

冬奥赛场外的“冠军”:曾随国家队集训,珍惜机会更享受冰球

点开黄滟的朋友圈封面,那是一个穿着白色运动服,头戴鲜红色头盔的典型冰球运动员形象,外界很难想象,学习冰球十四年,蝉联两届全国女子冰球锦标赛冠军的“犀利中锋”,却不是一位职业冰球运动员。

在冰球这个对中国而言尚未完全职业化的冰雪运动里,黄滟是特殊的,她游离体制外,像她在赛场上那样来去如风。

清晰而坚定的表达之中,你甚至很难想象对面坐着的仅仅是一个21岁的女孩。三年前,为了平衡兴趣爱好和个人学习,她遗憾错失参加北京冬奥会的机会。

7岁开始接触冰球的她,坦言很享受在那里得到的快乐。在黄滟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属于中国的非典型运动员的故事,就像去年东京奥运会期间,那个刷屏的人物故事中所描述的,专属于58岁的卢森堡乒乓球运动员倪夏莲身上基于热爱的快乐。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