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那些最煽情的电影情节都说爱能超越生死离别】重温万民全心全意对抗传染病的感人时刻

时间:2023-03-12 22:12:22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作家李春雷在武汉我的小酒店写作。资料照片

《致敬英雄》书封面。资料照片

6月16日,光明日报迎来了71岁生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的贺信准确地说是一年。

此时,《光明日报》文艺部主编《致敬英雄——2020抗疫报告文学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书中收录了19篇报告文学、21万字的体量、120多张彩色照片、中国人民同心协力抗疫的无数感人时刻。

《光明日报》主编张晶在序言中写道,习近平总书记重温了庆祝《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的贺信。在抗疫宣传报道中,我们努力准确地表达思想文化特色,准确把握当前社会关注的问题,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汇集强大的自信心、温暖的心和民心,不断汇集群众的意愿,汇集成城、市南强大的精神力量。适时推出高质量、有特色的报告文学作品就是其中的具体措施。

疫情发生后,据中央宣传部部署,《光明日报》首先组织深入抗疫一线的作家和记者撰写系列报告文学,以篇幅、高规格、高质量出版这些作品,3篇在头版头条发表,4篇在头版下方发表专栏,12篇出版完整版或放到其他重要位置,形成了引人注目的作品方阵。《那些汇聚起来的力量》 《白衣天使在作战》 《人民战“疫”》 《上海抗疫的第一时间》 《三月正青春》 《决战ICU》 《他们的名字叫美德》 《一位叫“大连”的志愿者》

用文学记录历史,用故事展示精神。翻开010-30,000本书,很多人成城,慷慨受灾,撒下了死气沉沉的豪气。

记录奋斗在抗疫一线的英雄群像

在光明日报记者陈浩天眼里,英雄似乎离自己很远。“他们可能是与恶棍战斗的勇士,可能是守卫国境的战士,可能是为国家争光的科学家,也可能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人民公仆。”

而且这次旅行改变了他的想法。

1月29日,除夕,他和同事张静、露露登上武汉高铁,开始了寻找英雄的旅行。

在武汉街头,他们遇到了环保工人、快递哥、“专车”司机、防疫志愿者。整个城市安静的时候,他们一直沿途保障城市的运营,维护城市的秩序。

在武汉社区,他们遇到了社区工作者张英,她不停地在家人和家人之间奔波。张英在个人工作簿上写道:“平均每天有130多名当地居民打电话。”"人命冲天,我们要争取所有的时间。"

在武汉医院,他们听到了援助武汉方舱医院医生林任务艺失去外婆仍然奋战在一线的故事。武汉中南医院急救中心副主任医师赵志强感染治疗后复出的故事。

陈浩天说:“英雄是与我们擦肩而过的芸芸众生。就是这么普通的人”,恍然大悟。不久,他和张一起以《平凡英雄,社区战“疫”》为题写了一篇报告文学。那篇文章写道:“就是这种‘不起眼’的螺丝钉,再普通不过的人写下了全民抗疫的感人篇章。”

翻开《火神山的“义渡人”》,感动的故事、处处动人的细节和动人的英雄地图交织在一起,触及到人的内心深处。

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和军队的300多个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白衣集甲、逆行出征。所有医护人员紧急帮助后,都是感人的故事,都有着鼓舞人心的精神。中国合作社成员张国云在《医者伯礼 仁心接力——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中写道:“病毒扼死了生命的咽喉,但他绝不会降服白衣天使。”穿上那件厚厚的防护服,他们是勇敢的病毒狙击手。" "

中国作协副主席夏建明也在上海真切地感受到了战场的演技。他在梳理上海第一位患者的《经纬》中,感受到了上海港站的硬核力量和英雄群像。他在《信心,从新中国防疫史中来》中这样写道。“后来我发现,在这个病例中挂上‘号’后,整个上海在第一时间启动了防空系统,甚至所有的细节都准确地移动了。”

英雄的历史一定会在2020年春天写下厚厚的一页。正如著名作家王蒙在序言中所说:“我们看到了先导的力量、动员的力量、爱的力量、人性的形成、教化、国民的毅力和整体局面。百姓是国本,人心可以使用。”

实践“四种力量”,写出最真实动人的故事

" 2020年2月26日星期三,北京晴朗温暖,武汉多云."中国作家协会创燕部副主任李兆全在日记中写道。当天,他被中国工协任命去武汉采访创作。

在东站,继队友李春雷往南的路上,武汉到达已经接近晚上9点了。到达宿舍,与另外两名队友会面,洗漱完毕,已经是午夜左右了。

采访、写作和

采访、再写作,李朝全在武汉的日子,一刻不得闲。“我接触了很多普通人,包括一位误入武汉城又不愿沦落街头的大连小伙子蒋文强,他选择了自愿去医院红区当清洁工的工作。”

李朝全将这位在红区自称“大连”的小伙子写进了报告文学《一位叫“大连”的志愿者》,发表在3月16日的《光明日报》上。尽管已离汉多日,很多场景仍在他脑中浮现:“在武汉的每个人彼时都没有了畏惧和恐惧,都很勇敢,敢于冲在一线深入一线,希望为尽快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而我们就是要浓墨重彩地书写他们,他们是这场艰苦卓绝战疫的中流砥柱。”

作家和记者习惯用手中的笔写英雄,而面对疫情肆虐,他们义无反顾,赶赴一线艰难采访创作,自己也成为英雄群体的一分子。在这次疫情中,李朝全、李春雷、纪红建、普玄、曾散等作家奔走在抗疫最前沿,光明日报武汉一线报道组十余位记者在武汉奋战数十日。

这已是李春雷第三次深入灾难一线采访。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当晚,李春雷主动请缨,成为第一批到达现场的作家之一;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李春雷再次请战,以最快速度赶赴震中结古镇。

疫情突如其来,武汉成为抗疫第一线。当被问及愿不愿意去武汉采访,李春雷没有半点犹豫:“去!”在武汉的30多天里,李春雷完成了10多篇报告文学作品。其中,《三月正青春》《哭笑天使》刊发于《光明日报》,后被收录在《致敬英雄》中。

英雄人物借助作品走进千家万户,但背后创作的艰辛少有人知晓。李春雷讲了一个细节,他们下榻的小宾馆,条件十分简陋,房间里没有桌子、没有椅子,只有一个小小的茶几。李春雷就把当地作家送的面包、牛奶箱子,摞在一起,坐在上面写东西。

“目睹了生死离别,并不像人们在影视剧看到的那样激烈。能看到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坚强,坚强背后也有不自觉的恐惧。”李春雷说,这些都让他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武汉之行对我的人生来说是一次大的开阔,这种经历是任何书本都读不到的”。

谈起这次出版《致敬英雄》的初衷,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经理薛印胜说,在这次疫情中,我始终关注作家的创作动态,看过《光明日报》连续刊发的几篇报告文学后,深受感动,决定尽快促成这一系列结集出版。这些创作者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克服重重困难,用文字和图片忠实记录抗疫过程中那么多可歌可泣的凡人善举,及时传递众志成城战胜疫情的信心。我们还推出了著名播音员录制的《致敬英雄》有声版,希望英雄的故事更广泛地传播开来。

善用报告文学提升重大主题报道的影响力感召力

报告文学是文学的“轻骑兵”,是典型报道的“重武器”。翻开光明日报的历史,善用报告文学提升重大主题报道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一直是光明日报的传统。1978年2月16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转载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全国引起轰动。

近年来,光明日报在重要时间节点、重点版面,陆续刊发一系列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已形成重大主题报道中的“光明”特色、“光明”风格。而《致敬英雄》结集的系列抗疫报告文学作品,是光明日报善用报告文学讲好中国故事的又一次重要实践。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认为,《致敬英雄》书里结集的作品,以感人的故事、丰富的细节、文学化的表达,震撼了读者的心灵世界,为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汇聚强大精神力量,发挥了光明日报在重大公共事件报道中的特色和优势、情怀和担当。

《中华文学选刊》杂志执行主编徐晨亮说,这些抗疫报告文学作品,以不同的景深和视角记录抗疫前线正在发生的一切,或复原防护装具之下白衣战士们的生动面孔,或发掘逆行勇士们过往的生命历程与精神脉络,或放大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直击人心的鲜活细节,拉近普通读者与平凡英雄的距离,让人们体会到“勇气”与“牺牲”这些词语的真实重量。

“抗疫过程中时时刻刻涌现出的动人故事,报告文学有义务有责任把它们抢出来、讲出来、存下来。这样的现实纪录,是具有历史价值的。”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欣喜地看到,光明日报系列抗疫报告文学作品刊发,有效推动着报告文学创作又一次高潮的到来。

(本报记者 刘江伟)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