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夜晚潮湿地面潮湿空气寂静】银岭随笔投稿:磨石化合物

时间:2023-03-11 11:52:19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yin ling sui bi

银岭随笔

磨石化合物作家:杜东

启动时:

幽深的山根圆石磨又圆。

张远奇葩,吵闹,远离。

设计有功夫,爱情真热闹。

建设16年,安保是一个院子。

退休五六年,每年五月到十月,我都要和妻子去安保住几天,这里空气好,不潮湿,安静,关键是可以泡亚洲最好的温泉。我以为自己是“安波通”。

所以那天,老朋友冯哥告诉我。“安保有最大的私人院子,有一天我们一起去吧,为了让你感兴趣!我有点不同意,这么小的世界,有多少稀罕能打动我的心?但是他继续说的时候,那个院子里有近一千个磨石的时候,我开始糊涂了,反而开始催促我早一天去看看。

向上幻灯片更多视图

一个

查看一下石磨院子

6月3日,我们去了。

磨石院子三面都是山,幽幽幽雅,银畜水,凹优雅,兴当选路位于安波以西附近的副营区。如果不是特别来的话,走几次也绝对不会发现这个隐蔽的大院子。(哈姆雷特。)格山的另一边可能是红山山庄。乍一看好像不太显眼,但越往里走,越是睁着眼睛看大门,这位主人特别有品位,有文化,左边耸立着一棵大树,右边石墙上种满了雪松,头顶的架子上堆满了野生猕猴桃茂盛的枝叶,地上有一定的石头坚固,左边种着一棵大树,再看院子下面铺着的东西,就是我想看的那块磨石。太多了!令人兴奋,我喜欢!

看到它们,我想起了我原生态的触觉。想起蒙着眼睛一直磨的驴子。鲁班发明的民间农用工具,这些,或者上下经过千锤制作的磨具,削斧做成圆形的磨具,现在静静地躺在脚下。怪不得这里风水那么好,原来:磨石代表风水阴阳两面,白虎之神,天地两边,磨石,干坤。意思是主人家“好事多,磨石多”,“到时候行动”。震惊!

队员的主人凯旋生是卢风的朋友。“开明生,他对我说。这个院子面积要有六亩地。安保里真没想到还藏着这么让我吃惊的磨房院子。

凯旋生是大连人,与妻子71岁,是和蔼有修养的老大哥。他毕业于辽宁艺术史美术系,毕业于鲁美院摄影系。合伙人原来是大连某著名高中数学教师。Gai老师原来是沈阳20中美术老师、大连市少年宫美术老师、市政府联副秘书长、市文联组副副部长。市摄影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

他是生活多才多艺的万能艺术家。年轻时从事绘画创作,作品发表在读美、光美、印美出版、《美术》杂志上。从1982年开始又从事拍摄工作,《中国摄影家》、《光与影》、《中国旅游》、《香港中国旅游》等都大量发表了专题作品。举办多次摄影展。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和辽宁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在路上》、《灵魂居住的地方》等,被誉为“中国的洛克”作家。绘画、摄影、写作等其作品都有自己的特点,对毛索族文化、独龙族、纳西族文化有着独特的研究。特别是创作的独龙族花纹脸作品因各种原因未能出版,成为了巨大的遗憾。

他可以说是国内罕见的纳西族、独龙族人类学型摄影师。他的各种作品有意境、视觉、节奏、旋律、思想、灵魂、创新,展现了把艺术视为生命、倾注心血的作品的诚实境界。

2004年,他来到姆波本,想买一套农舍,退休后开始了安静的写作生活。他很奇怪。在城市里没有想法。那时,他走遍了横断山脉的山、水和村庄村庄,每年蜷缩在云南怒江一带独龙族的山区拍摄具有人类学意义的纪录片,写了很多文章。辛苦了,腰都毁了。所以要在安保上写总结和休息。

偶然的一次机会,他一眼就看到了这里的地理位置,毅然买下了三间破旧的农民。

舍。这一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并精彩转身为了一名高超设计师、园艺师,用整整十六年功夫,把院子进行了天翻地覆的改造,才有了庄园今日叫人惊叹的面貌。

见到了盖老师和他的老伴,先顾不及多说话,我就开始拍呀,拍呀,那么多的石磨啊,大小不一,在房前,在屋后,在脚下,在山坡,

我不禁说,院子里这些石磨都可以开个博物馆了。他说:将近1千个了,有大点的,更多是农村常规的,最开始收购是每个30元,后来就贵了,安波和俭汤一带的基本都被他收藏到了这儿。好一个有眼光的收藏家!不仅有远见,还下了大工夫。

单是想一想,脚下小心翼翼踩着那成百上千的磨盘,曾经被多少代农民磨出过多少眼花缭乱的粮食;里面会传出多少丰收后爽朗高昂的歌声;面前不由会呈现出辽南北部山区当年动人的一幅“清明上河图”!

把磨盘再引申一下,我会说:生活是盘磨,我要主动躺进去,磨成自己喜欢的模样;生活是盘磨,我要负重推下去,推成大家喜爱的模样!

这是付出巨大劳动改造建设出来的磨盘大院。

院子里珍稀树种也很多:像紫杉(红豆杉)、天女木兰、美国黄腊梅、黄菠萝等,还有千姿百态的许许多多盆景,三色金银花、枣树、柿子树、山楂、怪柳等等,最为震惊的是:像大大小小的天女木兰、紫杉都是在上百棵之多。他,随意指着院里一棵紫杉对我们说,当初这树很贵,买它就花了一万多元哪!

他又说:现在的房子已有五间了,屋里面和城市里完全一样,过去的房子都拆的只剩外壳,而且全换了新买的石料做建筑材料。这16年的建设完全是改变了原来的模样。可以说,每扇磨,每粒土,每块石,每棵树,每朵花,都是后来的杰作。他喜欢植被,当初为了留下院里的那些老树,他花了五百元。要知道他买三间房才花了3千元那!

老两口都是退休的人,没有额外收入,每年、每月固定的那些工资,几乎全部投入到这座庄园建设中了。太用力了,这一投就是16个春秋。他如数家珍的说:买花土要花钱,而且是从大连拉回的;到丹东买红豆杉苗要花钱;去年把死掉的树拉走三车也要花钱;还有为了院里门口的路好走,不被下雨冲坏,全换上了石条,一下就是一万多元那;为了这多树和花的用水和抗旱,门口打了一眼百多米的深井,又花去快2万元。还有,冬天要上澳大利亚看儿孙们,院子要雇人照看,开始每月5百,现在都1500元了。何况,每年接待的国内外亲朋好友的开销,也不是一个小数字!

二访磨盘大院

➩ 每扇磨盘上都有着盖老师难忘的故事♡

6月26日9时,今天我要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二访盖明生老师。具体内容也是两件——签名和听关于磨盘的故事。这是我已经“蓄谋已久”的事情!

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只顾目不暇接惊讶我喜欢的院子和磨盘,只顾手忙脚乱着满院子拍那些疯开的槐花,根本没时间与老哥坐下来交流学习那些磨盘的故事,所以,这次必须要补上遗憾。先请盖老师在我买的那本他的著作——《灵魂居住的地方》扉页上签名,他十分仔细写下“杜东先生雅正明生 2020.6.26日安波”的题字。

然后,我就对最为关心的磨盘向他采访起有关问题。

听说我要写写磨盘,他很高兴,说“我也是想写啊。”不谋而合呀!他那么忙,时间紧,还是我先来个抛砖引玉吧,也好让盖老师指点。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记载下这段历史和我亲历的见闻与稍纵即逝的现场心情。

他回忆说“十六年前,我来到这儿买了房,就开始建设,发现那时候农村有许多被弃用的磨盘,有的地方能见到成百个。我本来就很喜欢这样的东西,再就是想到用它铺地、铺水池都很好,既好玩还又廉价,于是,就选择了收集磨盘。把它们就着院子里起伏不平的土地设计,把磨盘当石料依势而建。”在农民纷纷抛出磨和盘的时候,他却“别有用心”在接盘,把石磨搬回家!不可不佩服其慧眼!

“那时,搬回家的这些磨盘,好多能用,和石磨还完整的在一起,还留着把、磨芯,为了铺地,我就把它们弄散了,全是圆圆的一个个石盘,排列组合。

➩ 是磨盘也是艺术品 ☎

这些石磨盘,不是拿来就可以铺地,要当做艺术品,必须要选择,要修复,如:口、牙大小、花纹,等等都要对上,磨损的要重新磨合好。

这些石磨,有当地的,尤其双塔出石料,磨也多,一般都是白石料颜色;也有靠近渤海那边农村的,像红磨盘就是。它们大小不一,花纹也不一样;有好多是送我的,也有好些是花钱买的;也有重复的,总共大概近一千个磨盘吧,7百到8百肯定有了。没仔细数过。

对于这些收集来的磨盘,我还总想能拥有更好一些:如品相、花纹等和别的不一样,不重复。于是,我就想找能做磨盘的石匠来修理和复制。农村不仅如今这样的工匠寥若星辰,在16年前我也是一个都找不到,在“文革”时就没有了。据说,只有在步云山还有几位老石匠可以制作石磨。

于是,就又找到会做石头活的老石匠试试。这种老石匠真很厉害,他们小时候看到过家里老人干这种活,于是就会用手工一点点凿出新的石磨。他们没有图纸,图纸全在脑子里头装的,有的大碾盘不平整,他们可以压出平整来;石磨的牙、口磨损厉害,磨合度低,照样可以弄好;当地的石匠好多都在我家干过石头活。”

➩ 那些磨盘,那些故事 ♕

我问:“这里有没有记忆深刻的故事呢?”

“有啊,记得在大屯,有一个大的磨盘被我看中,很重,被埋在马路的地下好几米深。我就现找了十几个人,封了路,费力把它挖了出来。弄上来很费力,没有起重工具,全凭人工顶着滚子,一点一点才弄上来。”他说着,又有点遗憾的讲:“在上面有一个村子,有一个油滚子,好几顿重,没挖出来,现在还在,总想找机会抠出来。”又一顿,不甘心又无奈说“已经没有地方放了”。

我的采访结束了,可我的心却久久难于平静。很佩服这老俩口,明明可以在大的城市,风雨无忧,安度晚年,却跑到这山沟里改天换地,受苦受累?

明明可以在风景优美的澳洲和儿孙同享天伦之乐,却在这树林一样的庄园种树栽花,乐此不疲?

明明可以用还算充沛的退休工资,吃喝无忧,看电视,喝茶水,却自己把自己弄得囊中羞涩过紧日子?

左边是作者老友杜东先生,右边是盖老师

因为热爱,所以倾情付出。

看过磨盘大院,所见所闻所谈,我的脑海里只蹦出两个字:热爱!

你若热爱,蝴蝶自来,你若热爱,烟火满怀。

追求更好,生活痛快,追求更好,人生豪迈。

他知道,人活着,就活在心情上,就要保持一种热爱的心情。

我要学习盖老如何在安波时间煮雨,成全自己,享受起“灵魂居住的地方”那些快乐。我真希望政府部门慧眼识珠,把这座院子变为安波一个署名《磨盘大院》的旅游风景,又作为辽南民居保存下来。何乐不为。

结尾诗

一座大院嘘动静,承包安波好风景。

一个花园磨盘景,从内到外透诗情。

一年四季多少花,姹紫嫣红总殷勤。

一家俩口十六载,回归田园伴月明。

老友杜东与盖老师摄于磨盘大院门前。

作者简介

杜东

65岁,男,汉族。大连沙河口区政府退休干部。喜欢写作,摄影,旅行,收藏钱币等。

期待你们的故事

期待你们的情感

期待你们的参与

~~~

半岛老友乐“银龄随笔”栏目

期待您的原创作品

投稿邮箱:laoyoule@163.com

END

来源:杜东

编辑:马巍

报料邮箱:laoyoule@163.com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