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没有(严格的)词性,更不用说对动词的这种细分了。还有水动词和自动词。
但是不细分的话就没有吗?
在图片中,两套中文句子是中国人最日常的用语。
根据英语语法,“理解”和“理解”是动词,他们同时创造了自动词和其他动词。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的区别:动词是否有宾语。
有宾语的是动词。
没有宾语的是自动词。
如果我们不适应“及物”和“美物”两个词,可以参考“合格”和“不合格”。
段,一个分数只能在两个文件中选择一个,一个人可以在两个文件之间自由切换。
然后到达,到达。
合格就是达到合格。
惰性动词是这个动词表达的动作起直接作用的对象,可以直接到达这个对象。
《SEE》和《understand》就像《漫画威龙》的《天马流星拳》拳头。
明星可以自己练习。
此时,see打开了“独自模式”,这是一个自动动词。
明星也可以用它来推翻敌人:
别忘了。武艺也是一种社交形式。
See是这里的打洞词。
在上面,我们得到了基本结论:动词是否有宾语是由我们的思想决定的。
那与语言无关。
在英语中,大部分动词都可以用作打动词或打动词。
因为这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必要。
然而,除上述通用原则外,还有文化特征。
也就是说,有习惯用法。
例如:
对,这两组中文句子仍然可以这样看。
h="594" height="263"/>但是,它们再翻译成英语时,“等”和“思考”的习惯用法就与前两组里的“明白”和“懂”截然不同了:
如果将前文中“see”和“understand”的及物动词用法比喻为《唐伯虎点秋香》里“还我漂漂拳”的拳头:
每拳直接落点就是秋香的脸。
那“wait”和“think”就是《上海滩赌圣》里“隔山打牛”的拳头:
隔山打牛的精髓是:施力者和受力者之间一定要有一个介质。
和星爷最靠近的对手就相当于介词for。
隔着他(介词),星爷打飞了后面一队人马(宾语)。
这有什么道理可言吗?
答:没有。
武术派别不同,各有讲究。
同理,动词的习惯用法不同,需要记忆。
不过我们在这里也理解了一个规则:
一个动词即便是不及物动词,也有办法带宾语。
什么办法?
答:加介词啊。
介词,顾名思义,就是被夹在中间,起到桥梁作用。
它左边可以是动词、名词、或形容词,但右边一定是名词,做介词宾语。
那wait和think只能作不及物动词吗?
这不科学啊。
因为“等”和“思考”这种动词,听起来天然就该直接带宾语哒。
的确是:
权威的韦氏词典(Merriam-Webster)的wait词条:
如红线处:
- wait the result of the advertisement(等广告的效果)
- wait your turn(等你的轮转机会)
这两个动词短语示范了wait的及物动词用法。
另一本权威的柯林斯词典(Collins)的think词条:
如红线处:think success(痴想成功)
这个动词短语示范了think的及物动词用法。
wait one's turn和think success就属于习惯用法,需要硬性记忆。
尤其在think success里,think从其不及物动词的含义“思考”转向了“过度思考(即:痴想)”。
所以,你看这两组句子:
从汉语逻辑看,“我等你”和“我等我的轮转机会”,只是宾语不同,谓语动词应该相同。
但英语就会有一些习惯用法:
英语的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界定既需要我们时常回到汉语的逻辑,更需要我们尊重英语的独特差异。
如同人的确可以在社交和独处两种模式中自由切换。
但这个人愿意多社交还是多独处?
以及这个人到底偏好以怎样的方式社交和独处呢?
这些始终是因人而异的。
(本文完)
作者简介:
- 不间断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在中国工作15年
- 曾受雇于新东方﹑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轻松调频Easy FM﹑视觉中国集团﹑华纳唱片等
- 担任过英语老师﹑英语动画电影制片人﹑编剧﹑导演﹑记者﹑主持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