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表姐得知对朋友很亲近的同桌要结婚了,她决定发红包表示祝贺。
但是没想到同桌已经把她删了。
表姐把这件事讲给一些同学听,其中一个学生告诉了她。
“我以前听她的话。你整天晒照片,过着守生活,总是在朋友圈中装腔作势,说你好像太虚荣了。
表姐听到后很沮丧,一时没有发火。因为她觉得没必要计较。
事实上,成年人不必太虚伪。不懂就互不打扰。
想起了已经知道的话题之一: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发朋友圈了?
对此,很多网民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有人说:“幸福的人沉默。单击
还感叹道:“所有的朋友圈,已经通过私人对话发给了重要的人。”
更多的人嘲讽道:“怕不小心,把自己变成了别人口中那点小事做朋友圈的人。"
有趣的是,朋友圈一直是个神奇的地方。
它的英文名字叫“moments”,意思是捕捉和记录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
记录自己的同时也在接受别人。
喜欢送朋友圈的人,创造了自己的回忆,从此有了寄托。喜欢看朋友圈的人,浏览、品评、角度不同,见解不同。
朋友圈,虽然很小,但在这里,我们很容易看到什么事,什么人。
人类的悲欢互不相通
鲁迅老师的文章里有一句经典名言。"由于人类的悲欢互不相通,我只感觉到他们在吵闹。"
朋友圈看起来热闹,其实很凉快。
加朋友,不一定是朋友;在朋友圈里并不都是朋友。
我的微信里有一位非常喜欢发朋友圈的姑娘。
从一杯早餐咖啡到睡前自拍,从食物到街景,都可以成为她的朋友圈素材。
活泼开朗的性格使她特别热衷于在朋友圈内分享、称赞和评论。
但是,从早到晚在朋友圈内活动的这种人,最近的变化反而令人吃惊。
原因源于一篇评论。
那天,她终于决定买一个放在心里很久的水晶花瓶,想开心地拍照,但转身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花瓶。
看到整个地方乱得难受,她拍了一张照片,送到了朋友圈。
评论的人不少。有询问,安慰,嘲弄,嘲弄。“为了发圈,你也真的拼了。这次投资有点大,我会为你称赞的。”
因为看起来吵闹的朋友圈,她突然感到孤独。
一个朋友没有留言,也没有称赞,直接在私聊中说。“破了就破,我再给你买一个。
这件事发生后,她朋友圈发生次数骤减,也有分享,但对内容不再小心翼翼,评论没有患得患失。
她说:“以前送朋友圈给别人看,现在真的只为自己。”
人性最特别的弱点之一是关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但别人的评价和看法决不能成为我们的人生定位。(约翰f肯尼迪)。
照片来源:全景视觉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本书中有一段很深刻。
“如果你是一棵树,别人对你的态度就是一阵风。如果你很在意别人的意见,那就意味着一阵风会猛烈地摇晃你,甚至击倒你。
朋友圈只是一个圆,不要让它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间。
朋友圈后面是寄托我们感情的另一个舞台。每个人都应该有为所欲为的气质,想离开就离开的潇洒。
人不评价人,当事人知道做人
在《奇葩说》中,一位嘉宾对自己遭受的网络暴力流下了几次眼泪。
高晓松听后淡淡地说。“你什么都不是,我们被骂得比你厉害得多。”
生活中总有那么多人认为自己看透了世事,但从来不知道别人经历了什么样的经历和痛苦。
在一度进入茅盾文学奖的小说《网逝》中,有一段情节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女主角叶兰秋拒绝在公交车上给一位老人让座,以此为契机,引起了各种指责和辱骂,她被认为是没有道德和教养的人。
但是实际情况是什么?
公交车上的叶兰秋当时发现自己已经得了癌症,突然遇到的痛苦和压力没有人理解,也没有关心和关怀,恣意评价的背后是对真相的冷漠。
作家韩寒说得特别尖锐。"如果你不知道,就闭嘴。因为
为你永远不知道别人经历了什么。如果你了解,那你就更应该闭嘴。”未经他人事,莫论他人非。
不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是一个成年人最起码的体面和修养。
之前,papi酱也曾因孩子随了父姓被骂上热搜,有些人的评论,可谓是刷新了认知底线。
不仅对孩子随父姓指手画脚,对papi酱人身攻击,甚至辱骂所有已婚女性。
papi酱没有与之争辩,但置顶的一条微博,让人看后很解气。
大到整个网络各种热议,小到朋友圈的一条更新,总有人针对、揣测、攻击,恣意评价。
也曾有人断言:“你喜欢发什么样的朋友圈,就是什么样的人。”
人活于世,你有你做事的标准,他有他看人的尺度。
生活中总会有这样的人,自以为看透世事,把指点别人,当作兴趣与谈资。
其实,人与人最大的恶意,并不是身体与言语上的攻击,而是将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对方,并坚定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不随意评价他人,是修养;不让自己活在他人的评价里,则是修行。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懂得接纳不同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被称作“投射效应”。
大意是指,把一个人的喜好、情绪、想法等等心理特征,比作一台投影仪,并把这些心理特征统统投射到别人身上。自身的所想所见成为了某种标准,以此来判断,被投射的人,也应该有相同的认知。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懂得克制。生活并不是以你为尺,去丈量别人的生活。
现实生活中,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只是一个普通人,甚至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活成了别人眼中的“碌碌无为”。
但那些别人眼中的“碌碌无为”,却是自己生活中的从容幸福。
要知道,真正见过世面的人,懂得在这个多元的社会中接纳所有不同。
知乎上曾出现过一个非常火爆的回答。
有人问:“去过100个以上的国家,是种怎样的体验?”
1985年出生便已环游100个国家的网友@chong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的话引起众多网友的强烈认同。
他说:“懂得了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天然正确和绝对的政治正确,能够接受别人有不同的三观以及衍伸出来的思考方式。”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崇拜上帝,有人信奉佛祖,更有人叩拜大地之母;你将一夫一妻制看作理所当然,也有人生活在母系社会。
许多你眼中骇人听闻的奇葩事,其实,只是异国他乡生活中的一种常态。
阅历与眼界,让我们懂得了包容,学会了换位,让我们理解了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并没有谁对谁错。
现实生活里,开阔的眼界,积累的阅历,认知的提升,远比朋友圈里无端的揣测更有意义。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康德说:“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去理解。”
世间万物,众生百态。
你可以不喜欢,但一定不能不尊重。
圈里圈外,生活同样精彩
曾有数据显示:
每天有近10.9亿人打开微信,近7.8亿人刷朋友圈,近3.3亿人视频通话,但是,发朋友圈的人只有1.2亿。
与10.9亿人相比,近90%的人已经默默离开。
离开的人,将朋友圈之外的生活,过得忙碌充实;留下的人,兴致不减,将方寸之地经营得有声有色。
圈里圈外,都在拥抱生活,更是在取悦自己。
毕竟,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最重要。
有句话说得特别好:“不发朋友圈的时候,你在认真生活;发朋友圈的时候,你在热爱生活。”
幸福,在你的心里,从不在别人的目光里。
新的一年,无论圈里圈外,都愿你活得洒脱,过得精彩。
你的朋友圈,你做主。
作者:麟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