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钱成熙
为了庆祝中国和伊朗建交50周年,上海艺术品博物馆正在举办一场特别的展览:波斯之魅——伊朗细密画艺术展。这也是伊朗的细密画艺术第一次在上海大规模展出。
说起细密画,如果读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小说家帕慕克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红》,就一定会记得,小说的主题便围绕着细密画这一古老艺术的精髓和奥义展开。书中奥斯曼帝国的细密画画家们所仰望和遵循的,正是波斯细密画的大师们,和他们所定下的绘画样式规则。在本次展览中,你便能见到这些出自伊朗马利克国家博物馆、伊朗四十柱宫、伊朗礼萨·阿巴斯细密画博物馆中的诸多珍品收藏,这也是它们首次出国亮相。
什么是波斯细密画?它是精细的画笔刻画的小型绘画,最早,它是手抄本的装饰,用来做经书的边饰或是传说故事集的插画,后来,它也被用在扉页、徽章、盒子、首饰上,作为装饰。从公元13世纪到17世纪,它广泛流行于当时的伊朗统治境内和波斯文化所影响的地理边界,包括奥斯曼土耳其和莫卧儿印度在内。
细密画题材广泛,有神话、寓言、英雄传说和帝王故事,正如帕慕克所描述:霍斯陆在月光下偷窥席琳的沐浴;英雄鲁斯坦姆砍下怪物的脑袋,却发现它竟是自己的儿子;一场战役前夕,亚历山大来到森林里,想用禽鸟占卜战争的结果……此外,宫廷的宴乐、贵族们的游猎、情侣的约会这些世俗题材,也深受当时人的喜爱。
要了解波斯细密画,你得知道如下几个关键词:
中国影响
作为中国人,看到细密画的第一眼,也许会觉得熟悉,在优雅繁复的纹饰、山水树木,甚至人物清丽丰满的脸庞和细长俊秀的眼睛上,你不难发现中国画的影子。
帕慕克也写道:细密画有着“天空中卷曲的中国式云朵”,墙壁纹饰要“以中国风格绘画”,而画中的美女呢,她的“眼睛和嘴巴非得画得像中国美女那样,才是美丽”、“将美丽的少女画成中国人,是从东方传来的一条不可更改的规则”。
16世纪的大不里士画派画家苏丹·穆罕默德笔下的中国式卷云和仙女。
细密画和中国画的奇妙缘分,来自于13世纪蒙古帝国对伊朗的征服。在此之前,波斯细密画的特征包括单一的背景色,或是符合当地艺术传统的,偏于几何造型的动植物形象。而伊儿汗国、帖木儿王朝这些蒙古政权的相继建立,使得中国的艺术作品,甚至可能包括中国艺术家得以引入波斯。蒙古人的游牧传统,也使得便于携带的绘本更为流行。
睡着的鲁斯坦,富有中国装饰风格的风景画法。
波斯细密画从中国艺术中吸取的养分中,主要包括散点透视法,以及纺织品和陶瓷制品等装饰艺术中的各类纹饰,比如云彩和龙纹,当然还有中国化的美人形象。
特别有趣的是,画师们将波斯神话中的野兽也描绘成与中国的麒麟、凤凰、貔貅等瑞兽的风格,只是它们在细密画中更富于攻击性,常常互相厮杀,或是撕咬自然界中的野兽。
“野驴”巴赫拉姆五世杀龙,菲尔多西《列王纪》插图,现存伊朗四十柱宫博物馆
大不里士画派
1258年伊儿汗国定都大不里士,波斯细密画开始受到东方影响,并蓬勃发展了起来,形成了大不里士画派。它笔触轻盈,色彩柔和,开始使用透视法,营造出空间感。后来,萨法维王朝建立后,赫拉特画派的大师贝赫扎德来到大不里士,大不里士画派的风格深受其影响,为之一变。在此时期,诞生了大不里士画派最著名的作品——由当时的皇家画院为伟大的波斯诗人菲尔多西的《列王纪》所做的插图。如今,它们被收藏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存《列王纪》插图
赫拉特画派
在帖木儿王朝时期,阿富汗西部的历史名城赫拉特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代。帖木儿的儿子将首都从撒马尔罕迁到了赫拉特,波斯和阿富汗的许多艺术家随着宫廷来到了新首都,科学与文化在此蓬勃发展,书籍制作的兴盛也使得作为插画的细密画迎来高峰,赫拉特画派从此诞生。
赫拉特画派作品,《古兰经》插图,优素福和祖来卡
赫拉特画派的画家们格外重视构图,喜爱用渐变方式处理色彩。这个画派的代表人物,是《我的名字叫红》中屡次提到画师贝赫扎德(Behzād)。他生活在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前期,曾在帖木儿皇室主办的赫拉特学院中担任院长。萨法维王朝建立后,他又迁往大不里士,成为皇家图书馆的负责人。
赫拉特画派的“三位中国圣人”局部,可以看到对天空颜色的处理。
传统的细密画会用几何图形或植物图案填满画面的空余部分,但贝赫扎德却偏爱采用留白的方式突出画面主体,此外,他也更擅长使用光影来塑造画面的戏剧性,人物也更具有现实感和个性,不再是符号化的人物。
贝赫扎德所画的人物
礼萨·阿巴斯
如果去到伊朗的巴扎中挑选细密画复制品,礼萨·阿巴斯会是经常见到的名字。他对于细密画艺术来说如此重要,以至于伊朗的一家博物馆以他命名。
阿巴斯生活在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早期,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为阿拔斯一世工作。他是波斯细密画末期最重要的画派——伊斯法罕画派的代表人物。和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相比,他更喜欢创作自然主义题材和人物肖像画,这种题材在当时的伊朗也十分流行。
礼萨·阿巴斯名作“情人”,现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他笔下的人物,或是穿着讲究的贵族青年,或是姿态优雅的妇女,还有年轻的爱侣,他们的面貌精致、细腻,常出现在简单而美丽的花园背景之中。他们也往往穿着时尚,从他们的丰富的衣褶、精美的服装花纹、慵懒的姿态中,体现出属于世俗的富足、娴雅的气息。此外,阿巴斯的画面设色清淡,突出线条感,而非场景的富丽,这也是过去的波斯细密画中很少见到的。
“带镜子的女士”
此次展览中,便有几张来自德黑兰的礼萨·阿巴斯博物馆的大师名作。
此次展出的阿巴斯作品“戴裘皮帽的女士”
波斯诗歌
大约从公元14世纪开始,画师们开始为波斯诗歌抄本绘制插图,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波斯诗人菲尔多西于公元10世纪创作的史诗《列王纪》。这部作品是波斯文学史和史学的丰碑,用优美的语言讲述了萨珊王朝后期的波斯国王和英雄的故事,一直记录到公元7世纪霍斯劳二世( Khosrau II )的统治时期为止。
无数画师绘制过《列王纪》的故事,最著名的,便是前文提到的大不里士画派的代表作《列王纪》。此外,由帖木儿王朝的王子米尔扎(Baysonghor Mirza)下令制作的《列王纪》插图手稿,作为赫拉特画派的代表作,目前收藏在伊朗的古列斯坦宫博物馆。
米尔扎下令绘制的赫拉特画派的《列王纪》插图
此次展出的伊儿汗国时期的《列王纪》插图
内扎米·甘贾维(Nizami Ganjavi)是一位活跃在12世纪的诗人,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五卷诗集》,其中大部分是恋爱题材,有两篇取材自菲尔多西的《列王纪》,这些浪漫的,富于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成了画师们热衷的题材。《我的名字叫红》中,让“凶手”印象深刻的便有一幅反映霍斯陆与席琳的爱情故事的插画,他还特意提到,是“内扎米的版本,而非菲尔多西的”。
为内扎米的诗歌《霍斯陆与席琳》创作的插画
萨法维时期为《萨迪的果园》所做插图
13世纪的波斯诗人萨迪·设拉兹被称为“波斯古典文坛最伟大的人物”和“支撑波斯文学大厦的四根柱石之一”,他的名作包括《蔷薇园》和《萨迪的果园》,同时也是细密画广泛创作的题材,其中,以贝赫扎德于1489年为《萨迪的果园》所绘制的插图最为著名,目前保存在开罗国家图书馆。
波斯之魅——伊朗细密画艺术展
责任编辑:徐颖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