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非主流女生伤感分组】青少年沉迷于“亚文化”,老师该如何指导?每周一问

时间:2023-02-20 08:29:06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亚文化”的兴起是文化多元发展的结果,也是新时期文化发展与时俱进的产物。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容易陷入某种“亚文化”,从而影响自己的发展。那么,老师应该如何指导青少年正确看待“亚文化”?

上周[每周一提问],老师们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一起看吧~

每周一问

青少年沉迷于“亚文化”,老师该如何指导?

@湖南省宁乡市玉潭街中心小学李新飞:包容脸,同行整理。

1.包容心理脸。作为老师,特别是作为班主任,面对班里的学生,陷入“亚文化”,不能发展,不能用“棍棒式”制止,可以多和学生交流,理解喜欢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以包容的心态对待,老师会再次被势利吸引,摆脱上瘾的误解。

2.进行班级讨论。班里举行了“亚文化兴起的利弊”辩论赛,学生们分成正反两方面的讨论,分别到网上查找相关资料或列举周围的事例进行论证。通过激烈的讨论,让全班同学深刻了解“亚文化”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让他们明白“玩耍的野心”的道理,老师再次借机帮助那些迷上的同学慢慢脱身。

3.巧妙设置比赛游戏。学生们要避免陷入“亚文化”,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成长。在班级增加个人或团体游戏比赛活动,就像定期开展一些活动,转移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互动中感受到乐趣,让主流文化占据班级主导地位一样。

4.鼓励亲情相伴。鼓励父母与子女一起读书、运动等,假期里带领他们到户外感受自然之美,开阔视野,启迪心灵。

@大连市甘贞子区黎民小学浮石:辩证地对待“亚文化”现象。

1.学会分辨新事物,理性看待。青少年的价值观容易受到各种外部事物的影响,盲目压制和贬低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老师要带领学生辨别、形成、遇到好的东西,我们要学习。如果有坏事发生,告诉学生们坚决抵制。平时班会上,可以找新闻案例和学生一起讨论,慢慢提高他们的辨别力。

2.为学生正确指导,留空。教师不必要求学生们按照特定的规则完成一切。平时在学习生活、习惯培养、文化娱乐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主流文化渗透到生活中的一点点,不仅要贴近孩子的生活,还要有多样性,让学生自己成长。同时开发和组织学生的各种爱好,促进全体学生的交流和互动。

@江苏昆山高科技区汉浦中学刘艳军:客观地看待,根除盲从。

1.深刻理解,客观看待。知道原因,知道原因。平时可以利用班会课或晨会课,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什么是“亚文化”,让孩子们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亚文化”。另外,还可以让孩子们表达亚文化圈对“饭团”、“盲盒”等的态度,听同事们的理解。

2.通过家庭学校的结合根除盲从。在“亚文化”圈子里花费太多的时间和金钱,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因此,家长必须参与学校教育。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对孩子的零花钱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不要让孩子在“亚文化”中过度消费。

@浙江省绍兴市科桥实验小学朱燕妮:洞察需求

青少年上瘾的背后一定有他们的需求。我们要看透需求,挖掘价值,客观地看待“亚文化”。青少年需要新鲜感。“亚文化”圈子的一个共同点是能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教师可以以此为中介在班级进行网络游戏水平的竞争,也可以用自己制作的盲盒作为商品邀请学生制作盲盒。青少年需要共鸣点。沉迷于“亚文化”的孩子们可能因为缺乏家人的照顾而找不到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理解“亚文化”,经常和他们聊天,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青少年需要休闲娱乐。青少年的压力普遍很大。他们不仅专注于学业,还专注于“亚文化”,丰富生活。教师可以分享有趣的视频和故事,进行团体活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学校生活。

@浙江温州外国语学校侯启东:尊重多元,弊大于利,勇敢地“打破圈子”

1.尊重多元性。学生中各种“亚文化”的出现其实也是社会多元文化的折射。随着时间演变的一些亚文化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文化。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包容。这也是和学生对话的前提。我们可以主动理解各种“亚文化”现象,找到与学生的共同语言,更好地理解学生。

2.消除弊端,留下利益。凡事都有利弊,“亚文化”也不例外。我们要引导孩子们走向弊端,维护利益,发挥各种“亚文化”的积极作用。比如:饭圈少女网出征,讨论守护“花店”的行为,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分析了倒牛奶标榜“爱豆”的现象,引起了学生的觉醒和反思。

勇敢的“破圈”。通过“圈文化”主题班会活动,可以分辨“中国风糖蛋糕获得国际奖”“《鱿鱼游戏》火爆全球”等“破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创造什么样的新文化”,帮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勇敢地摆脱各种狭隘的“亚文化”,“取精华,去糟粕”,融合引领潮流,向世界展示我们引以为傲的新文化。

@大连市甘贞子区黎民小学欧耶:加强指导,提高青少年自主判断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取舍理念。指导学生区分“亚文化”的内容,有选择地参与。以与丰富的文化产品互动的娱乐形式,吸引孩子们进入学习环境。教师的课堂也可以融合有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文化产品,将传统教育内容与数字媒体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缓解孩子们繁重的课堂压力。这种课程也很有效率,充满喜悦,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

@江苏昆山市玉山镇振华实验

小学 张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 走近了解。我们可以走到学生身边,问问他们为什么会喜欢。也可以上网查查相关资料,看看学生沉迷的“亚文化”圈子到底是什么,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2. 取其精华。选择“亚文化”圈中值得提倡的优点,放入平时的教育中,引导学生。学生会觉得老师能跟上他们的圈子,好玩有趣,和老师更亲近,他们也会更愿意听老师讲述。

3.去其糟粕。将“亚文化”圈中一些不文明或价值观导向不好的信息剔除,或者将此信息作为反面来呈现,让学生明白哪些是好的,值得我们去学习,哪些是不对的,我们不可以去模仿。

@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中学 周春红:三招引领亚文化

1. 学会接纳。学生所处的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亚文化”也应运而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首先学会接纳亚文化中的积极元素,不能全盘否定。

2. 学会利用。“亚文化”中积极的元素,教师可以利用起来引领学生用心学习。比如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盲盒的心理,购买纸盒,然后装入各种学生意想不到的礼物。

3. 学会引导。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亚文化”。比如:在讲到有关奥运会的英雄人物时,详尽地介绍某个奥运冠军激励人心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主流文化,正确对待“亚文化”。

@惠州市实验中学 危宝华:引导“亚文化”的健康发展

1.融入多元,培植主流。以开放的心态理解和包容“亚文化”的存在,不是简单的“禁”和“堵”。让“亚文化”以多元形式融入主流文化,为其提供更多的表现舞台和成长空间,让主流文化引导“亚文化”健康发展。

2.规范引导,自制慎独。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亚文化现象要及时与未成年人展开讨论,通过心与心的沟通,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充分发挥未成年人的能动性,提高其有效运用“亚文化”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具有自制和慎独的能力,自觉抵制消极“亚文化”的侵蚀。

3.绿色防护,合力推进。全社会要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家校共育,最大限度地减少“亚文化”的负面影响。网络是“亚文化”传播的载体,要打造健康的互联网生态,创造一种新的、专属于青少年自己的、有正能量的“亚文化”。

@山东省临沂第一实验小学 王红:“亚文化”不可怕

1.接纳“亚文化”。一种现象的出现,一定有出现的理由,比如,学生沉迷“亚文化”的背后可能是青少年过重的学业压力或者缺少精神追求等。接纳“亚文化”,意味着不视其为洪水猛兽,本质是教师要耐心接纳暂时沉迷“亚文化”圈子的学生。

2.辨析“亚文化”。真理越辩越明,一场辩论,正方的支持,反方的驳斥,思辨交织足以让学生把其中的利害说清楚讲明白。辨析“亚文化”,意味着不将其“一棍子打死”,本质是让学生在辨析中自我剖析、自我认识、重新定位“亚文化”。

3.疏导“亚文化”。去除杂草的最好方法是种上庄稼。在学生最有激情、最富理想的年纪,教师引导学生去见“亚文化”圈子之外的大世界,用天高地阔覆盖一隅之见。

@大连市甘井子区利民小学 郭轶峰:面对纷繁的“亚文化”圈,教师应尝试三步走。

1. 教师融圈。面对部分学生沉迷的“亚文化”圈,教师不应过于武断,直接否定,相反要了解该圈,分析利弊,找到和学生的共同话语。

2. 学生破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思辨能力,面对矛盾与冲突既不盲目从众,也不感情用事,做到理性客观,主动破除问题圈。

3.共同建圈。帮助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文化观,拓宽学生视野,鼓励学生主动创造文化产品,构建积极向上的“亚文化”圈子。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分校 李星澎:引导学生用“雅文化”替代“亚文化”

1. 认清某些畸形的“亚文化圈”。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确追“亚文化”应有底线。例如“饭圈”存在集资花样众多、金额巨大,且有许多诱导套路。未成年人应该理智看待,坚守底线。

2. 正向引导。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沉迷“亚文化”圈子的程度,确定讨论主题,如:“偶像成功经验分享” “不追颜值,追品德”等。也可以与学生共同观看中国航天英雄探索太空的视频纪录片;分组讲述残奥会英雄夺奖牌的励志故事等,用主旋律浸润学生心灵。

3. 认清痴迷的心理需求。面对沉迷“亚文化”圈子的学生,一味强硬制止和打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关注学生心理需求的变化,剖析学生对“亚文化”痴迷的原因,并帮助学生用其它兴趣方式来削弱对“亚文化”圈子的关注度。

@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沙溪第一中学 陈玲:辩证对待亚文化

1.辩证认知。我们引导学生之前,首先需要去了解“亚文化”圈子的基本情况,既要看到其正面的一面,也要看到其负面影响。这样才能在引导学生的时候做到客观辩证。

2.追根溯源。学生沉迷于“亚文化”圈子,背后一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需要调查了解,弄清楚学生沉迷其中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3.主流引导。学生群体中会形成“小圈子”,我们可以将“圈子”里具有领袖风范的学生引导好,再指导他们引领班中的主流文化圈。运用班级学生的力量来扩大正向舆论影响,减少“亚文化”给他们带来的不良影响。

@江苏省昆山市秀峰中学黄姗姗:引导,从了解开始

网络时代,学生易沉迷于“非主流文化”,从而导致价值观的偏移,老师要及时介入,正确引导,而引导要以了解为基础。老师一是要了解“亚文化”,随时保持知识的更新,了解网络及社会的流行趋势,了解学生喜欢什么,去接触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了解这些边缘文化有哪些强大的吸引力。二是要了解学生。学生会被“非主流文化”吸引,一定存在内因,比如家庭因素、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等等,老师只有先“备好课”,了解清楚学生着迷的内因,才能更好地找到引导学生的方法。

本周,我们特别邀请崔清明老师给大家带来分享:

(安徽省肥东县第二中学 崔清明)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性看待

青少年沉迷“亚文化”圈子,教师应该从课堂、德育、课外活动、家校共育等方面着力,助力青少年正确看待“亚文化”。

发挥课堂主阵地,增强学生成功体验

课堂是学生知识学习、思想教育的主阵地。面对“亚文化”,教师首先应该转变教育理念,牢固树立全面发展观。教师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在教育关系中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并获得课堂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发挥课堂思想教育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热爱课堂,亲近老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教师要加强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施,充分挖掘课程的德育功能。课程德育不能脱离学生,空洞说教,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依托,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要用好课程思政资源,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德育教育情境化、生动化、亲近化,形成正确看待“亚文化”圈子的良好氛围。

丰富课外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精神需求

首先,优化课后作业,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教师要学会优化课后作业,多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各种“亚文化”圈子的利弊,提高自我辨别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重视课外阅读,读好书,好读书。教师应善于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与大师对话,聆听先哲教诲,领略名人风采,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从书籍中开拓眼界,获得精神愉悦。

最后,引导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的学校社团活动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氛围,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好社团这一校园第二课堂,开发并组织好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也可以适当融入学生感兴趣的“亚文化”元素,例如汉服、动漫等,搭建学生展现才艺、表达心声的平台。

推动家校共建,共育学生成长

新时代,教师不仅仅要做学生的老师,也要学会做家长的老师。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后,教师更要关注孩子成长背后的家庭。引导沉迷“亚文化”圈子的青少年,需要家长保护孩子的休息权,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注重塑造孩子的良好品质。

对于出现“偶像崇拜”,误入“饭圈文化”陷阱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走进学生家庭,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家长进行正确的干预。教师还要走近学生,倾听孩子心声,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英雄观,走出“偶像崇拜”的误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亚文化”并非洪水猛兽,它是新时代文化多元的表征。教师在助力青少年成长发展时,应给予关注和适时引导,让“亚文化”成为孩子成长的调味剂,杜绝沉迷,理性参与。

来源: 人民教育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