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qq留言代码爱情】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有什么区别?

时间:2023-02-13 10:32:37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作者:张春梅(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今天谈论网络文学似乎已经超越了它是否是文学的阶段。网络文学的影响不仅在视听媒体的大众消费中占据突出地位,而且还乘着顺风,越过国境,走向世界各地,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由于传播力太强,影响力太广,网络文学如何能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正能量的责任,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如果在这个时候重新审视网络文学与文学的关系,就不会把现有的文学理论和概念套在网络文学的头上,而是通过各自的品性特征,在当代文化建设中找到网络文学的坐标。最终,网络文学产生的网络时代比新世纪前更早说不出同样的话了。

网络文学在笔者身份、读者功能、作品形态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

作为当代文化现象的网络文学,能够成为必须正视的文化名片是从与传统文学的游戏和比较中建立起来的。这里的“传统文学”以前没有。因为通过网络文学这种键盘和网络写作和传播的新写作方式,以前的口头文学,特别是纸文学成为了传统文学。

离我们最近的现代文学尤其成为传统文学的主要生力军。只有现代文学才成为评价网络文学能否被视为文学主要参考系的参考系。因此,我们讨论现代文学的方法自然成为判断网络文学的尺度。这是“文学”的参考,具有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相同”。

《作家——读者——文本——世界》的四维分割法是我们谈论文学本性时常用的思想。以此为坐标,我们来看看基于文学共性的网络文学的“差异”。

纸文学拥有相对独立稳定的社会评价体系,网络文学因网络媒体和产业化而成为随时变化的网络社会的表象。纸质文学的作者是作家,享有明确的社会身份,是个人意志和创造力的融合。网络文学的作者是作家、网民,是集团内匿名的一员,是“万民撮合”之一。纸文学的读者根据文章的标志探索作品的奥秘,所以接受主体。网络文学的作者可以和读者一起在一个虚拟空间中共存,共享两个人的利益,分享兴趣,交换身份,既是接收者,也是生产者。纸文学的世界是对单一文本所固有世界的理解,是对现实生活的更高反映和精神性的整合。网络文学的世界以虚拟现实为基础,是民间故事、民俗、神话和大众生活的集合。

从上面的比较来看,我们谈论网络文学可能在文学体系内,但网络文学作家身份、读者功能、作品形式、反映的世界丰富程度等已经超越了传统文学的界限。也就是说,即使我们说网络文学是当代文学的一部分,那也是非常不同的部分。如果我们用现有的观念和概念命名网络文学,这种优势姿态很可能抹杀网络文学的特征,成为理所当然的自我陶醉。所以,多谈谈网络文学的“差异”,密切观察网络时代诞生的网络文学的本性,才能进一步扩大与文学的联系。

为什么网络文学作品越写越长?

为什么网络文学作品越长越长?写或读的双方明明知道都是虚构的故事,为什么在“追更书”和“更文”的结构中互相契合,迟迟不愿结束呢?为什么同一类型的长文本放在这么大不同的平台上?以“网络”为中介,看网络文学的“差异”,这些问题会很容易解决。

作品的长度、自然、产业化的机制是相关的,但更重要的是作家和读者对漫长人生的希望,反之,可能是现实生活心理的现象。同种型,那么多人不厌其烦地写,除去流量和点击率的原因,展现网络文学民间团体创作的特性,是“万众媒体”时代集体记忆的碎片化表现。篇幅那么长,类型太多,这种共同折射了互联网的区块性质。网络文学利用建设的虚拟情况,带着无数读者在物理现实之外披荆斩棘。

今天,科技以前所未有的势头介入生活,人工智能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对网络文学虚拟世界的理解要打破现实与虚拟的二元区分,正视新媒体环境中“现实”发生的新变化。看似“炫技”的想象力与“现实”相吻合,与动画、“网络生活”相吻合,没有给读者带来太多的违和感,反而成为了机器人在餐厅盘子里一样大众化的文化现实。

网络文学是网络空间的故事田

网络文学通过生产、产业化运营传播,是一个鲜明的当代经验的呈现过程。在《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举行的QQ空间虚拟恋爱生活场景是大众以“域的网”形式建立“另一种生活”的梦想,在技术更新频繁的焦虑中,在广阔的网络空间中为大众提供了故事田地。

很多人的生活和意见分歧,以故事的形式凝结成了网络文学作品。写和读,生产和传播,主体和用户,这些以前的第一和第二概念开始模糊。计算机技术不断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技术的提高使人类的记忆空前扩展,甚至使人们对多维未来的想象成为现实。作为集体媒体现实的网络文学是共同创造的文化现实,其存在本身具有虚拟性。网络文学可以说是虚拟世界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从写作者、文本中的世界、数字化的文本形态等维度,我们可以描述为以中国网络文学为媒介、以网络为媒介、以数字为基本代码结构、以汉语为表达形式、作家和读者共同形成以一个空间为主体共谋的虚拟性世界。总之,要谈网络文学这一媒介变革的产物,要谈“文学”和“网络”,两者的结合构成了公众对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当代理解。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05日07版)

资料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