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个性个人说明】个性-我们总是盲目自信不会控制《超越感觉》笔记(1)

时间:2023-02-08 09:03:5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教育是最好的学习,写读书笔记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这次开始阅读的是《超越感觉Beyond Feelings》,作者是文森特卢日洛,是强调教育核心地位的国际公认的运动先驱,这本书最初写于1975年,作为大学教材,是非常受学生喜爱的批判性思维教科书,到目前为止,英文版已经是第九版。我这次读的是中文第八版。

为什么要读书,是因为李笑来的推荐。

首先,这本书对他亲自学习和实践有效。他介绍说,这本书是他的逻辑启蒙书,他到目前为止还能有这样的增长,所以不可缺少的是不断地反复阅读这本书。

第二,可信度高。任何经过时间考验能保存下来的书或道理都真的很有价值。这本书从1975年到现在再版了9次,可以看出长寿和可信度。

老实说,第八版的中文翻译质量真的不好。我一度想学习第九版英语版,但英语太差了,所以退出了。

真的读起来书的内容太好了,这么吸引人,即使是这么差的翻译,也很难掩饰它的亮点。特别是liuda (Liuda)结合定投人生课的讲座,完全可以无障碍阅读。

今天读的是这本书的《第一章——你是谁?“,通过——,这一章你是谁?你怎么变成现在这样了?——这两个问题引起了本章的观点。

我们的个性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受时间、地点、大众文化、心理操纵等影响,远远超出了大多数人的认识。要警惕这种影响,努力成长成为自己能控制的个人。首先要从自己的思维中认识到这个问题,才能改善。

世界对我们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们大多数人的认识。

被动影响

1.时间和地点对我们的影响

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或文化环境的背景下,会让你变成不同的人。即使你反抗你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的价值观,他们仍然代表你生活的环境——。换句话说,他们仍然会影响你的反应。

每个人都在特定的时间段和特定的地点生存。这个时间段,这个地方仅限于具体的环境、理解、信念、习惯,这限制了你的经验,影响了你的思维方式。

改革初期,烫发、花衬衫、喇叭裤,再加上后来的超市、丁克等所谓的另类,在时间地点背景下也无法摆脱有限的框架。

你不能思考,不能感受到你感受不到的东西,你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影响。

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每天的行为中约有5%不是习惯性的,而其他95%的行为是习惯性的。这差不多就是说,是习惯,不是逻辑,决定了我们的一生。

习惯是在你生活的这个时间和地点逐步养成的。(伯纳德肖,习惯名言)所以你总是受到你生活的时间和背景的影响。

人都是时代的产物。

2.大众文化的影响

考虑大众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只需考虑媒体一般使用的形式和战略。

最近媒体是网络媒体的主力。这些媒体以各种方式唤起人们的情感,创造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且,通过频繁的转换,我们不会失去兴趣。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网络直播、播音员努力的语言煽动、倒计时、几秒脱销等都在刺激我们的感情。

我记得昨晚我们看了手机头条、抖音(抖音)等媒体,一次刷了几个小时,很高兴,但放下手机后,我又觉得空虚无聊。

所有这些媒体控制,长期旋转轰炸,我们很多人无法形成集中注意力。我会觉得娱乐比工作更满足,欲望比自制更渴望,物质主义比理想主义更有意义。

日常工作中的任何工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任务,我们的注意力已经不能集中了。我们要不断刺激网络媒体之类的东西才能满足。(约翰f肯尼迪,工作) (约翰肯尼迪,工作)所以现在的人会普遍觉得工作很枯燥,没有成就感。

因此,诞生了很多清书乱和解体共同体。因为我们没有耐心读完一本书,以便进一步思考。网络小说之所以能一直看到我们,是因为他们专门研究人们的注意力。因为每分钟都在改变情节,吸引我们。

所以你能看到的新闻媒体一直在反转、反转、重新反转,不断激发你的感情。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所有的行动都是经济的,所谓的媒体、组织、物种。

教都在把我们当作经济的一种资源来看争夺,想尽一切办法去分析我们的心理、习惯,努力塑造能对我们产生对其有利影响的环境,让这些资源更好的为其组织服务。

我们作为普通人,是不善于、不愿意进行思考的,因为思考会消耗我们的能力,让我产生不适。

我们普通人,在于这样一群专业的人士进行博弈,其结果不问可知。这种力量的失衡,让我们可以说,自己都是当下文化的产物。

主动的操纵

1.行为学的操纵

除了上面说的时间、地点、大众文化这些被动影响的因素,从20世纪开始的早期逐渐形成的行为学,已经成为了如何研究主动操控影响控制人类行为的专业学科。

在20世纪前的数千年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人的个性是天生的,是无法改变的,也就是我们老话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

20世纪早期,俄罗斯心理学教授伊万•巴甫洛夫通过对狗进行研究,发表了可以后天习得的条件反射研究成果,成为了行为学的起点。

其后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沃森(John Watson)在巴甫洛夫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将行为操控研究应用到了人类身上。对数千年形成的人性无法改变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他认为给他健康的婴儿,他可以通过培养将其训练成任何行业的人。他的研究使他赢得了“行为主义之父”的头衔。

约翰•沃森:“给我十几个健康的婴儿,结构良好,将它们带进来我自己指定的世界,我保证随机抽取任何一个并训练他成为我可能选择的任何类型的专家 - 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长官,是的,甚至是乞丐和小偷,不论他的才能,倾向,能力,职业和他的祖先的种族。

(注:约翰•沃森说,我的理论超越了事实,我承认,但相反的拥护者也是如此,他们已经做了数千年。“)

沃森认识到培养在自然与培育讨论中的重要性,而这种讨论往往被他的同时代人所忽视。

20世纪30年代,沃森将这种理论应用的报纸和电台广告,通过操作人们情绪来抓住人们的注意力,改变人们的购物行为。

他赚取的惊人的利润都说明人的行为和记忆都是可以被控制的,甚至通过提问方式的改变,可以让一个人回忆起从未发生的事情。

而当这种被植入我们的脑中的观点,进一个转化我们的价值观的时候,我们再次遇到同样的词汇、情况,但不会在进行思考,而直接采取行动,我们头脑就像被植入病毒的电脑一样,成为了“肉机”。

令人悲哀的是,“这种包装方式往往是如此有效,以至观众、听众或读者根本不能作出自己的决定。相反,他要把这些包装过得观点输入自己的头脑中,多少有点像把磁带放进录音机。然后再任何合适的时候,他就按键“回放”这个观点。他不必进行思考就认可的方式这样做了。”

再细想,我们视为最珍贵的、并且以最大的热情捍卫的许多信仰,也许就是以这种方式根植与我们的头脑中。

舆论就像自然气候,它是如此地广泛深入人心,以至那些生活与其中、不知道其他观点的人视之为理所当然。——哈利•欧弗斯特里

而人们之所以会被操作,是因为大多数人头脑里都存在这一个认知误区:绝大多数人都不相信自己会被控制,都认为自己的行为独立思考的结果。

你现在到各大学习平台去浏览,都能看到各类行为学的身影。

2.价值观的塑造

书中提到了美国社会价值观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过程。

在十九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推崇的事社会价值观是:人们要自律、自我批评和自谦。要求人们践行自我否定,期望有自知之明,以一种确保委会其自尊的方式来行事。

在1970年代,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发生了变化——事实上,几乎正好颠倒了过来。自我中心已从恶性变成了美德,帮助别人而献出生命的人,从英雄变成了患有“取悦他人毛病”的病人。

在这个阶段美国奉行的是马斯洛需求金字塔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先实现生理需求,在依次进阶满足安全、归属和关爱的需求,最后实现自我实现的需求。

作为70后,通过看电视了解美国,给我的印象就是独栋别墅、游泳池、家家有汽车、超人等文化。这就是当时我们以为的“美国梦”

我们可以通过观看这两个时代的电影明显看到提倡的不同的社会价值观。

有研究者认为,如果当时采取的是澳大利亚精神病学家维克特•弗兰克尔提出的“**自我超越”理论,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

一个人通过忘掉自己和奉献自身、忽视自身并关注外界才能成为完整的人。

在任何一种情况下,人们都还有最后一种自由——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在中国你回想建国后的各个阶段,也会有深刻的感受。

我们所有人的态度、价值观和信仰都会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我们能做的只能去想象这种影响有多深远。

如何塑造个性(性格)

我们知道了:

1.过去我们都认为个性(性格)是与生俱来的,是天生的,而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听天由命是我们常挂在嘴上的话。

2.现在,通过科学研究我们知道,思想决定价值观,价值观决定性格(个性),性格(个性)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命运。

3.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知道,我们的价值观的形成,受时代和地点、大众文化的影响,受行为操纵的影响,受社会价值观的塑造。

4.同时我们还知道,我们存在一个认知误区,我们总是盲目自信自己不会被控制。

现在,我们要塑造自己的个性(性格),改变自己命运,赢得人生,就需要对这些的影响有深刻的认知,并时刻保持警惕减少甚至不被其影响。

下面的指导原则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一点:

1.把你对任何人、议题或情势的第一反应看作是尝试性的。无论它多么吸引人,在你为考察它之前,都不要接受它。

2.判断你为什么会作出这种反应。考虑你是不是借鉴自其他人——父母、朋友或者名人、电视中虚构的角色。如果可能,确定是什么特定的经验影响你作出这样的选择。

3.考虑你有可能对这个人、议题或情势作出的其他可能的反应。

4.询问你自己是否还有其他比你的第一反应更恰当的反应。你在回答时,排除你的制约条件的影响。

作者提出可以贯彻日常的训练的办法:

用这样的指导原则,在自己的日记上记下你的观察、疑问和想法,再反思你纪录下的东西——考虑所观察到的东西的意义和应用,回答所提出的问题,仔细阐述这些想法(在合适时质疑这些想法),纪录下你的洞见。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