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说明幸福]个人幸福与什么有关…
在女性漫长的一生中,月经的初潮和消退将她的人生分为了泾渭分明的不同阶段,而更年期似乎就是人生急转直下的开始。来势汹汹的变化绝不仅仅表现在生育能力的丧失,失眠、乏力、骨关节肌肉痛、易激惹、潮热出汗、头晕、头痛、耳鸣、过敏等身体症状,以及焦虑、抑郁、自我价值感的降低等情绪障碍,无不提醒着女性这一生理过程的到来。
更年期是女性从中年步入老年的过渡期,这个约定俗成的词语界定着同时发生在女性身上的两件事:绝经,以及身体出现各种不适。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医学术语“围绝经期”取代“更年期”,这种名称上的变化对“更年期”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时间上的锚定,但新名称的启用,并没有对扭转更年期长久以来的污名化起到多么积极的作用。
一些人(既包含男性也包括女性)极力否认更年期的存在,认为对更年期的“刻意”强调,归根结底可能是现代女性的“娇气”——或被认为是胡“作”,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医学中对更年期的记述和研究大多出现于20世纪(在17世纪中叶以前,鲜少存在对绝经的医学记载,甚至更年期妇女一度被某些医生认为应该关进精神病院)。美国知名女性科普作家、妇科医生克里斯蒂安·诺斯鲁普曾在她的著作《女性身体的秘密》中指出,纵观人类大部分历史,女性多在绝经前就去世了(20世纪时,女性平均寿命只有40岁)。而这意味着,在中国女性平均寿命接近80岁的今天,女性所需要经历的更年期,与她们的母亲(或者祖母)完全不同。
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妇科内分泌与生殖中心副主任陈蓉和科普作家许秀华看来,更年期问题正在成为困扰女性,乃至困扰全社会的大问题。更年期综合征作为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其治疗不仅需要女性患者自身积极配合,也需要家人、朋友和全社会的支持。与此同时,现实生活中对更年期的污名化,也阻碍了女性的就医求助之路。这让二人意识到,完成一部有关更年期的医学科普书非常有必要。在这种念头之下,加之二人也先后步入典型的更年期年龄段,对这一特殊人生阶段有了不一样的感悟,最终促成了《更好更年期》一书的出版,希望可以藉此共同探寻现代社会女性的生命意义。
正如陈蓉所说,女性并非孤悬于社会之中,女性的内在成长终将回馈家庭和社会。故而,女性的内在成长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更年期女性尤其如此,在她看来,“更年期管理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采写丨新京报记者 何安安
《更好更年期》,陈蓉、许秀华 著,中信出版社2022年1月版。
不是所有女性,更年期情绪都会变得暴躁
新京报:影视或者文学作品中,提到女性脾气不好,往往会以“她更年期了”来形容。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人会说,自己快被更年期的母亲(妻子)等“逼疯了”。以至于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往往对更年期留有一些刻板印象。如果我们身边有人正处于更年期年龄段,或者即将步入更年期,可以做些什么?
陈蓉,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妇科内分泌与生殖中心副主任,太和智库研究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副组长。
陈蓉:不是所有女性,更年期情绪都会变得暴躁。实际上,只有部分女性如此。自己的妻子,母亲恰好是这种类型,怎么办?不要躲。和妈妈、妻子好好谈谈。
为什么这是可以谈的?
“易激惹”的状态时,对小事情,产生不匹配的较大情绪反应。发作时,往往脱离了女性的理性掌控,没法踩刹车让暴怒的情绪停下来。这种情绪反应还有个共同的特点——事后往往会后悔,甚至会想“我怎么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
既然当事女性事后能有清醒的认识,家人当然可以和她谈谈,看看怎么来控制一下发作的频率和强度。
许秀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硕士,中国科普作协工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为资深科技记者,医学记者,从事过儿童科技教育工作,有两部科普作品荣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许秀华:遇到家里更年期女性情绪暴躁时,躲不是个好办法。反而会让更年期女性感觉被孤立、被忽视,进一步加剧症状。
堵不如疏导。让更年期女性完全压抑住情绪,也是不现实的。
我们在书中顺应人的天性、顺应当事女性的情绪,从战略战术层面做了一个吵架无害化指南。被读者们戏称为“吵架指南”,尽量不吵小吵,如果一定要吵,就要吵得有文化,有教养,有水平。这一段很受女性读者欢迎,甚至一些男性读者也很喜欢。感觉自己要疯掉的家属们可以看一看。
新京报:对自己是否进入了更年期,有一些简单的判断标准吗?
陈蓉:年龄和月经改变是自我判断更年期是否来临的特征指标。具体的判断方法,书里有详细说明,女性朋友们可以做对照。
症状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或工作,一定要就医。或者自己想改善症状,不想被症状困扰也可以就医。
新京报:对于女性来说,更年期究竟意味着什么?
陈蓉:很多女性认为,更年期来了,就是自己老了,因此很抗拒,不愿意承认,甚至问我,有没有办法推迟更年期。每个人的更年期来临时间都不大一样,也是没法推迟的。
这些女性抗拒更年期,原因很复杂。有的是担心自己容颜衰老,不再迷人;有的则是担心今后不能进行性生活,拴不住丈夫的心;有的则担心职业前景,如失去职场上升的机会;还有的是身体出现很多症状,到各专科求医,却找不出病因,于是担心自己得了大病;还有的对自己体力下降忧心忡忡。
大家普遍担心的问题,性生活是一个。有些女性担心更年期来了,就要告别性生活。有的担心身体不能承受,有的则有羞耻心的顾虑,觉得老年还有性生活,很不好意思。此外,还有部分女性深受绝经生殖泌尿综合征的困扰,阴道干涩,性交痛、甚至性生活后,引发泌尿系统反复感染,尿频尿急尿痛,乃至想做也做不了。其实绝经生殖泌尿综合征在临床上很好解决,且不会反复。更年期女性以及老年女性性生活方面的问题,主要还在于认识和观念。
电视剧《第三种幸福》(2013)剧照。
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女性朋友明明正在忍受绝经生殖泌尿综合征,却不好意思和医生说出来。这样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其实,如果不好说出口,可以写在纸上,给医生看。但是一定不要讳疾忌医。实际上,只要女性有意愿,可以在围绝经期以及绝经后的老龄岁月一直享受性生活的美好。当然,妻子更年期,从来都不是丈夫出轨的理由。而维系一定的性生活频率,也助于女性缓解阴道干涩症状。
另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容貌和体型。(包括)皮肤的弹性,皱纹等问题,超重与肥胖问题。书中(指《更好更年期》),专门有一章讲解这个问题。如何在确保健康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持满意的皮肤弹性和体重指标。
关心更年期女性的同时,我们也要适度地关心中老年男性
新京报:在《更好更年期》一书中,你提到自己也正处于最典型的更年期年龄段。进入更年期年龄段以后,你的身体和心理上出现了哪些变化?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陈蓉:过去,为了更好地理解更年期女性的心境,我一直在努力靠近她们。但一个人,不经历别人经历的一切,而去谈感同身受,实际上是很艰难的事情。
今天,我也进入更年期了。对于更年期女性的诊疗,此时的我也有了不一样的感悟。我由衷地把每一位病人当作久别重逢的闺密,继续共同探寻现代社会中女性的生命意义。
如何更好应对更年期,我的策略,就是与其被动防守,不如主动调适。临上轿现穿耳朵眼, 不如未雨绸缪,事先储备好更年期知识,这样症状来临的时候才不会慌张,从容应对。我由于职业的原因,这方面确实要比其他女性朋友们有些优势。
电视剧《漂亮主妇》(2011)剧照。
在《更好更年期》这本书中,我们写了一句话:“如果说女性的一生是一场盛大的传奇,那么这场传奇的总导演正是女性的内分泌系统。”更年期身心不适是女性生殖衰老引起的。有些是新发症状,有些则是年轻时一些疾病的发展。比如年轻时有睡眠障碍的,通常更年期睡眠问题会更加突出。而包括女性生殖系统在内的原本的一些器质性疾病,有时也会继续发作甚至加剧,甚至一些原本没有显现出来的,也会在这阶段出现。
在更年期的早中晚三个阶段,每个女性的症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发现症状种类和强弱的变化。更年期要做好长程的健康管理,为老年后的健康做好储备。女生在年轻时候,也要做好健康管理,为更年期的来临做好健康储备。
不要以为自己年轻,更年期离自己很遥远。其实女性进入40岁后,陆陆续续地开始进入更年期阶段。比较集中的年龄段在45-55岁之间。更何况,现在工作生活紧张,精神压力大,还有为数不少的女孩子出现卵巢早衰在40岁之前就进入围绝经期,还有些女性在40-45岁之间发生早绝经。这些都会对女性未来的心血管健康以及骨骼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所以,为了更好地应对更年期,即使是年轻女性,也要提早准备了解围绝经期月经变化的情况,以及更年期的各种症状。比如月经是否规律,养成记录月经的习惯。比如关注自己身体的情况,及时发现更年期症状等等。即使正常年龄绝经的女性也在心血管、骨骼、生殖及泌尿系统、抑郁或焦虑、睡眠和认知等方面防微杜渐,及时发现疾病苗头,及早纠正,为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做好准备。
新京报:林巧稚曾说,更年期是女性的第二青春。你也一再强调“更年不是病,更年要防病”。作为男性,没有类似更年期的问题吗?
陈蓉:关于第二青春,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的郎景和院士在推荐序里做了很好的回答:“更年期正像生命的一个环,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那是一个新的山峰,那是我们值得愉悦的事情,而不是叹息时间的流逝和人的衰老。”
更年期作为女性漫长人生旅途中的必经之路,是一段特殊的生命历程。多年来,在历次公众科普教育中我一直在强调:“更年不是病,更年要防病”。
更年期的女性身体可谓“多事之秋”,开始频繁出状况。这些状况可能是雌激素波动性下降导致的各种不适,即更年期综合征;同时也可能是器质性疾病引起,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恶性肿瘤。许多老年退化性疾病可能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发展,比如骨质疏松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坚持科学有效的更年期健康管理,则可能在将上述疾病扑灭在星星之火阶段,阻遏其发展成燎原之势。
实际上,男性在40-70岁之间也会经历雄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的临床症候群,也有人称之为男性更年期。更年的男性,也会有情绪波动,个别人甚至很激烈。但整体上来说,男性的更年期表现较女性平缓。
电视剧《父母爱情》(2014)剧照。
许秀华:更年期除了做好医学应对,还应做好心态应对。我国人民重视亲情,家庭内部很亲密。随着孩子的长大,中年女性要重新设定自己和孩子、自己和配偶以及与其他亲属之间的人际距离。中国家庭内部矛盾的产生往往在于对家人过度热心,这样不知不觉地就来到了家人的“私人领地”,也就是说,对家庭成员的干涉比较多,这是小摩擦不断的原因。
人们经常说“青春期遇到更年期”,实际上“女性更年期遇到男性更年期”也是家庭内部矛盾和摩擦的原因。
电视剧《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010)剧照。
男性也有更年期,其出现时间一般比女性晚5-10年。男性在更年期期间也会出现身心症状,但一般较为缓和,但也有一部分男性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情绪问题和心理问题。但他们往往意识不到。家里人也意识不到,导致对当事男性的关爱缺失,也许会加剧其身心问题,导致家庭成员之间摩擦和矛盾不断。
虽然更年期时,女性的症状比男性严重,但现在社会对女性更年期认知度高,且有专门的更年期门诊,这点上,女性是比男性幸运的。所以在关心更年期女性的同时,我们也要适度地关心中老年男性。
新京报:为什么会说现在更年期问题成为了困扰女性,甚至困扰全社会的大问题?
陈蓉:这可能和部分女性更年期情绪上出现易激惹有关,在社会上制造了一些冲突。可能大家的直觉中,提到更年期女性就是暴躁易怒易激惹的形象。更年期女性暴躁易怒易激惹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这种情绪最容易影响到周围人,也最易被察觉,因此最受关注,在众多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也最易以此来刻画更年期女性形象。
其实,更年期女性的情绪变化很具有“生物多样性”。有人易激惹总是要吵架,有人抑郁变得沉闷冷漠,有人反而情绪更加平和。这一部分女性,更加善解人意,和蔼可亲。年龄的增长没有消磨其个性魅力,阅历的累积平添了成熟的魅力。
在国家层面上,则是随着人口寿命的增长,长寿的女性越来越多。如何让女性的晚年更健康,更有生命质量,关系到小到一个个家庭,大到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很宏大,需要医疗政策专家们来专门研究。我的关注点是临床诊疗,我谈这个问题,并不能谈得很透彻。但总的来说,老年女性的健康和全社会的整体健康水平息息相关。
还没等更年期女性不讲道理,周围的人开始先发制人地不讲道理了
新京报:有一些人认为,将医学上的“围绝经期”称为“更年期”,本身就是一种污名化?
陈蓉:更年期本身是中性词汇,被社会文化有意地污名化了。如果全社会不从科学角度客观地看待更年期,不管这个阶段,叫做“更年期”还是“围绝经期”,都会被污名化的。
许秀华:更年期的污名化,其根源则是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观念。实际上,男性和女性,人类的两性分化是为了更好地合作,而不是为了区分高下尊卑。男性和女性是合作的关系。女性的生命价值需要全社会的尊重和承认。
新京报:这种污名化,以及大家对更年期有意无意的忽视,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个人感觉,女性对于更年期,同样存在很多误解。
陈蓉:第一个是觉得更年期不可理喻,这和影视作品的刻意渲染分不开。关于更年期女性的情绪变化,前面介绍过了,所谓的“不可理喻”只是少部分女性中出现,即使出现了也是短期的行为,以后会回归正常的。因为认定更年期女性不讲道理、矫情,所以家里人,同事,朋友也都不和更年期女性讲道理,这也是很普遍的现象。
第二个是衰老了,很多事情做不了,有点放弃求知放弃主动思考,实际上等于把余生“流放了”,这样反而会加速身体各项机能和智力的衰退。老年后,很多事情,都是照做不误的。老年了,甚至可以学习新的才艺,学习新的体育项目。比如我的一个病人,退休后,就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自得其乐,每天都很开心。
这个认知其实不止是更年期女性本人,甚至社会上也普遍有这个认识。后果就是,女性的职场升迁和职业前景受到影响。很多女性到了45岁之后,就遭遇了职场天花板,有晋升机会时,领导不会考虑她们,在单位被闲置起来,被靠边站。实际上这个阶段,女性工作经验多,孩子也大了,正可以大展身手。
许秀华:也就是说,还没等更年期女性不讲道理,周围的人开始先发制人地不讲道理了。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电视剧《老闺蜜》(2020)剧照。
我认识的一位大姐,更年期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位同样处于更年期的男上司。男上司一直是位很体恤下属的领导,但是突然就变得磨叽絮叨,斤斤计较,并且对女性更年期一直有误解,认为是女员工矫情,公主病。结果“女性更年期遇到男性更年期”,男上司不接受任何和更年期有关的解释,反而要整治“拿更年期说事”的“不正之风”。这位大姐的工作压力陡然提升,在更年期阶段身体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在办公室晕倒,被同事们送进了医院。
更年期绝经,实际上是生物进化送给女性的礼物
新京报:月经将女性的一生分为了几个阶段,从生理过程来说,这与男性有很大的不同。作为女性,应该如何看待人生的每个阶段,特别是如何看待衰老和死亡?
陈蓉:若不算胎儿期的话,仅从出生后算起,大致可分为没有月经的儿童期,初来月经的青春期,有月经的生育期,以及月经即将离开的围绝经期,以及之后无月经的老年期。
更年期,衰老和死亡都是生命的自然过程。人的自然年龄(序齿年龄)无法控制,人的心理年龄却是可以控制的。建议大家给自己一点小激励。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你,有着独特的魅力。这时候的你,已经不是初入职场的小白,现在经验值爆棚,体力也还好,家庭的拖累随着孩子长大成人也暂告一段落,其实这时是你人生中最好的时光。今年我的孩子20岁生日时,我发了一条朋友圈“你已长大,我还未老,真好!”。
一些职场女性正好可以乘着这个时光好好做一下自己的事业。正准备退休或者已经退休的女性,我的建议是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让自己有所作为,适度接受一些挑战,继而持续地获得自我价值感,可以推迟衰老的来临。为了缓解紧张、抑郁、焦虑、无聊等负面情绪。女性朋友们可以呼朋唤友,把注意力从家人身上转移到朋友身上,给家人一定的自由空间,避免亲密关系引发的摩擦。
电视剧《老闺蜜》(2020)剧照。
许秀华:从生理来看,女性要承担生儿育女,人类繁衍的重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女性个人的感受和需求,越来越受到尊重。愿意做妈妈,生育多个孩子,和不愿意做妈妈,坚持丁克,都是女性自己的人生选择,都应该受到尊重。实际上,女性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精彩,关键是我们做自己,尊重并学会欣赏自己。
从进化生物学角度看,在更年期,月经停止让女性失去了生育力,对女性实际上是一种解脱。更年期绝经,实际上是生物进化送给女性的礼物——减少了生育对老年女性的身体损害,她们得以长寿。
进化生物学上有种观点:身体上的适度小毛病,有助于获取他人的关注关爱,强化他人对自己的亲密关系。这是否能解释女性更年期出现的身体不适?尚未有明确答案。不妨将女性更年期的各种不适看作一种善意的提醒,让每位女性在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女的同时,审视自己的身体,关心自己,找回自我,重新发现自己。
新京报:你在书中提到,国内对于女性绝经健康加以医疗照护开始得较晚。目前,国内对于女性绝经健康的医疗照护都包括哪些?
陈蓉:关于绝经激素治疗,人们普遍有些误解。在书中,我们对绝经激素治疗的来龙去脉做了详细的介绍,对过去的几次较大的争议,以及很有代表性的几个大型研究,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力争做到客观真实,不偏不倚。
早期由于对女性内分泌了解有限,绝经激素治疗走了一些弯路。
现在经过多年来的经验积累,对绝经激素治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根据不同女性的年龄、症状特点以及自身的需求,可以给出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且在治疗中定期进行监测,从而可以以最小的风险得到最大的获益。
延伸阅读:《女性身体的秘密:更年期健康与幸福全书》,[美]克里斯蒂安·诺斯鲁普 著,周芳芳 译,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8月版。
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绝经激素治疗之前,我们都会和患者详细地介绍利弊得失,不回避,不隐瞒,充分尊重患者的意见。只有患者从内心里接受这个疗法,才会有很好的治疗依从性,才会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如果患者本身的情况需要并且适合应用绝经激素治疗,但是患者主观上不能接受,我们也会推荐相应的中药疗法或者其他疗法。
“我的好朋友因为对更年期的‘病耻感’一个人默默疗伤”
新京报:2005年,林守清教授在北京协和医院西单院区附近选定一个社区开始跟踪随访,这项针对女性生殖衰老的研究有哪些积极意义?
陈蓉:女性更年期的症状表现和人种、日常生活水平所对应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以及个人承受的社会性压力所对应的社会文化背景都有关系。欧美在20世纪后半叶多次开展大规模队列研究,以全面细致地了解女性更年期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我国由于历史原因,绝经事业开展较晚,一直沿用欧美的队列研究数据。
2005年,林守清教授在北京协和医院西单院区附近选定1个社区进行跟踪随访,这是我国首个且至今仍在进行中的关于女性生殖衰老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截至目前,这项研究已经开展了15年,获得了中国女性生殖衰老过程的宝贵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女性绝经的真实年龄、更年期症状出现和持续的时间、更年期症状的特征等。
从2016年起,林守清教授开始逐步让我把这项研究全面接管过来。为了便于国际交流,2018年起我们把这项研究命名为PALM研究,取自关键词的英文首字母。
这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卵巢是女性体内第一个正式衰竭的器官。卵巢是怎样衰老的?卵巢衰老过程中,女性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是如何变化的,很多疑问都要从调查结果中获得。衰老是人类的终极问题之一。从卵巢的衰老模式,或许可以窥探人体衰老的密码。
从这种前瞻性队列研究获得的数据,让我们对中国女性的生殖衰老过程有了更清晰更准确的了解。
比如,之前普遍认为,女性在完成人生最后一次月经,即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会很快降低下来。而我们的调查发现,一些女性在绝经1年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仍然不低,到绝经后2年才稳定在低水平。既往的调查数据多数提示,中国女性潮热出汗症状明显少于欧美女性,但我们的调查显示,中国女性潮热出汗症状的发生率与欧美女性相仿,不同的是持续时间相对短。
类似这样的数据结果,可以让我们在临床中制定更符合中国女性更年期特点的诊疗方案,从而让中国女性的治疗收益更大。
新京报:创作《更好更年期》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希望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哪些方面的帮助呢?
陈蓉:我是一名妇科内分泌医生。在临床诊疗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虽然诸多前辈多年来一直在努力,但是在中国整个社会,对更年期的偏见仍然存在,很多女性自己不能正确面对更年期,对于更年期带来的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的折磨,很多女性仍然采取的是忍受的态度。
作为一名专科医生,我想我是有责任、有义务为“更年期”正名的。我希望通过这样一本书,能纠正社会偏见,并且,也可以帮助到正处于更年期的每一位女性,可以让她们自己恰当地在生活方式上做出调整,在需要就医的时候积极主动去就医,从而达到让她们更好地度过更年期的效果。一本科普书,知识体系会比单次的科普视频或讲座更系统,放在家家户户的书架上,当女性朋友们身体不适时,随时可以翻看,获得靠谱的医学知识。
为什么是现在写这本书?一方面是我在更年期领域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和心得,另一方面是我自己在2021年正好是50岁,到了节点,我对更年期的感悟跟以前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我想创作这样一本书,既是送给广大女性朋友们的礼物,也是给我自己更年期的一个纪念。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医疗保健费用在公共卫生支出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大。更年不是病,更年要防病。更年期是多事之秋,很多老年退化性疾病正是在此阶段开始起病萌芽。抓住更年期这个契机,做好长期健康管理,不仅让女性个人可以顺利度过更年期,并在今后的老龄岁月中长期受益,也会减轻国家卫生保健系统的疾病负担,利国利民。
许秀华:我对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我是医学外行。
合作写书,我就像病人和资深名医在探讨自己的更年期问题。当初陈蓉教授提议合作时,这三个初衷非常打动我。但是当时我还没有进入更年期,虽然和陈蓉教授的几位患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但对更年期并没有感同身受的体会。那时我也尝试动笔,为了定本书的风格,写了不下20个风格内容都不一样的样章,但都很失败。
直到我也进入了更年期,刚好赶上事业不顺,我出现了抑郁状态。每天早上都很难熬。没经历过的人很难体会什么叫作抑郁。我想观察几天,再请教陈蓉。顺带着我就在中学闺蜜群里说了这个情况。结果我的一个好闺蜜,立刻就给我打电话,要求每天早上我和她聚一小会儿。这个闺蜜做编辑工作不坐班。不知道为什么,她这两年一直不理我,为此,我一直挺生她气的。毕竟是从小特别要好的好朋友。她过来后,我才知道,她的更年期比我早,症状比我重。这两年是她的艰难时刻。她自己硬挺着熬过来了。现在,她不希望我像她那样硬挺,她希望陪伴我度过这段艰难时光。我们两个每天早上都约会一段时间,边逛边聊,然后我的抑郁状态不断减轻,十几天后就消失了,之后再也没有反复过。
这件事情,给我的触动很大。为了写这本书,我一直在跟陈蓉学习更年期的知识,与此同时,我最好的朋友却正在独自忍受更年期的煎熬,我却没有提供任何帮助。而当我出现问题的时候,她第一时间来到我身边,帮助我化解。我的好朋友因为对更年期的“病耻感”一个人默默疗伤。如果与陈蓉教授这样的国内顶级妇科内分泌专家合作,我都无法创作出一本优秀的更年期科普书,那我将无法摆脱羞耻感。
所以,这本书,我希望帮助到更多的妻子、妈妈,也帮助更多的丈夫。在这段艰难时刻,作为亲人,互相扶持,家庭美满和谐。毕竟男人也有更年期,提前和妻子实际操练一下,以后轮到自己不慌。
采写丨何安安
编辑丨张婷
校对丨郭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