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一个初冬,我在市公安局政治部宣教处工作,那天接到徐汇分局湖南路派出所费指导员来电,邀请我第二天下午一起去著名演员孙道临家送“警民联系卡”。听说有机会去见心中的偶像,颇为激动,欣然应允。

放下电话,我脑海里便浮现出孙道临的儒雅形象。这位成绩斐然、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他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整整影响了几代人。

久闻听孙道临的大名,但直到1977年冬天,才第一次看到他主演的电影。彼时,我在济南空军部队服役,每周末晚上放露天电影是部队官兵最欢迎的节目。冬天的黄昏,我们身披棉大衣、头戴雷锋帽,坐在足球场露天观看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孙道临以其机智儒雅的表演,塑造了地下情报员李侠的英雄形象。一见钟情,从此就成了他的忠实粉丝。

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剧照 新华社

没想到能有幸见到孙道临本人,以及他的夫人越剧演员王文娟,心里颇为激动。翌日下午来到了偶像的家,敲开门的一瞬,发现站在眼前的“肖涧秋”(孙道临在《早春二月》里塑造的角色)已是满头华发,微微谢顶,不复电影里的青春潇洒,真让人感叹岁月无情。但孙道临的一颦一笑,仍透出艺术家的风度和浓浓的书卷气。可谓气质高雅、风度依然。他和妻子王文娟见我们送上的“警民联系卡”很是高兴。他拿着小纸卡,说:“谢谢你们的关心,以后少不了麻烦你们。”

电影《早春二月》剧照

我们见客厅的玻璃橱里放着许多奖品和工艺品,墙上挂着风景油画,布置得典雅,尤其是客厅里那棵圣诞树上挂着五彩缤纷的贺年卡,非常温馨。

“林妹妹”介绍说:“满树的贺卡都是朋友和观众寄来的,因为太多了,所以挂在了树上。”

那天我们寒暄了几句便匆匆告辞。

1992年,我调入《人民警察》杂志不久,接到一封来自北京的信,是用繁体字书写。我一时看不清是哪位老先生的字,仔细辨认,发现署名是孙道临,颇为激动。细看全文,孙道临说,他正在北京拍摄影片《继母》,等拍完片子回上海后,打算拍一部有关警察故事的影片,让我两星期后与他联系。

放下信后,我兴奋又困惑:孙道临怎么会想起与我合作的?估计是前一时期《解放日报》连载了我的手记《户籍警的故事》,孙老师看到了文章后,颇感兴趣,萌生了拍警察题材影片的念头。

在焦急和惶恐中等待了两个星期后,我急不可耐地给孙道临打了电话,他热情地约我第二天上门。翌日上午,我按时来到武康大楼孙老师的家。

大热天,孙道临让夫人王文娟从冰箱里取来了半块冰砖,那时冰砖属于高档食品,所以令我印象深刻。他兴趣盎然地听我讲述当户籍警的经历,尤其是对犯罪嫌疑人婚礼后执行逮捕令的故事很有兴趣。那次我们开警车到辖区抓一个投机倒把犯罪嫌疑人,不远处传来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原来抓捕对象正在举办婚礼,他是新郎。我听罢踌躇起来,亲朋好友都来参加婚礼,我们这几位“不速之客”蓦然闯入新房, “咔嚓”给新郎戴上冰凉的手铐,在众目睽睽之下将他带上警车,与这大喜的日子太不和谐。虽然我们是依法履行公务,但总感到不妥,有违人情,对新郎和新娘以及前来参加婚礼的亲友们打击太大。我们决定等办完婚礼,过了新婚之夜才实施抓捕。孙道临听完,眼圈发红,动情地说,争取拍部反映人民警察有人情味的电影。

1992年,本文作者与孙道临合影

几天后,孙道临又约我去他家,他向我介绍了编剧王炼,说他写过《枯木逢春》和《邮缘》等剧本,让我与王练老师合作。我给王老师讲故事时,孙道临不时地补充遗漏的细节,他的记忆力惊人,前一时期给他讲的东西,他都“复制”了下来。

我们兴致勃勃地准备大干一场,但因当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片额度所限,拍片计划遗憾地流产了。不过,孙道临还记得我这位无名小辈。有次,杂志社的收藏爱好者老周想觅孙道临的墨宝,我便请孙道临先生写一幅字,他很快寄来了书法作品,其字苍劲潇洒,杂志社同仁赞叹不已。

一次采访时,孙道临说起有两件事对自己演艺生涯的影响。一件是20世纪40年代初,他就读燕京大学时,与校长司徒雷登和11位同学被日军抓捕,在铁窗里生了一身的疮,整夜难眠。后来,在全国舆论的压力和家人的营救下终于出狱。学校被迫关闭后,在交通部任工程师的父亲为他购买了五只羊,他当起了羊倌,每天上街卖羊奶,仍难以度日。最后无处安身,回浙江嘉善老家度过了一年多百无聊赖的小镇生活,体验了国家沦丧的悲哀和底层布衣的艰辛;第二件是抗美援朝期间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战士,亲睹了带队的同事范正刚在身边被美国飞机炸死,心灵受到震撼,体会到了解放军战士不畏牺牲、忠贞报国的献身精神。故此,他在塑造《早春二月》肖涧秋的形象时,想起了江南水乡的生活,表演天然本色,剧中肖涧秋弹钢琴就是他自己弹奏的。而在塑造《渡江侦察记》李连长形象时,他想起了志愿军战士的勇敢无畏,一改以往“小布尔乔亚”的情调,成功塑造了智勇双全的李连长形象,成就了表演上的一次突破。

后来,看到电视里播放孙道临导演的反映刑警803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大都会擒魔》,我拉着杂志社美编小丁一起上门采访了孙道临。一阵寒暄后,我对孙道临说:“请来了一位浙江美院毕业的画家,为你画像。”孙道临摇头拒绝,但看到美编取出给我画的素描后,懂画的孙道临感觉功底不错,点头默许了。

于是,我采访,美编画像,同时进行。

我纳闷地问:“孙老师,你一向从事高雅艺术,怎么也凑热闹拍起了警匪片?”

孙道临爽朗地笑了起来:“什么高雅通俗,其实艺术的高雅与通俗不在于题材,而在于如何去表现。拿侦探片来说,也有雅俗共赏的好片子,如电视剧《神探亨特》《老干探》和电影《本能》等等,还是很有艺术性的。至于我为什么会拍侦探片,并非赶时髦凑热闹,主要是我个人很喜欢这类题材。我从小就爱看《福尔摩斯探案集》等破案的故事,而且许多观众也很爱看这类题材的影视。到(市局)刑侦处和区刑侦队深入采访后,才渐渐发现中国刑警与国外警察大相径庭。他们虽没有外国警察那么自由浪漫,但非常可爱感人。于是我就从中国刑警的实际出发,不去追求眼花缭乱的打斗动作,以及男欢女爱的刺激,而是努力塑造他们的艰苦性、机智性和人情味。”

孙道临捋了一下白发,说他在拍片中感受最深的是刑警的艰苦和他们的献身精神。他们破案时不能像神探亨特那般神通广大,警车乱飞,动辄拔枪。他们办公条件很差,大多数还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办公室很拥挤,多人用一架电话机。为了破案,他们没日没夜地四处奔波,经常千里迢迢去调查追踪。

孙道临感受深的还有国外刑警破案多靠先进技术和逻辑推理,而中国的刑警破案主要是靠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然后再综合推进,群众的支持是破案的法宝,这一条是关键。当然,社会发展了,智能性犯罪不断增多,尤其是大都市,刑警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拓宽知识面,如掌握电脑、英语、摄影等现代化技能。所以他在拍片时,更注意塑造新一代刑警的形象。不过,社会再发达,技术再先进,依靠群众这一方法万不可丢,这是中国的特色和绝招。

采访毕,美编画像亦完成。孙道临见素描肖像后,颇为满意。

几年后,孙道临出版了散文随笔集《走进阳光》,我看书后才明白他缘何多才多艺,且造诣颇深。原来他家是浙江嘉善的名门望族,其父13岁考上秀才,是从比利时官费留学归来的高才生,任交通部工程师。家里藏书丰富,所以孙道临从小喜欢看书,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背过唐诗宋词,学过书法绘画;在燕京大学读哲学系时,写过诗歌和小说,对英语下过苦功夫,翻译过英语剧本,并演过话剧《雷雨》等;在上海剧社当编剧和演员时,跟随俄罗斯老师学过钢琴唱歌。

1957年2月13日,上影演员剧团话剧《家》剧组试装,图为王丹凤(左一),黄宗英(左三),孙道临(右一,站立者)在一起试装。解放日报陈莹摄

2007年年底,传来孙道临老师逝世的消息,我心中很是悲伤。但孙老师的艺术形象,永远活在观众心里。

题图为孙道临全家照(新华社)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许云倩 题图来源:照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

来源:作者:李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