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个保守的延续。

数码时代,单从经济角度来讲,纸媒应该不是讨论存亡问题,而是讨论怎么死得更灿烂的问题。但是我们还是想试试,不死是不是选择之一。

记得有次看采访王大仁,他说人类几百万年形成了今天这样的躯体,再怎么设计,每个设计师都会被这一个脑袋和四肢死死地框住。所以没有几百万年,人类不会长出两根多余的手指,这样可以一只手既拿着手机,又点触所有键盘上的数字和字母。同时,人类至少还需要几万年的进化,我这么猜哈,才会有一双看着电子屏不酸、不流泪的眼睛。

现在西方提倡一种烹调法叫“原始烹调”——Peleo Cuisine,就是中国人的各种“炖”,特别是慢炖。这种烹调的起源就是因为人类的进化赶不上科学技术,特别是工业食品的开发。而实际上人的胃不能消化掉那些工业元素——比如糖、食品色素、防腐剂,而这些东西积累在人体中最终会把人杀了。所以我设想,不久我们会有每周一次甚至更多的无屏日,让眼睛休息一下,只看大自然,或者纸媒,那个古老的媒体

电视出来的时候,大家断定广播死定了。结果呐,汽车成为必需品以后救了广播,而现在广播活得不错,不仅有了传统的电台,同时还出现了网络电台。总之,这个方式不仅存活下来,还有了很多新的方式,比如 Podcasting。我看过一个纪录片,讲电视的发展,很可笑,最初的电视节目都是在拍一群人为广播节目录音,比如广播剧,一群演员站在麦克风前面念台词,虽然有声有色,但是好奇怪。那时候人们还没意识到,一个新的媒体的出现需要新的内容形式,这也就是我拒绝出版什么电子杂志,看着各种行业先锋争先恐后地出版了什么电子迷你版、电子快速版的杂志,毫无意义。《Wallpaper*》杂志的创始人把杂志卖给了华纳以后,并没有拿着钱去做网站,他又办了一本杂志《Monocle》。至今他都没有出版电子版,看了他的一个采访,他说网络内容的呈现还在日新月异,他还没有看到一个完美地呈现他的内容的方式或平台,所以他拒绝做电子杂志,同时也拒绝放弃纸媒。但是他开启了一套网络广播节目,虽小众,但是受用。我想我不着急放弃纸媒做电子,等这哥们儿琢磨出来他用什么方式,我山寨一把就可以了。在中国待了那么多年,被人家山寨了无数次,也该我了。

当然我还有一套非常优雅的不抛弃纸媒的理由——人对想象空间的需求。就拿时尚信息传播来说吧,最早的传播工具是洋娃娃,对的,就是现在已经演变成玩具的洋娃娃。之后是版画,再之后是报纸,再后面,差不多20世纪初才有了所谓“时装杂志”。而这个形式延续了一百多年,因为纸媒的图文并貌形式对于传播工业化以后的时装是最般配的媒体,特别是对于快时尚,两周上一次新货,一个月出一本杂志。然而,这些可能都会消失,因为网络能够更加有效地给消费者传播信息,但是网络是很有时效、很真实的传播媒体,而有些产品仍然需要纸媒的形势,让图片影拓出服装的内涵,并且给予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去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件衣服的美。就比如,你看完小说去看电影,不少人说,哎,电影不如小说好看。那是因为导演对书中故事的理解与你不同,你还是需要你自己的想象空间。

在移动互联网的全媒体时代

一名合格的记者应具备

在所有媒介上发布内容的能力

现在视频火得不行,甚至有人跟我说,以后文字都不需要了,直接看视频。不会吧,我想,那人类文明就没有了,我们就彻底《黑客帝国》了。在我心里,文字和手工业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我们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原点,没有文字和手工,就没有文明了。

我这么想,是不是过于浪漫?毕竟我们生活的时代正在走向用大数据代替编辑、社交媒体代替记者的时代,浪漫真的有点贵,但是没办法,我觉得在那个雾霾的周日下午,捧着纸媒,倒杯茶,还是一种享受。

我们继续做纸媒没有什么经济理由,发财是不可能的,只图养家糊口;继续做纸媒的最终理由还是对国语浪漫的一份热爱。听起来很肉麻,但是在被机器代替之前我们就是想这么肉麻地活着。

但是我们不用那么悲观地去想纸媒,我的一个两眼盯着钱的女友给我推荐了一个美国作家,叫K.K.,她让我好好看看这本书,未来赚大钱的机会K.K. 都在书里阐明了。我开始有点拒绝,后来觉得还是应该“涨姿势”,于是乎拿出中英文Kindle 找这本书,居然说还只能预购电子版,没上市。你看看,这种畅销高科技预言家最后不还是得先出纸媒的书嘛。

既然死不了,我们就得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