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惠州日报-惠州新闻网
乡村名片:四围村
龙门县龙华镇四围村地处增江北岸,南邻龙华圩镇,距龙门县城18公里,西林河环村而过,国道355线贯通全村,全村总面积27.5平方公里,含水田4080亩,旱地1230亩,山地33357亩,其中生态公益林9028亩,杉、松、杂用材林10000亩,经济林23357亩,是龙华重要的生态村之一。
四围村下辖广田、大埔、竹新、竹园、横岭、塘尾、格塘、塘新、铁老、铁新、上屋、黄岭、中份、黄内、黄外、上江、下江、红一、红二共计19个村民小组,共893户3768人,为龙华镇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村落,村中保留着众多古建筑群,十分壮观。
四围村主要姓氏为旋姓,主要居住在上屋、广田、塘尾、格塘、塘新、黄岭等村小组村民,约占全村总人口的50%。其中还有张姓、黄姓、叶姓及王姓。村集体收入14.3万元,主要源于村级经费、润生奶牛场分红,同时,四围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通过种柑桔、粉蕉等,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四围村生态环境优美,拥有近万亩生态公益林。
乡村文化
四围村位于石山顶南侧,增江北岸,枕山而面河。村子沿着盆地缓缓延伸至水畔,十分平旷。客家人讲“山主人丁水主财”,这里山势雄伟,江水广阔,是个适宜居住的福地乐土。
在清代中期之前的方志中,四围村所属的位置叫研村,人口并不十分繁盛。清朝中晚期,随着旋氏家族开基于此,研村逐渐兴盛起来,尤其是旋氏子华、子文、子齐、子昂四兄弟建围之后,村子更是名声大噪。
时光荏苒,至今四围村里依然保留着众多围屋古建,旋氏四兄弟分别居住在上屋、塘尾、格塘、村头村四个围村。后来,与旋氏有姻亲关系的黄姓人家开基黄屋,也建立了围屋,基本奠定了四围村的格局。
子华、子文、子齐、子昂四兄弟在四围修身齐家、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团结邻里,利用增江航道,发展贸易,从事举业,颇著家声。后来家族繁荣兴旺,各姓氏包容发展,四围村人口不断壮大。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旋氏家族四兄弟,将村名改为四围村,一直继承并发扬旋氏兄弟遗留的优秀传统美德。
据村中长者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前,四围富甲一方,因为石山顶矿藏丰富,四围村里有二十多座石灰窑,靠着增江航道,销往广州与佛山等地,远及珠三角,每天来来往往在四围石灰窑做工的人以千计算,他们有的建窑,有的担石,有的砍柴,热闹非凡。当时的船舶和车辆都在四围停靠,带动了四围的经济。当时有谚语讲:省城有钱陈李济,龙门有钱谢黄溪。谢黄溪,这里的谢黄溪,指的是龙城黄溪村谢氏先人,他们当时在四围经营石灰生意,同时兼营水路船运生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在广州颇有声名,逐渐成为龙门水泥品牌的标志。
根据清咸丰《龙门县志》记载,四围村内洪圣古庙俗称石厂庙,四维旧有镇江圩、风雨亭等,乃商贾往来之冲。
旋氏族谱
神奇的落担故事 坎坷的迁徙渊源
从《氏族志》到《百家姓》,姓氏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和标志。唐宋之后,随着人口和姓氏增多,每个家族的分枝也日益增多,为了各家族及姓氏更好地传承根脉,族谱便成为姓氏文化延续的桥梁。
在龙华的四围村,旋氏族人依然珍藏着《平原旋氏族谱》,族谱成书于道光八年,即公元1829年,跨越近二百年。这份古老的族谱用毛笔小楷书写,字迹娟秀,因岁月的年久,书面已经氧化发黄,纸张变得脆弱,翻页时要非常的小心翼翼,稍不小心,就会损坏纸张。页边虽已毛边,很多地方还有虫蛀和水浸的痕迹,但是保存得还算完整。
家住四围上屋村的旋银文,从他年高德劭的父亲手上继承了族谱,据他介绍,这本族谱是他家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他父亲临走前把这本族谱郑重其事地交到他手上。族谱中记载,旋氏先人居于南雄府,后来迁至四围开基。旋氏先祖为旋大九,旋大九的父亲旋万成生有三子,除了第三子旋大九外,还有长子旋大兴,次子旋大敬。
元朝末年,红巾军领袖刘福通与韩山童起兵,天下大乱。山贼陈文展、黄伯兴乘机扰乱,杀死军民不计其数。于是政府发文征用壮丁,即三丁抽取一丁。旋万成家境殷实,为了躲避战乱,他令三子变卖家产离开南雄府。旋大九变卖家产后携带男女共九人从南雄迁到广州增城,他们沿着增江逆流而上,最终在万山林立的龙门县找到了栖身的乐土,也就是现在的龙华四围上屋村小组。
据四围当地的传说,旋大九来四围落户之初,还进行了一番风险评估和调研,他虽然财力雄厚,但因其是初来乍到,对乡邻不太了解,饱经风雨的旋大九为了摸清底细,便与家人去了最早在四围居住的张姓人家做长工,挣钱是其次,了解邻居的为人和家风才是目的。在张家工作的日子,一路漂泊的旋大九收获了久违的温暖,他最终决定和家人落担于此。
当时的四围上屋一带因为靠近增江,到处是芦苇,要找一处好的宅地并不容易,一天,旋大九到处勘寻落担之地,突然他看到一头母猪在一片芦苇中产下一窝猪崽,在古代,猪代表的是人丁兴旺,且财气旺的意思,看着一大窝白白胖胖的猪仔,旋大九仿佛顿悟了,他认为这里便是一处天选的好宅地。于是,旋大九便把房产置在了四围这处叫上屋的地方。这里果然如同所料,安居之后,旋氏人丁兴旺,其间他生下四子,长曰子华、二曰子文、三曰子齐、四曰子昂。
随着丁口日盛,旋氏苗裔逐渐从上屋分居出去,长子子华娶妻后居住隔塘围。二子子文与妻居住上屋围,过世后合葬在沙埔。三子子齐与妻居住塘尾围,四子子昂居村头围。时至今日,这些自然村依然以旋氏为主,构成了四围村的主体。
四围古建
聚沙成塔 巍巍壮观
龙门龙华镇,地处龙门河畔,宋明已见繁华,故而得名龙华,龙华人以此为豪,钟爱龙华这个地名。在龙华,不仅有龙华镇,还有龙华村委会,龙华村小组等,如同俄罗斯套娃,取出一层,还有一层,层层有惊喜。
增江作为龙门古代的黄金航道,是粤中及粤北物产走向珠三角的重要动脉之一。尤其是龙华,是大型货船北抵的终点,龙华圩、功武、香溪、水口等村落,都是因为货物贸易而兴盛。四围村也是如此,旋氏族人落担之后,靠着贸易,积累了丰富的财富,修建了壮美的祠堂和围屋。
四围的古建筑和其他地方古建筑不同,这不是一座古建筑,而是四处古建筑相聚而成,这些古建筑之间彼此相通,同时又相互独立,形成一座天然的堡垒,坚固异常。这些围屋中,最为壮观的是子齐旋公祠,子文旋公祠。
古朴的子齐旋公祠。
子齐旋公祠
石驼雀替 寄意遥深
子齐旋公祠是为了纪念旋大九第三子旋子齐所创建,坐落于塘尾村小组,始建于明末清初年间,祠堂规模宏大,建筑严整,虽然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依然傲然挺立。
子齐旋公祠和其附属建筑现存占地面积约6亩有余。围墙高高耸立,并建有跑马道,围屋的东西南北四个方面都建有一座炮楼,子齐旋公祠就处在围屋的正中间位置。祠堂为砖、石、木结构,青砖石脚,硬山顶,灰塑龙船脊,人字封火山墙,辘筒瓦,栋宇峻起,气势恢宏。
祠堂入门处是左右两根大理石檐柱,檐柱的横梁上则是两块精美图案的石雕,形似驼峰,它是梁上垫石,用之承托上面的梁头。古人用驼峰造型石雕作为梁上垫石颇有内涵,因为骆驼善于负重,十分顽强,而且不怕困难,知难而进,自强不息。因此,古人借驼峰来勉励子孙,要像骆驼一样迎难而上,担当重任。
在檐柱上,门楣之下,各有一尊雀替,如同一只栖居在古建筑檐梁上的云雀。这种构件,丰富了檐柱的建筑美感,同时也寄托了喜鹊上眉梢的美好寓意。祠堂内画栋雕梁,仙云花鸟,猛虎和大象等瑞兽点缀其间,素描美绘,集于一堂,如同一座小型博物馆。
旋容森是塘尾村的村队长,也熟悉村中掌故,据他介绍,公祠的正门上繁体对联匾: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内容从古代便是这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损毁后又重修补上。公祠的屋顶是龙船底造型,屋檐处是雕花,上面的瓜果及蝙蝠雕刻,历经百年,却依然栩栩如生。瓜果代表的是瓜瓞绵绵,意为子孙苗裔如同一根连绵不断的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一样,绵延不绝。而蝙蝠则代表为万富万寿,福气幸福。
祠堂二进中堂,有六条方形白麻石柱承载瓜柱式四抬梁,后檐两条方石柱承载屏风,上面写有三个大字:笃庆堂。笃庆出自《毛诗序》中的《皇矣》篇“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这是一首叙述周王先祖功德的颂诗,是周部族多篇开国史诗之一。以此为堂号,旨在强调旋氏后人,不忘祖先的开拓之功。
20世纪60年代,子齐旋公祠曾作小学之用,这里的郎朗书声,成为很多四围人的美好记忆。小学搬离之后,祠堂逐渐荒芜。为了进一步保护这一珍贵遗产,2017年旋氏族人集资对祠堂进行了重修,而今,这里已经成为四围村重要标志之一。
子文旋公祠
练武纪功 文武并茂
旋子文为旋大九的第二子,子文旋公祠坐落于上屋村小组,在子齐旋公祠后面,只一墙之隔,两围之间能相通,遇到外敌入侵,则可以各自为战,互为堡垒。
子文旋公祠的整体面积与子齐旋公祠相近,祠堂的主体建筑规模则偏小,风格相似,但没有驼峰造型的梁上垫石,门槛也稍低。在子文旋公祠檐柱的下方,有一尊硕大的练武石锁,石锁是青石质地,晶莹华润,重一百五十多斤,是过去旋氏族人演武练功,强身健体的工具。而今静静地依偎在柱础旁边,周边长满了野草。
此外,这里还有四块功名石,由于年代的久远,现只剩下二块半,残存的文字已经不可辨识。进入公祠内,子文一脉的历代先人牌位还在,牌位上名字前布政司理问,贡生、武略佐骑尉,登仕朗等职位,诉说着先人们显赫的地位,也无声地阐述着祠堂外摆放的功名石及练功石锁的意义。
据村中长者旋银文介绍,在清朝,骑尉是武官官阶的一种,骑尉为正五品到七品官,骑尉之下是左骑尉,是从五品到从七品的武官,布政司理问、登仕朗、贡生是文官。由此可见,旋氏子文一脉,能文能武,俊彦辈出。祠堂中每块牌位,旋银文都会和父亲旋官生一样,定期来擦洗干净。
旋银文在讲起他的父亲旋官生时很是自豪。旋官生活参加了3年游击战争,做了40多年的老村长,还带动村民走致富道路,在村里最先种杂优稻谷,种柑桔的人。且是洪圣古庙的筹建人,后来也一直守护着洪圣古庙,直到87岁,生命的最后一天,发着高烧仍然在工作。因此,在老人离世后,村里每家每户自发前来,送老人最后一程。
虽然,龙门留存的古代建筑众多,但是有练武石,功名石还有先人牌位与之相对的,已然十分少见。每每迈入祠堂,遥思旋子文开基的背景时,也会想起一代代旋氏族人,奋勇争先,建功立业的精神,以及旋官生保护宗祠和先人牌位时那诚挚坚定的脚步。这些都一直激励着旋氏后人。
本文来自【惠州日报-惠州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