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你一直在我心里英文,你一直在我心里英文怎么说

时间:2022-12-17 10:50:40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前几天,表姐在朋友那里得知,曾经非常要好的一个同桌要结婚了,于是她决定发个红包表示祝贺。

但没想到,同桌已经把她删除了。

表姐将这件事说给几个同学听,其中一个同学告诉她:

“我以前听她说过,看你成天晒照片,秀生活,总在朋友圈里显摆,觉得你太虚荣了。”

表姐听了,郁闷了一会就不生气了,因为她觉得没必要去计较。

的确,成年人不需要太矫情。不理解,那就互不打扰。

想起知乎上曾有过的一个热门话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发朋友圈了?

对此,许多网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有人说:“幸福的人都沉默。”

也有人感叹:“所有的朋友圈,已经以私聊的方式发给了重要的人。”

更有人调侃:“因为生怕一不小心,便让自己成了别人口中那个一点破事就发朋友圈的人。”

说来有趣,朋友圈一直是个很神奇的地方。

它的英文名字叫做“moments”,意思是捕捉和记录下生活里的每一个精彩时刻。

记录自己,同时,也在接纳别人。

喜欢发朋友圈的人,让自己的回忆,从此有了寄托;喜欢看朋友圈的人,或浏览、或品评,角度不同,看法各异。

朋友圈虽小,但在这里,却很容易帮我们看清某些事、某些人。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鲁迅先生笔下有一句经典名言:“因为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朋友圈看似热闹,实则凉薄。

加了好友,不见得就是好友;朋友圈里,不见得都是朋友。

我的微信里有位姑娘,是个极其喜爱发朋友圈的人。

从早餐的一杯咖啡,到睡前的一张自拍,从美食到街景,皆可成为她朋友圈的素材。

活泼开朗的性格让她特别热衷于在朋友圈里分享、点赞、评论。

但这样一个从早到晚活跃在朋友圈里的人,最近的变化却让人深感意外。

起因,源于一条评论。

那天,她终于下决心买下了一个心仪已久的水晶花瓶,开开心心打算拍照,却在回身时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

看着满地狼藉,难过之余,她还是拍了张照片发到朋友圈。

评论的人不少,有询问、有安慰、有调侃,也有嘲讽:“为了发圈你也真是拼了,这次投资有点大,为你点赞。”

看似熙熙攘攘的朋友圈,竟让她突然感到孤独。

有一位朋友没评论,没点赞,直接在私聊里说:“碎了就碎了,再给你买一个。”

这件事以后,她发朋友圈的次数锐减,虽然也有分享,却再不为内容小心翼翼,不为评论患得患失。

她说:“以前发朋友圈是给别人看的,现在,真的只为写给自己。”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但别人的评价和看法,并不该成为我们的人生定位。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一书中,有一段话说得极为深刻:

“假如你是一棵树,别人对你的态度就是一阵又一阵的风。如果你很在意别人的意见,那就意味着,随便一阵风,都会把你剧烈摇动,甚至将你吹倒。”

朋友圈只是一个圈,别让它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道坎。

朋友圈的背后,是我们情感寄托的另一个舞台,每个人都应该有想发就发的底气,想离开便离开的洒脱。

知人不评人,方为人上人

在《奇葩说》中,有一次一个嘉宾讲述了自己曾遭遇过的网络暴力,几度落泪。

高晓松听后,淡淡说了句:“你那不算什么,我们被骂得比你惨多了。”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自以为看透世事,却从不曾了解,他人有过什么样的经历与痛苦。

在曾经入围茅盾文学奖的小说《网逝》里,有一段情节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女主角叶蓝秋在公交车上拒绝给一位老人让座,没想到,此举竟引来各种指责与谩骂,她被认为是一个没有道德和教养的人。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在公交车上的叶蓝秋,当时刚刚得知自己已经身患癌症,陡然来袭的痛苦和压力没人理解,更不会有人关心和体谅,恣意的评价背后,是对真相的漠视。

作家韩寒有句话曾说得特别犀利:“如果你不了解,就闭嘴,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别人经历了什么。如果你了解,那你就更应该闭嘴。”

未经他人事,莫论他人非。

不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是一个成年人最起码的体面和修养。

之前,papi酱也曾因孩子随了父姓被骂上热搜,有些人的评论,可谓是刷新了认知底线。

不仅对孩子随父姓指手画脚,对papi酱人身攻击,甚至辱骂所有已婚女性。

papi酱没有与之争辩,但置顶的一条微博,让人看后很解气。

大到整个网络各种热议,小到朋友圈的一条更新,总有人针对、揣测、攻击,恣意评价。

也曾有人断言:“你喜欢发什么样的朋友圈,就是什么样的人。”

人活于世,你有你做事的标准,他有他看人的尺度。

生活中总会有这样的人,自以为看透世事,把指点别人,当作兴趣与谈资。

其实,人与人最大的恶意,并不是身体与言语上的攻击,而是将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对方,并坚定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不随意评价他人,是修养;不让自己活在他人的评价里,则是修行。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懂得接纳不同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被称作“投射效应”。

大意是指,把一个人的喜好、情绪、想法等等心理特征,比作一台投影仪,并把这些心理特征统统投射到别人身上。自身的所想所见成为了某种标准,以此来判断,被投射的人,也应该有相同的认知。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懂得克制。生活并不是以你为尺,去丈量别人的生活。

现实生活中,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只是一个普通人,甚至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活成了别人眼中的“碌碌无为”。

但那些别人眼中的“碌碌无为”,却是自己生活中的从容幸福。

要知道,真正见过世面的人,懂得在这个多元的社会中接纳所有不同。

知乎上曾出现过一个非常火爆的回答。

有人问:“去过100个以上的国家,是种怎样的体验?”

1985年出生便已环游100个国家的网友@chong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的话引起众多网友的强烈认同。

他说:“懂得了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天然正确和绝对的政治正确,能够接受别人有不同的三观以及衍伸出来的思考方式。”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崇拜上帝,有人信奉佛祖,更有人叩拜大地之母;你将一夫一妻制看作理所当然,也有人生活在母系社会。

许多你眼中骇人听闻的奇葩事,其实,只是异国他乡生活中的一种常态。

阅历与眼界,让我们懂得了包容,学会了换位,让我们理解了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并没有谁对谁错。

现实生活里,开阔的眼界,积累的阅历,认知的提升,远比朋友圈里无端的揣测更有意义。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康德说:“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去理解。”

世间万物,众生百态。

你可以不喜欢,但一定不能不尊重。

圈里圈外,生活同样精彩

曾有数据显示:

每天有近10.9亿人打开微信,近7.8亿人刷朋友圈,近3.3亿人视频通话,但是,发朋友圈的人只有1.2亿。

与10.9亿人相比,近90%的人已经默默离开。

离开的人,将朋友圈之外的生活,过得忙碌充实;留下的人,兴致不减,将方寸之地经营得有声有色。

圈里圈外,都在拥抱生活,更是在取悦自己。

毕竟,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最重要。

有句话说得特别好:“不发朋友圈的时候,你在认真生活;发朋友圈的时候,你在热爱生活。”

幸福,在你的心里,从不在别人的目光里。

新的一年,无论圈里圈外,都愿你活得洒脱,过得精彩。

你的朋友圈,你做主。

作者:麟郎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