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繁体qq签名」繁体签名有法律效力么?

时间:2022-12-17 00:55:59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6月24日,在香港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前左)与学生交流。新华社发

6月26日上午,“时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暨月壤入港揭幕仪式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两位80多岁的老院士带队,负责“长征”“神舟”“北斗”“天问”“嫦娥”等国家重大航天项目的科学家,千里迢迢,将一份意义非凡的礼物送至香港。

去年12月,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约1731克月壤样品安全返回。如今,其中的一部分,由这个“宇宙级天团”护送至香港——这是人类时隔44年后,再次成功采集到的月壤。

除了交付这件珍贵的礼物,此次科学家们还前往包括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在内的香港高校和6所中学进行校内分享。

一众航天大咖,在香江分享星辰大海的科学梦想,在香港掀起一股“航天热”,更是带来了一次令人难忘的“香港一课”。

爱国之课

最高尚的爱 就是爱国家

一头银发,88岁的老院士,打起领带穿上正装,走上了香港理工大学的演讲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讲航天,讲神舟,也讲起了自己儿时难言的故事。

“我1933年出生于辽宁大连,在抗战胜利前,大连被日本占据……我每天早晨去上学啊,需要朝着东京的方向鞠躬,并且还得说‘我们是天皇陛下的皇民’,我在学校,还要学习像使用刺刀一类的日本军队的战斗技能。”

言至于此,88岁的戚发轫院士,略带哽咽,“我小时候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啊!如果不是抗战胜利了,我现在或许是‘皇军’。”

这样的记忆同样留存在8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心中。“为什么我选择做航天?就是因为小时候受过日本兵的欺负,也看过他们怎么伤害百姓。长大后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会被别人欺负?”

“1949年解放,我才有机会上了小学。我就是一个从牛背上成长起来的火箭设计师,是一个典型的知识改变命运的代表。刚刚会议之前,香港大学的校长告诉我,我们所在的这栋楼有110年的历史,但它曾经被日本人炸塌过,这就是历史的见证。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

历史的荣辱,冶炼成那一代人奋斗不屈的号角。在短短的70年,中国从积贫积弱,备受外国欺凌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1997年7月1日,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在香港一同升起,“流浪”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归祖国怀抱。

这是历史必然,也是人心所向。民族百年屈辱被洗去,“一国两制”被证明是最合适的制度安排。

“我们那一代人,爱国情怀是自发的、天生的。”戚发轫顿了顿,抬头看向台下的师生,加重了语气,“最高尚、最伟大的爱,是爱这个国家。”

“爱国还是不爱国?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根本不是问题,这是天经地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龙乐豪的今天。”龙乐豪语气欣慰,深情而自豪。

直播间的留言瞬间刷屏,令人泪目。“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最朴实的语言,最真实的感情。”“爱国家,爱这个国家的每一寸热土。”“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的星!”“中国航天,实属不易,伟大的航天人!”

院士演讲散场时,来自多所香港学校的学生表示,讲座让他们深受启发,激励他们追逐梦想。

两位80多岁的老院士,带着自己一生难忘的真实经历,告诉了所有人一个简单又深刻的道理,一堂自己心中的“爱国课”。

强国之课

1731克月球土壤铭记这段强国之路

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在香港大学的讲座开始前,将一面国旗亲手赠送给香港大学。

这是一面意义非凡的五星红旗,与嫦娥五号在月球展示的国旗是同款。

在胡浩看来,中国航天技术本世纪初已经发展到相当高水平,在2004年批准月球探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2006年,中国制定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探月工程2020年以前要实现“绕、落、回”三步走:首先实施绕月巡视探测;然后在月球着陆探测;最终实现在月球采样并且返回地球。

如今,中国人都做到了,九天揽月这条强国之路,我们走得坚定平稳。17年,三步走,每次都是一次成功,中国人用1731克月球土壤铭记了这段强国之路。

“为什么很多国家要建立独立的卫星导航系统?”当有香港师生提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直言,卫星系统与国家很多重要的基础设施发生着直接联系,无论银行系统的运作,还是国家安全防御,都离不开卫星。

如今,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已发射59颗卫星,其中北斗一号共发射4颗卫星,均已退役离轨;北斗二号共发射20颗卫星,目前在轨工作15颗;北斗三号共发射35颗卫星,共5颗试验星,30颗组网星。

就在2020年6月23日,中国完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2020年7月29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入网工作;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正式举行,无论站在哪个讲台,谢军都可以代表中国自信地说:“这是中国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也是世界一流的北斗”。

回望卫星发展漫漫长路,谢军感慨万千,“我们走出了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大学生能不能被选拔为航天员?月球上能住人吗?月球上的资源能被利用吗?科学家们有看到外星生物吗?港大的报告厅内,学生们接二连三地提问,胡浩均耐心一一作答,甚至忍不住大赞“香港大学确实是人才辈出,提出来的问题非常专业”,台上台下,互动不断。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两位航天科研专家用扎实的案例和数据,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强国之课”。无垠的太空,漆黑的海底,中国科技成就世人瞩目,国人一起见证历史。

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是此次访港的航天科学家“宇宙级天团”中唯一一位女性。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她表示,国家探月工程发展20多年来,始终聚焦月球探测的前沿技术,创造了月球探测技术的多个第一,更实现了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成功展开月面巡视工作。

关于探月工程未来的发展,张熇介绍说,中国下一步将继续实施探月四期工程,在月球极区建立科研站,希望其能够长期自主运行,开展大量科学技术验证,还希望在南极附近通过探测器对月球资源进行进一步勘查。

国家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目标已圆满完成,但航天人对深空的探索永无止境,“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宇航员也将登上月球。”

将向着更远的深空进发,这是每一个航天人的梦想。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这对于孙泽洲和整个团队而言,同样是一个值得自豪的成绩——我们的深空逐梦,又向前靠近了一步。

这位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生于1970年,天问一号团队同样是年轻的团队,35岁以下青年占比60%以上,主任设计师平均年龄不到37岁。孙泽洲认为,青年人已经成为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也为青年提供了自我成长的舞台和机会。

有学生留意到了孙泽洲讲的团队年轻化的特点,好奇提问:作为大学生,毕业时已二十二三岁,怎样在十几年中发展成为骨干力量?对香港大学生在知识储备方面有什么建议呢?

孙泽洲回应学生,大学包括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最基础的是在本专业上学扎实,“学习过程中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很重要,这是第二个基础”,有了这两个基础,就具备了发展条件。“走到工作岗位后,给你的成长周期会很短,成长机会也会很多,经过几个任务周期的历练,你很可能会成为我们队伍中最骨干的一员呢。”幽默又不失真挚的回应,引来台下阵阵掌声。

蓦然回首,当年那条仅能容下十多个人的革命小船,已在惊涛骇浪中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巨轮。

极目太空,我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神舟系列飞船已达到甚至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水平。

展望未来,星际远航,中国天宫的故事将作为人类航天史中的一个里程碑,被永远铭记。

融合之课

祖国航天事业热情召唤香港科学家

“我们热情地、真情实意地,欢迎香港青年人参与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中去!”

这是戚发轫院士首日在香港开讲时,面对香港师生渴望参与祖国航天事业的回应。在其后的几天,这样热情的拥抱与回应频频被这个赴港的“宇宙天团”反复提起。

近些年,无论是嫦娥还是天问,辉煌的航天成绩背后,都有着香港科研团队的贡献。

香港理工大学吴波教授团队发力嫦娥系列,承担起月球表面地形地貌分析研究;同样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容启亮教授团队,除了嫦娥系列外,更是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中承担了重要工作。他们一个是祖国“神舟之父”,一个是带队参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系列重点研究的香港科学家。

吴波和团队,如今正协助国家的航天部门进行探月工程四期的任务准备工作,如嫦娥七号到月球南极探测,嫦娥八号有可能进行月球南极科研站的建设等。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祖国航天从学习模仿到自主研发,从单一装备到体系完备,从载人航天到探月探火,中国“土生土长”的航天事业,在世界航天发展史册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

在孙泽洲看来,香港在开放程度方面“走在前面”,很多院校的科研人员也都曾参与国际科技项目或具有国际经验,他们亦具有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

胡浩认为,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等香港院校都拥有很好的科研实力和技术储备,相信通过香港科研人才的努力钻研,可以在科技发展上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开放与国际化是香港发展创新科技的一大优势,在访港的几天里,胡浩多次发出热情邀约,欢迎香港科研机构参与月球土壤的研究。

戚发轫直言,香港在创新科技发展方面是有能力的,随着香港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的青年需要了解国家的需要,为国家科技的发展作出贡献。

“如今我们自己的空间站建成了,意味着未来还有很多机会。我们希望有更多人、更多项目能利用空间站平台完成科研项目,我们对国外都是开放的姿态,对咱们港人更是如此!一视同仁,都欢迎!”

戚发轫院士话音还未落,香港理工大学演讲大厅的掌声已然响起。这些绝非是停留在嘴边的期许,而早已在内地与香港的航天科研行动中成为了现实。

暖心之课

“正好学校有这个讲座,今天追星成功”

由多个航天项目总指挥和总设计师组成的“宇宙级天团”在香港展开一连五天的访问,航天热潮席卷全城,也留下无数“暖心瞬间”。

在香港培侨书院。300多名学子在学校大礼堂整齐列队。就在“宇宙天团”的“顶流巨星”龙乐豪院士进场时,长长的红毯两边,学生掌声不断,持续将近一分钟。校方举办了简朴隆重的欢迎仪式,学生仪仗队现场升起了五星红旗。

没有生涩难懂的内容,没有大咖和学生的距离,83岁的龙乐豪说想和孩子们“聊聊天”。因为知道,现场会有许多小学生,院士怕孩子们听不懂,连夜调整了PPT。

一位女同学展示了自己关于月球的作品。龙院士问她:“你想不想到月球上去啊?”女孩说:“想”。龙院士笑眯眯地说:“那你好好锻炼身体,我们争取把你送上月球。让你做个现代嫦娥,去见见那个在月球待了几千年的嫦娥奶奶。”

一时之间,老师和孩子们乐在一起,笑在一起。在皇仁中学,戚发轫院士演讲完毕,小主持人请嘉宾先离场。戚发轫院士从第一排起身,掌声随即响起,伴随着戚院士穿过长长的欢送队伍,掌声持久不息,直到他步出大门去。

在德兰中学,张熇在给孩子们分享探月工程的故事。她一到学校,学生们就围上来合影。讲座开始前,全场起立,学生们和张熇一起高唱国歌。张熇还享受到了“大明星”式的欢迎,学校设计了深空背景的签名板,学生们做了张熇专属的明信片请她签名,围着她请教问题。

在保良局甲子何玉清中学,学校为欢迎谢军的到来,专门制作了一个师生出镜的视频小短片,向祖国太空探索计划的科学家致敬。开场序言、落幕结语均使用了简体字;而紧随其后播放的谢军的视频短片、演讲的PPT则是用心准备的繁体字,这样的“心有灵犀”让人心头一热。

如此的暖心课堂,正是航天大咖和香港师生,彼此用真诚的行动与温暖的细节共同诠释的。

“现在开始我会努力学习、深入学习航天知识,未来也希望自己能有机会成为航天事业里的一员。”培侨书院一位仪仗队副队长、八年级学生一脸坚定地说。“小时候对航天科技就有兴趣,之前看新闻时了解到宇宙天团要来香港了,正好学校又有这个讲座,今天追星成功!”八年级学生陈乐知兴奋不已。

临别香港之时,龙乐豪收到了一位小学生的画。一个插着五星红旗的探测器,即将降落在火星表面,它的身后是正在发射的长征运载火箭,画上写了八个大字,“中国航天,感谢有你。”

总策划:戎明昌

统筹:王海军 王卫国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董晓妍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