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最大趣味是极致的发挥汉语语汇中的字、词涵义,比如汉字的拆字组字,比如汉字的词性相反相对,字的读音近似等汉字固有的魅力,这是其他民族文字所不具备的文学形式。今天再说几幅对联。
(望江楼)
四川望江楼的对联很有名,传说这幅对联是纪念唐代诗妓薛涛的,薛涛小时候就很有才名,后来父亲落难,终致家贫无依,沦为“诗妓”(卖艺不卖身的高级妓女),她的故事回头专门写文来讲,今天主要说对联,大诗人杜甫死那年,薛涛三岁,杜甫的旧草堂名“浣花草堂”,杜甫死后二十年,草堂仍在,此时的薛涛已沦为诗妓,他与韦皋、元稹均有交集,是典型的沦于江湖的才女,在感情中受挫的薛涛不再寻求爱情,一心以吟诗作笺为生,她在锦江南岸,也就是杜甫“浣花草堂”的对面,建了一座“吟诗楼”,两座建筑遥遥相对,且都与诗名相关,一时成为盛景。多年以后,薛涛佳人已逝,吟诗楼也已倾颓不在,后人在就在旧址上建了现在的“望江楼”纪念薛涛。有人出了个上联求对:
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语义并不复杂,难对在“楼”与“流”同韵且语音相近,既遥写薛涛的名垂千古,又实写时间永远流逝的感慨。据说这幅对联一直无人对出下联,直到上世纪30年代,在成都郊外发现了一口井,井边有碑,碑上写“印月”二字,因字得名印月井,天作之巧,因此有人对出了下联:
下联:印月井,印月影,印月进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下联中的“井”与“影”也是语音相近,且属同韵,语义也大有是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于是很是为人推赞。
清代大篆刻家邓石如是中国篆刻史上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大篆刻家,他开创了“印从书出,以书入印”的崭新的篆刻历史时期,他有一方代表印作,如下:
(邓石如的篆刻作品)
印文内容是“十分红处便成灰”,其实这句话是出自出自清朝徐宗干一副咏炭的对联,
上联:一味黑时犹有骨;
下联:十分红处便成灰。
对联中,数字“十”对“一”,颜色"红"对"黑,虚词"便" 对"犹"等均是极佳的妙对。原联咏炭,指的是当煤炭未入炉时,虽然浑身通黑,但还有点骨架子;一旦进入炉中,虽红极一时,但很快便成为灰烬。这幅对联隐喻非常明显:一个人,当他热衷于名利场,千方百计挤入其中之前,也许会慷慨激昂,似乎有点骨气;一旦青云直上,混迹官场或成名成家,就会出现媚上司、出卖朋友、出卖人格、出卖灵魂,人性也就全部丢弃了,邓石如刻此印当然有其深意。这幅对联后来收入张伯驹编的《素月楼联语》。
(五四运动浮雕)
再说一联,据说上世纪“五四”运动时期,有人写过一联,原联如下:
上联:三鸟害人鸦雀鸨;
下联:一群祸国鹿獐螬。
上联字面意思似乎只写了三种害人的鸟类,而其实鸦指“鸦片”,雀指“麻将牌”鸨则指妓院的“老鸨”,实指吸鸦片,赌博、嫖妓三事,下联字面意思似乎写了三种动物,其实鹿指陆宗舆,獐指章宗祥,螬指曹汝霖。此三人为巴黎和会时准备签字丧权辱国条约的卖国贼。双关的语义使对联成了打击卖国贼的战斗武器。
(民国时的通货膨胀奇景)
组字的对联中也有讽刺联。相传旧时有一书生,太穷以至衣食无着,有一天因为太饿,于是就在泉畔饮水充饥。这时恰逢一位老秀才路过,于是就写了上联:欠食饮泉,白水何能度日?穷书生对了下联:才门闭卡,上下无处逃生。联语用析字双关法。“欠”与“食”组成繁体的“飲”(饮)字,“白”与“水”组成“泉”字,“才”与“门”组成“闭”字,“上”与“下”组成“卡”字。这幅对联在民国时期被人改来他用,因为蒋政权层层克扣教育经费,再加上通货膨胀厉害,某学校教职员工苦不堪言。于是他们将上述对联改成上联: 欠食饮泉,白水何堪足饱;下联:无才抚墨,黑土岂能充饥?显然是上述老秀才对联的仿作所用拆字手法与前联完全一样。
今天标题中征下联的上联相传是清代乾嘉年间的大才子宋湘所作,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有关他的对联故事很多,以后再说,据说有一次宋湘与朋友一起出玩,看到一名瘦汉子担了一担柴,柴明显比人要重,于是朋友出一上联让宋湘来对,上联:"柴重人轻,轻担重",宋湘笑道:“我们现在在做什么?”朋友说,“走路呀”宋湘道:“这就是下联:路长脚短,短量长”。上下联各有轻与重,短与长字义相对,十分工巧。擅对的你,能对出你的下联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