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就算你对任何游戏都毫无兴趣,那你也肯定也听说过“冷酷无情康纳酱”、“安卓领袖小马哥”和“家政仿生人卡拉”的说法,其实这三个昵称都来自于同一款PS4独占的单机游戏——《底特律:成为人类》。
《底特律》或许是近几年来为数不多的火到了圈外的主机游戏。在游戏中,玩家操控三个不同的仿生人康纳、马库斯以及卡拉,做出无数个不同的选择,这些选择也将带领你来到不同的游戏结局。这款游戏爆红的原因,其实不仅仅只是“仿生人是否应该拥有人权”这种充满争议与看点的剧情,还有其“互动式电影游戏”的概念。
电影和游戏互动的这二十余年里,电影改编成游戏、游戏改编成电影的例子数不胜数。他们唯一的共同点,要么票房扑街,要么口碑扑街,而很少出现玩家与影迷都乐意买单的影视作品。
抛开那些现在看来显得有些小众的游戏改编成的烂片,这几年来,不少3A大作也公布了他们的电影计划。《古墓丽影》、《生化危机》都算得上是较为成功的系列电影,这两部作品不论是游戏还是电影都承载了不少人的童年回忆,安吉丽娜朱莉饰演的劳拉更是让她在好莱坞一举成名,以至于最新的电影续作 《古墓丽影:源起之战》让饰演新晋劳拉的艾丽西亚·维坎德显得没有那么深入人心。
在过去的几年里,有两部称得上是“信仰”的游戏改编电影上映,它们分别是《魔兽》与《刺客信条》。两年前,《魔兽》上映的那天简直就是暴雪粉的一次集体狂欢,跳票了十年的“暴雪影业”终于给了玩家们一个直观的艾泽拉斯;去年,《刺客信条》高调上映,电影中带着刺客兜帽的法鲨一个信仰之跃让多少人都大呼过瘾……
但是反观剧情,两部电影都为了照顾非玩家影迷的感受对于原作设定进行了一定的修改。相对于《魔兽世界》里宏伟的世界观,电影只呈现了一小部分冲突剧情,更多的是以彩蛋形式呈现;《刺客信条》更是重新创造了一个和游戏本体毫不相关的角色,但还是保留的“信仰之跃”、“兄弟会和圣殿骑士”、“Animus”等概念。或许是这一届玩家太严格,又或许真的是受限于游戏本身过于庞大的世界观在电影中无法逐一体现的原因,两部电影在外网的评价皆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果。
所以,要想借助游戏的热度一炮走红,或者趁着电影的热播“暖暖”游戏,要么你是热门IP,有着不计其数的玩家基础作为票房贡献;要么本身就是一款优秀的大作,高成本的投资换来如潮的好评;再不济,学学“十年磨一剑”的暴雪,一个CG就能让多少人重回艾泽拉斯、投身时空枢纽抑或加入守望先锋,当然,CG技术的好坏就另说了。总而言之,改编这回事,本来就应该是电影与游戏互惠互利的决定。
正是因为收获一个口碑不错的改编电影有点难度,这几年,各大厂渐渐开始明白了一个道理:既然游戏与电影都是呈现剧情和画面,那为什么不将两者有机结合一下呢?既能过操作的瘾,又能享受独特的剧情。于是,“互动式电影游戏”慢慢兴起。
除了前文提到了《底特律:成为人类》,一年前一款名叫《夜班(Late Shift)》的游戏在Steam悄然上架,但三千多条测评中清一色的好评。比《底特律》更直接,《夜班》直接通过真人饰演游戏角色,玩家需要作出170多个选择,来引导剧情的走向。
虽然被吐槽“真人版橙光游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互动式电影游戏会慢慢成为一大类型游戏,甚至吸引到更多的吃瓜玩家,游戏与电影的同时兼顾,无疑是一次对于传统的突破。
其实这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大作都有意无意地弱化了操作性,加强了剧情的饱满性——《暴雨》、《超凡双生》、《直到黎明》、《量子破碎》……一些玩家觉得,弱化操作性或许会使得游戏参与度不高,其实,当你打开游戏,为人物的剧情走向而捶胸顿足时,就已经是深陷其中了。
VR和AR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电影和游戏之间的界限或许也会变得模糊。等到哪一天,我们的世界真的出现了《头号玩家》里的技术支持,到那时,“互动式电影游戏”或许就变成了“浸入式电影游戏”,能真真切切地在巴黎圣母院上信仰之跃,能在漓江塔穿着厚重的机甲直击云霄,也能举着火把在部落和联盟的对抗中找到最初的自我。
本文由游民星空制作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