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游戏名字 正文
2012奥运游戏英文名字 好看的英文名字游戏用…

时间:2022-12-12 14:04:36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随着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正式进行,我们除了关注民族奖牌数字外,还能感受到本届奥运会与众不同的一面。例如傅园慧的& amp# 039;洪荒历& amp# 039;领奖台温馨的瞬间,每天定时生产的网络段子等。(大卫亚设)。

然而,当四年一次的综合体育赛事带着全世界奔向高潮的时候,似乎遗漏了游戏圈的同胞。“奥运会”这三个字,并没有在同期的游戏圈掀起风浪,在《NBA》《FIFA》《实况》所建立的体育游戏王朝之中,奥运游戏充其量只担任了边角料的角色。

今天,我们不妨聊聊这个话题,成功的奥运会,怎么就变成了不太成功的奥运游戏?

成功的奥运会 不太成功的奥运游戏

在一个“几乎每个人都知道IP重要性”的年代,“奥运会(Olympic Games)”这几个字也算世界顶级IP之一。从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到1896年首届现代奥运会的举办,再到2016年的里约奥与会,它代表着全球最具规模的综合体育赛事,坐拥几十亿的观众基础。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看做“人类标志性文化”的奥运会,在游戏圈的遭遇却让人唏嘘不已。

(1)有谁还记得《北京奥运会2008》《伦敦奥运会2012》?

1992年的《奥林匹克:金牌》开创了奥运官方授权游戏的先河,这款游戏由日本世嘉开发。从那时起,每届奥运会都会伴随一款“同名改编游戏”,目前总共有6款。

可惜之处在于,四年一出品的的奥运游戏难以在玩家心中留下印象,远的不说,仅仅是《北京奥运会2008》和《伦敦奥运会2012》,又有多少个玩家玩过?恐怕许多玩家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甚至,它们的销量都近乎成迷。虽然有消息称“伦敦奥运2012”曾经夺得英国周销量冠军,但更多是因为在那期间没有其他游戏的竞争。果不其然,随后而来的《热血无赖》则把前者打得找不着北。

我们再来看看涉足官方授权游戏的厂商——

日本世嘉:世嘉在动作游戏领域的基础不容置疑,但注重格斗、通关类游戏的它实在不算是一流的体育游戏公司。

Eidos Interactive:以《盟军敢死队》和《古墓丽影》闻名于世,谁会指望他们所制作的体育游戏?

Eurocom:名不见经传的厂商,以电影改编游戏为主营业务,曾出品《冰河世纪》系列游戏。

从上面三家公司的资历不难看出,所谓的奥运游戏只不过是“非专业体育游戏厂商”利用闲置资金所推出的“一波流”而已。这样做的目的也很简单,利用“奥运期间的IP热潮”赚一笔快钱。

(2)抱歉 这次没有《里约奥运会2016》

随着游戏行业的研发成本水涨船高,玩家对于游戏素质的要求日益严格,许多厂商开始专注于耕耘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潜心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效应,类似于以前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粗放型做法越来越不受待见。毕竟,只有做的够精,才有可能战胜同类游戏。

于是,《里约奥运会2016》正式缺席游戏圈。通常情况下,一个无人问津的IP只代表一件事:抱歉,我们不想把奥运会改编成游戏,因为它对我们来说,缺乏价值。

奥运游戏冷场的原因:真的不太好玩

上文所说的“缺乏价值”当然不是指奥运会本身,而是指它所改编的游戏因为种种原因在市场遇冷。接下来,我们将会探讨这位“百年老字号的综合体育赛事”为什么无法做出优秀的游戏。

(1)项目五花八门 但有什么用?

作为综合体育赛事,奥运会最大的特点就是涵盖几十种体育项目,利用这一点,它成功吸引了全球几十亿的体育爱好者。但这最大的卖点,却成为了官方授权游戏最大的致命伤。

有时候,多≠好玩。古人所说的“大而无当”直接命中了奥运游戏的缺陷。

A.游戏系统缺乏深度

如果你曾接触过上文所说的奥运游戏,那么第一印象应该就是菜单栏那玲琅满目的比赛选择,比如《伦敦奥运会2012》,游戏中的项目高达45种,光凭这一点,就基本与现实中的奥运会相差无几。

然而,稍微有些常识的我们都知道,如此庞大的项目整合,具体到每一个项目的系统深度能够达到何种地步呢?答案并不乐观……

我们都知道《NBA 2K》和《实况足球》这种单项目体育游戏,也都知道开发商是如何不厌其烦的打造系统深度和游戏操控感。相比较之下,奥运游戏更像是一款由众多轻度迷你游戏所堆砌出来的合集。

说得通俗点,不管你是游泳、自行车,还是跑步,玩家都只是在连续按键而已;虽然球类项目能够带给你稍显复杂的操作体验,不过但凡玩过EA、2K、KONAMI所出品的体育游戏,谁会把奥运游戏的操作放在眼里?至于那些搏击类、射击类项目……算了,我还是不说了。

B.不是每个项目都深受玩家欢迎

即便是现实中的奥运会,其项目也并不是各个都深受欢迎。某些项目因为发展资历浅、观赏性不足等问题,至今都无法积累足够的观众基数——冷门项目无可避免存在于奥运会之中。

对于改编游戏来说,这一点却尤为致命。为了让游戏尽量卖得好,厂商必须加入更多项目,但内心深处又知道很多项目压根没有群众基础。鉴于此点,厂商更加不会雕琢其操作系统,最终的结果就是:项目不管冷热门,硬着头皮往里加,操作系统不好玩,浅显又雷同。

当本来就不受待见的项目遇到了无聊至极的操作体验,奥运游戏就这样陷入了恶性循环。

(2)运动员授权太贵 我们请不起

奥运游戏作为体育游戏,自然绕不开“授权”这件事。如果说厂商缴纳给国际奥委会的费用无法避免,那么赛场上那些多如牛毛的运动员呢?按照法律规定,不花钱,休想使用运动员的肖像、姓名,以及其他资料特征。

对此,厂商的解决方法也很直接——那就不用呗。

于是,除了游戏封面的几位运动员之外(出于价格的考虑,这几位还真不是奖牌的有力争夺者),我们在游戏中所看到的运动员全部来自于神秘的“虚拟世界”。要知道,体育游戏的很大一部分乐趣在于玩家能够操控现实中的明星大咖,我们也习惯了“科比、詹姆斯”等在游戏中越来越逼真的形象。

突然面对一群完全没有现实基准的运动员,就算是站在领奖台,恐怕也难以引起玩家内心的共鸣。

(3)四年一次的……一锤子买卖

没错,奥运会的机制在于四年一届。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给举办城市预留充足的时间准备,另一方面让运动员磨练和强化技术(也是为了更新换代,避免奖牌榜陷入固化的泥潭),所以,我们总能够在奥运会上看到打破记录等情况的发生。

但在游戏行业,四年一出品需要的不仅仅是梁静茹给你的勇气,还需要游戏有着过硬的品质,因为市场永远都在向前走,人们永远都是健忘的。诸如《实况足球》《NBA 2K》《UFC》等体育游戏,均采取年货的姿态来小幅度改善各项体验,维持品牌热度。

唯独奥运游戏,碍于现实比赛制度的限制,四年一次的亮相不仅无法在玩家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无法建立连续的品牌效应。说到底,至今为止的奥运游戏压根就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品牌形象,它本质上与那些赶热潮的“一锤子买卖”游戏毫无二致。

综上所述,奥运游戏的失败之处可以归结为三个字:不好玩!作为“IP热潮”的产物,它将目标对准了“体育爱好者和泛玩家群体”,也正因为这样,其本身的游戏素质没有经过太多的雕琢和打磨。

与此同时,中国的盗版氛围让很多玩家忽略一点:所谓的奥运官方授权游戏,其售价不亚于任何一款3A级作品……讲真,你会满意这样的性价比?

奥运游戏的出路:有希望 但别抱太大期望

凡事都有解决方法,奥运游戏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也绝非完全无解。就如同《精灵宝可梦GO》用知名IP解决了《Ingress》的小众困局一样,任何一个游戏题材,都可以尝试从内部或外部的方式来摆脱自身所处的尴尬境地。

A.体感和VR或许是真出路

毫无疑问,任天堂已经用Wii证明了体感游戏在家庭娱乐中的重要地位,“娱乐兼运动”的概念不管实际成效如何,起码“男女老少”都挺买账。VR虽然只是刚刚起步,但“沉浸式体验”一次被越来越多人挂在嘴边。

如果这两者能够结合,为玩家带来“身处奥运会赛场”的体验,恐怕远比让玩家“连续按键”好得多。

B. 与知名游戏IP结合也未尝不可

本届的里约奥运虽然没有正经八百的官方授权游戏,但是却与两位家喻户晓的游戏IP进行结合,并推出了一款叫做《马里奥&索尼克:里约2016奥运会》的游戏。虽然其本质依然是“项目多而不精、系统粗浅乏味”,但凭借重磅IP的号召力,势必会吸引到部分玩家的注意。

不论是“马里奥”,还是“奥运会”,它们之间所共有的最大特点就是:老少皆宜。再加上两者在结合过程中丝毫不会带给玩家突兀感,由此看来,与此类“健康向上”的游戏IP合作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虽然以上两点建议都具备可行性,但我们需要意识到:与传统主流游戏相比,奥运游戏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停留在浅层阶段,对于大部分玩家来说缺乏足够吸引力。而且,这种源于自身的缺陷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加之各个厂商对“奥运改编类游戏”的敬而远之,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看待奥运游戏的未来:希望是有的,但别抱太大期望。一个无法融入主流游戏文化的作品,不论是厂商,还是玩家,都不会太把它当一回事。

如果你是一个体育迷,并且对游戏没有太高要求,那么奥运游戏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让你过一把“运动员”的瘾;如果你属于资深类玩家,对游戏的各方面表现都有着较高要求,那么过于肤浅的游戏内容应该也入不了你的法眼。

但无论如何,奥运游戏都算是体育类游戏的一个分支。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如果它能够在体验上有所突破,那么市场终究有它的一席之地。[感谢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