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刘晓玲田敏文/图

还记得那些扔铜板、踩行李、猜烟壳、猪崽恰到好处、丢手帕、踢毽子、消失在闽南人记忆中的游戏吗?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去泉州市颍城区通亭胡同4号小井屋的故居,看看民俗画家徐建洙的& amp# 039;闽南3354的旧回忆刻印& amp# 039;看团体展览。会帮助你找回自己小时候的记忆。(大卫亚设)。

“徐建水老师的‘印记闽南——拾旧忆’组画展,以闽南即将消失的文化、习俗、技艺、游艺等为主题,传承闽南传统的优秀文化,通过展览展示与互动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为大家开启了闽南时光穿越与怀旧之旅。”印记闽南文化驿站相关负责人上官先生介绍说,展览将持续到3月14日,欢迎感兴趣的市民朋友前往观看。

泉州民俗话艺术家徐建水

作品展示+互动体验

再现旧时童玩场景

此次组画展,共展出徐建水的50幅作品,再现了上世纪60年代儿童少年的玩乐场景,加上现场互动和场景游戏,为大家提供了一种情感上的深度交流体验。

微雕模型“红砖古厝间”

昨日下午,海都记者前往观展。只见展厅两侧,一幅幅绘画作品趣味十足,主体人物都是正在玩耍嬉戏的孩童。画面还以闽南古大厝、东西塔、洛阳桥等泉州十八景为背景,并将闽南文化习俗、特色小吃串联起来,一旁配有与作品内容相关的闽南童谣,通过题跋等文字内容,详细介绍了各个游戏的玩法。

展厅正中央,是徐建水为“拾旧忆”主题展亲手制作的六组微雕模型,生动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童玩场景。红砖古厝间,大人劳作,孩童嬉戏,鸡犬相闻,怡然自得,一个个精致的微缩景观,构成栩栩如生的场景,每一处都细节满满,惟妙惟肖,一下把人们拉回了上世纪60年代的泉州。

在那个没有电子设备的年代,孩童们迸发出令人惊叹的创造力,丢铜板、猪仔恰、打电话等一系列小游戏填满了丰富有趣的童年。因而,在展厅门口的天井处,徐建水特别带来怀旧的互动游戏设置,跳格子、迁铁罐、猪仔恰等互动游戏,让观展的人们“现学现用”,体验前辈人的快乐时光,同时也让大家在互动体验中增进情感。

如在“为幸福生活添砖加瓦”的互动体验设置中,小朋友入场后可以拿到闽南古厝特有的红砖瓦碎片,在家长的带领下打完通关,然后在这片特殊的红砖上签名,将它贴到幸福大厝墙上,体验“一人一砖盖大厝,共建和谐小家庭”的幸福场景。此外,记者现场还看到很多与童年游戏主题相关的文创产品,包括民俗绘画作品明信片、书签、画作等。

栩栩如生的微缩景观

300余幅民俗绘画

源自作者亲身经历

“这些作品的创作素材都来自于我亲身经历或是听说过的民俗文化、民间趣事。”徐建水介绍说,绘画故事都是发生在他家乡的真人真事,而故事主人翁大都是他自己和身边的长辈与朋友。

1960年,徐建水出生于晋江池店镇华洲村,为了城市建设发展需要,该村已于10多年前拆迁,消失在大家的视野里。小时候生长的地方再也回不去了,徐建水和朋友闲暇时经常会回想起过去许多有趣的事情,慢慢地,他便有了创作的计划。

说起眼前的作品,徐建水动情万分,它们记录着他的青葱岁月和对家乡的回忆。他自幼痴迷绘画,尤其是书里的插画,经常躲在煤油灯下看,看得痴迷时,连头发烧焦了都没发现。儿时喜欢看小人书。后来开始照着书里的内容,有模有样地学着画。

高中毕业后,徐建水到一家工艺厂画油画、做雕塑,自己也尝试办了家工艺厂,转行承包鱼塘等,辗转忙碌数十年,以作品表现自身故事的想法,从来不曾断裂过,后来,他决定从富有闽南特色的童玩故事开始创作。

民俗绘画作品《搓冬至圆》

2015年,徐建水开始以闽南民俗故事、民间歌谣和童玩童趣为题材,创作了一批散发着泥土芳香、古早味道的绘画作品。为此,他跑遍了永春、德化、南安、惠安等地收集素材,创作国画民俗故事。如今,徐建水在艺术上已独树一帜地围绕“童年的史诗”创作主题,以历史纪实方式,系统叙述了20世纪60年代的儿童游戏场景,完成300余幅作品,其画作先后在福建各大文化艺术机构、单位、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展览,深受好评。知名作家、福建省作协二级调研员刘志峰评价说:“在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时代新风尚中,徐建水的这些拾旧忆民俗绘画作品,是一抹颇有韵味的乡愁。”

随着系列画作的成功展出,《拾旧忆——徐建水民俗绘画》一书于前年正式出版发行,并在2020上海书籍设计双年展上,荣获书籍设计优秀奖。去年春节,该书在广州解放北路的高剑父纪念馆展出。徐建水说:“关于泉州民俗的题材越来越少,我会继续深入挖掘,以绘画形式保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