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黄伟芬 通讯员 赵东武
生活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华南梅花鹿,已经是不少杭州人的团宠。
鹿爸爸章叔岩会时不时和大家分享保护区里梅花鹿的四季。
今天(1月4日),小时新闻记者得到消息:2021年12月底,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千顷塘区域野外放归了17头华南梅花鹿。
第四次野放
这是继2019年12月以来,保护区第4次野外放归华南梅花鹿。
华南梅花鹿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IUCN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级,目前仅分布在浙江西北部、安徽南部和江西东北部的零星区域内。由于栖息环境片段化、适宜栖息地范围缩小以及人为干扰等原因,华南梅花鹿种群数量不断下降,分布范围也不断缩小。
因此,2017年经浙江省林业局批复,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启动实施了“浙江省珍稀濒危物种华南梅花鹿抢救性保护项目”。
野放试验就是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为了能扩大梅花鹿的种群,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为华南梅花鹿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提供科学数据和经验。
2019年12月17日,首次华南梅花鹿野外放归试验活动在临安区国有昌化林场毛山林区进行,6头华南梅花鹿带上野生动物追踪器回归大自然。追踪器是挂在鹿脖子上的项圈,具有定位功能,还能数据回传。
2021年1月捕捉到的野外梅花鹿画面
此后的2020年5月13日,2021年2月1日,各有10头和16头梅花鹿在千顷塘区域被野放。加上几天前放归的17头,两年内,浙江清凉峰放归的野生梅花鹿一共达49头。
从半生态繁育基地出去,这些小可爱们生活得怎么样?
1】不是每一头野放梅花鹿都适合佩戴定位项圈
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科科长郭瑞一直关注着这些鹿宝宝的一举一动。
“野放梅花鹿会通过项圈传回包括位置、环境温度以及部分照片等数据,保护区正在整理中。但不是每一头野放的梅花鹿都带有项圈。亚成体就不能戴,亚成体梅花鹿还要长大,脖子会变粗,就不适合戴上项圈。”郭瑞告诉小时新闻记者,第4次放归的17头梅花鹿中,3头成年公鹿和2头成年母鹿戴有项圈,它们会和之前戴项圈野放的梅花鹿一样,把行动轨迹等数据传回来,要是运气好,也许还会拍下同伴们活动的照片。
梅花鹿偶尔也会“失联”。
“梅花鹿戴在脖颈上的项圈可以通过太阳能充电,但在大自然中不可控制的因素比较多,比如夏天太热,梅花鹿会寻找阴凉处避暑,到了秋天,公鹿泥浴的时候设备沾上泥又没被大雨淋走,这些时候都会导致项圈没信号,梅花鹿们就会失联一阵。”
目前可为科研提供支撑的以轨迹数据为主。
“相对于轨迹,照片传输的要求更高。由于电量和信号的原因,目前传回来照片数量和质量一般。”郭瑞说,从现在收集到的行动轨迹,已经可以总结出野放梅花鹿群的部分规律。
2】两年前野放的第一批梅花鹿已找到合适地定居
“第一批梅花鹿是在昌化林场放归的,经过半年左右时间的寻觅,它们已经找到合适的栖息地‘定居’。”郭瑞告诉小时新闻记者,后面三次是就地野放,有一些梅花鹿一开始走很远,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天池附近,另一些则一直在天池附近活动,但也有例外。
比如最能走的梅花鹿,是一头佩戴项圈的母鹿。“活动范围蛮广的,一路从野放围栏周围300米左右的范围走走停停,向东南方向不断迁移,穿越峡谷、溪流、村庄和乡村公路,最终到了昌化林场的龙岗林区,离当初野放点直线距离达8千米。”
梅花鹿传输照片受到客观限制比较多,网格化架在保护区的红外线相机倒是记录了不少图片和视频。
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整理的时候,也发现过不少有趣的内容。
2020年夏天,梅花鹿大公鹿在野外觅食的一幕就曾被红外线相机记录下来。
2020年底的下雪天,有一头带着项圈的公鹿出现在红外相机的取景框里。呆萌的一幕因此被捕捉。
小时新闻记者从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了解到,经过几十年的保护,清凉峰保护区梅花鹿的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提升,“保护区外围的安徽宁国、龙岗等地,梅花鹿被看见的频率越来越高,临安於潜也有人看到过野生梅花鹿。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些鹿是从保护区迁徙过去的,不过数量提升,对梅花鹿保护来说是个好消息。”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