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闻道
◎綦国瑞
真是意想不到,中国散文学会的重庆会议,成为我得识散文“在场主义”创始人周闻道的机缘,而武陵山中的峡谷小道,竟成为我当面向他讨教“在场主义”真谛,得闻其道的地方。
7月21日下午,我提前进入会场,桌子上都已安放好了坐席签,隔着我一位的坐席上,周闻道三个字赫然在目。我眼睛一亮,心中大喜过望。
这些年,在中国散文界、文学界,周闻道成了如雷贯耳的名字。他创立的“在场主义”散文,颠覆了传统的散文理论,引发了强震,形成巨大的冲击波。在这面旗帜下集合了众多当代优秀的作家,改变着当下散文写作的版图和格局。现在更是有了跨界的影响力。
总想同周闻道见面,得闻其道,终无机缘。今无意间得见,真是天赐良缘啊。开会前,推门走进了一位高大的汉子,魁梧的身材,红中微黑的放光脸庞,高大的额头下一双明亮的眼睛,步履轻捷,有一点超凡脱俗的气度。入会的人大都是熟人,他是为数不多未曾谋面的人,我猜度这个人应是周闻道。果不然,他就坐在了那个席签旁。
发言依次进行,当把麦克风推到他面前时,会议室里立刻响起了带着浓重四川味的普通话。舒缓有力地发言里,有着严密的逻辑构架,闪烁着理论的迷人色彩。他勇敢又高屋建瓴般地指出当下散文写作中的弊端是滥情、滥文、滥智。他旗帜鲜明又斩钉截铁地亮剑:在场的真谛,就是存在意义的显现,或显现的存在。在场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包括散文性和在场精神,前者的文体特征,主要有非体制性、非结构性、非完整性、非主题性;后者则包括了介入性、精神性、当下性、发现性、自由性。在场的唯一途径是介入,要在场就必须去掉主观、客观和语言的遮蔽,做到敞亮、本真,抵达真相或澄澈之境。
最后他充满深情地表示,坚信自己永远没有获得全部的答案,永远是未知多过已知,要张开宽广的胸怀拥抱世界,探索在场写作的多种可能。在场主义永远在路上,包容一切,倾听不同的声音。这正是中国散文不断前进所应有的精神向度。我用足了全部的气力,细听他的发言,并连飞带跑地快速记录着,生怕漏掉一句话,一个观点。那些带着理论劲力的话语,那些陌生又充满张力的句子,就像大水流进了干裂的土地发出脆利的声响,又如同一声声春雷炸裂在将雨未雨的天空,真的有一种久未遇到的痛快感、惊醒感。我被他对散文理论探索的执著和成就打动了,对他的敬意和愿意交好的情感油然而生。
他发言后,我给他递过去一张条子,上面写了:周会长,您的这些见解,在哪些文章里可查得到?因为我已在他之前发了言,想必是我的讲话也引起了他的注意,虽然素未谋面,他看了看条子,很快在下边写下了这样几行字:1、散文,在场主义宣言;2、在场的旗帜是介入;3、散文性与在场精神;4、在场主义与中国现代散文的转型。下边还端端正正地写上自己的名字和联系方式。我接到返回的条子,感激地向他点点头,他也把脸转过来,微笑着做答。我知道我们感情和精神的桥搭建起来啦。这是心有灵犀还同道相惜,说不清。感情的事就是说不清,有的人一见如故,有的人长久相处,确陌似路人。
入夜,在下榻的涪陵马武镇的山村宾馆里,我从电脑里找出那几篇文章仔细阅读,如饮甘泉,如沐清风,对在场主义又多了几分了解。关闭电脑,望窗外皓月当空,远山近树,月光之下都凝固成不动的青墨,已完全没有了骄日炙烤下热雾腾腾虚无缥缈的样子。一轮明月透过落地长窗,银光铺满了房间,如我此时的心情,开阔又明净。第二天,与会者一起参观武陵山大峡谷。到了才知十公里的峡谷全要步行,有的人想打道回馆,我却暗自庆幸有了同闻道兄交流的机会。从上车时我就同闻道兄坐在一起,下车又相傍前行。我只机械的沿着上上下下的台阶行走,也没太留意路边的风景,我的心思只放在借机同闻道兄探讨在场主义上。
他告诉我:八年前他就开始了在场主义的探讨和研究,他组织了几个志向相同者,购买了从先秦到当代所有能买到的散文著作,也不断翻阅、领会、吸收外国哲学、文学的精华,从古至今,沿着散文流变史,从东到西的比较、研究、探索,寒暑几易,终于有了在场主义。
就在武陵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我向闻道兄请教如何去主观遮蔽,如何去客观遮蔽,如何去语言遮蔽,不知不觉就走完了十公里的峡谷山路。
这时,一道天下绝景出现在眼前,一座高山中呈现了一道裂缝,上下高有数百米,宽度不过数米,阳光从裂缝的顶端照射下来。两边峭壁上的花花草草都如涂了油漆般明亮耀眼,还不时有瀑布飞溅,阳光下似颗颗银珠滚下。同行的人才真正兴奋起来,惊呼它的美丽。此时,我们的交谈也已入佳境,就在这挂在裂缝峭壁上的1500米长的栈道上,我又问了想问的最后一个问题:你能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在场主义吗?他并不在意问得唐突,越过一段滴水的栈道,说:“达赖是藏传佛教的领袖,布达拉宫是佛的精神象征。去年我抱着寻找灵魂皈依的虔诚,拜谒过布达拉宫。我发现从八世到十二世达赖,最小的只活了8 岁,最大的也没有活过27岁。这似乎是个迷。后来,导游小白在我的追问下才隐隐约约地告诉我,不排除政治谋杀的可能。因为西藏在那时是政教合一体制,作为政教领袖的达赖,实际上是西藏的最高统治者,是西藏权力和利益的核心。当达赖幼小没有主政时,权力实际上掌控在摄政王手里。对快要主政的达赖的谋杀,实际是为了私利。由此,我发现许多隐含的秘密:至高无上的佛教圣地尚且如此,世间真的有所谓普渡众生的佛吗?如果有,只能在自己心里。自己内心对善和美的敬畏,才是真正的佛境。倘若不是灵魂在场,怎么能发现存在背后的意义呢?还有一次我去延安访问,陕北那遍地纵横交错的沟壑,深深地触动着我,也引起了我对党的摇篮及当下的党群关系,沟壑如何弥合等问题的思考……”
事实与理论的结合阐释,终于让我走近了在场主义的内核。这不正像是眼前从裂缝所照射下来的明丽的阳光,让一切变的景鲜物明吗?
晚上回来,主人招待大家在长江边的酒店里吃火锅。三伏天,39度的高温吃火锅,真是让我大跌眼镜。桌子中央一锅红汤翻滚着波浪,周围摆满各色菜蔬肉类,服务员又送来一包明咣咣的黄色的油,我望而生畏,根本不想打开。坐在我旁边的闻道兄笑着说:“打开,打开,这是调料,别看是油,是调制过的,它有清热的作用。”
在他的鼓励下,我也开始下箸,虽然吃得汗流浸浸,却也渐有兴味。趁兴,我邀请他来烟台讲学,多培养在场主义的信徒,他哈哈地笑着答应下来。
我多次在公开和私下讲过,烟台散文的突破关键不是文字的高低,最重要的是题材的开掘,是对当下的介入和意义的发现。散文不是“小摆饰”,要有所担当,关心当下、关心社会、关心民众。而要做到这一点正需要在场主义的启迪。
闻道兄,烟台期待你的早日到来。来广撒在场主义的种子,让它在胶东这片散文的热土上生根发芽。让我们共同在场。
【作者简介】
綦国瑞,编审、高级记者。现为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烟台市散文学会会长、胶东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中国作协会员、《烟台散文》及其微刊主编。长期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著有散文集《家住海边的日子》、《莱州史话》等8部著作。编《烟台历史文化丛书》和《莱州历史文化丛书》等。近年来,有诸多散文在《人民日报》、《海燕都市美文》《散文百家》、《散文选刊》、《中国文化报》等著名报刊发表。其中散文集《家住海边的日子》2006年获第九届烟台市文艺创作一等奖、《莱州历史文化丛书》获烟台市2009年“烟台文艺工程精英奖”、《失落的古城》获2006-2008年“鲁艺杯”山东省优秀散文荣誉奖、2010年散文《女省长的目光》获首届“星光杯”感动中华全国优秀文学作品征文一等奖。2010年《心灵霁光》获全国当代散文奖。《凤凰阁记》获得冰心散文奖。
编辑:张虎
壹点号烟台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