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到梅堰乡下某村去找个大名叫“张贵新”的老人家。在村口,你遇到一位妇女问路:“阿姨,请问张贵新家怎么走?”那妇女多半会一脸茫然看着你,嘴巴里喃喃道:“张什么新?那是谁?”让你觉得自己可能走错了村子。
但如果你恰巧知道老人的绰号叫“小瘌痢”,你解释一下:“就是小瘌痢,我找小瘌痢。”那妇女马上就知道你找哪个,立马热情指路领你去他家。
在村里,大名没有绰号吃香。
前几天村长到我家来,村里有份协议要全体村民签字,我爸爸在签字的时候,我瞄了一眼名单,发现上面的人我都不认识。我问:“他们谁是谁啊,这些名字我怎么没听说过?”我爸问:“哪个?”我说:“大部分都不认识啊,比如这个。”我指了一下紧挨着我爸爸大名的一个名字,我爸笑起来:“是前面大伯,阿牛啊。”他一说“阿牛”我马上晓得了,平时大家都阿牛阿牛叫着,我还以为大伯大名就叫阿牛呢。
在村子里,有点年纪的人都有绰号。绰号也叫小名。
有叫“木墩头”的,有叫“臭老鼠”的,有叫“铁拐李”的……不太好听,但大家都那么叫习惯了,自己也接受了,渐渐地本名反而没几个人知道。
《水浒传》李逵绰号黑旋风
《水浒传》人物绰号
最常见的小名,是跟人的身体特征有关:高矮,胖瘦,皮肤黑白,头发多少之类的。长得高的叫“高人”“丝瓜”,长得矮的叫“冬瓜”“木墩子”;胖的叫“大块头”,瘦小的叫“毛豆子”“猴子”;皮肤黑的叫“煨山芋”,万一他正巧属老虎之类的,就叫他“黑老虎”,白的叫“白皮”。头发少现在叫“地中海”,但是,当年取绰号时可没那么洋气的词,那时候的人头发少,多半是因为小时候长了疥疮没有药来擦,时间久了,长疮那块头发就不长了,俗称“癞痢”。“癞痢”的人不少,于是,“大癞痢”“小瘌痢”“张癞痢”“李癞痢”以这样不同的“癞痢”以作区分,有些人的头发天然卷,就被称为“卷毛”、“外国人”。如果这人脚有点瘸就叫他“铁拐李”。反正听这些小名,就能勾勒出这个人来。
小名大多是小时候取的,一群小伙伴在玩耍时有人叫出来,其他人就跟着叫,叫着叫着这名就用了一辈子。超过二十岁再给别人取小名就有点难了,因为人长大了,知道这绰号有点侮辱性的意思,你随意给人取不雅的小名,搞不好会被揍。
也有一些小名是别人取了,但本人坚决不接受,可是又太形象,大家约定俗成就这么叫,为了避免被揍一般不敢当面叫出来的。镇上有一个女孩子的头发天生又卷又黄,她出生的年代小镇上还没有人染黄头发的,被人叫“黄头发”,这个小名她们全家都很排斥,不许别人叫。她在街上开了一家店,有一天,我和姐姐上街走散了,姐姐在远处喊我,问我在哪里,我正好站在那家店门口,想都没想就大声喊起来:“我在黄头发这里。”说完才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那天,我吓得鞋都跑丢了一只。
除了身体特征取小名,属相、排行、爱好都可以用来取小名。属鸡的叫“大公鸡”,属狗的叫“阿狗”。若论家中排行,老大叫“阿大”,老二叫“剌搭尼”,然后阿三阿四排下去。那年头每家生的孩子多,谁家都有三五个娃,阿三阿四叫容易跟人重名,那就再找找性格特征看,比如这人很洋气,
就叫他“洋盘阿三”,那人很憨厚,就叫他“猪头阿三”。
别人给取的小名总是不太好听,但取小名又避免不了,索性自己家里人就给取好小名。那时候识字人不多,取不出什么像样的名字,等上学时学堂里的先生给取个正儿八经的大名,往往太拗口记不住,所以读书前先取的小名,最后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的小名是“小小弟”。当年我奶奶生了三个男娃,老二生下来时,相对于老大那就是小弟,所以小名就叫他小弟,可后来又生了我父亲,怎么办,老二就叫“大小弟”,老三就叫“小小弟”。我有个阿姨,当年是对双胞胎,她是老大,于是家里给她取小名就叫“大大”。
也有一些小名是随意取的,完全找不到根据,还超搞笑,但叫顺口了,也就这么用着了。这小名呀,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取不出的,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到了我们这一辈,取小名的人不多了,虽然父母给取的大名土得掉渣,但起码有个正儿八经的名字,不用等七八岁时学堂里老师赐名。上学以后,老师是不允许同学之间取小名的,要是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背地里给你取个小名,你只要告老师,他立马会得到一顿批评。为一时口舌之快,被批评一顿,想想还是不划算的,所以顶风作案的人很少。
在我们的下一代,名字的取法可是花样多起来了,父母给孩子取名,要好听又要喊得响还要寓意深刻,翻完《新华字典》还要翻《诗经》、《唐诗三百首》,名字倒取的都是好名字,可是难记,尤其是家里老人,背了一个月都记不住。哪像我们那辈,女孩子的名字么:芳,萍,红。男孩子么:强,刚,明,随便瞎喊都能蒙对。于是,年轻的父母们给孩子们取了叠字作为小名,可是好听的小名就那么些,无非是:甜甜、贝贝、乐乐、思思……大家都用,问题就来了,可能一阵风吹倒了十个人,里头有三个甜甜两个乐乐,令人脑壳疼。
现在,假如你进村要找“张贵新”的孙女“张思柔”,你遇到村口的妇女问:“阿姨,张思柔家怎么走?”那妇女会一脸茫然看着你:“张什么柔?”你加一句:“她小名叫思思。”那位妇女还会思考一下哪个思思,村东头那个还是村西头那个。这时候你还要加一句:“小瘌痢家的思思。”那位妇女立马明白带你去。
本文作者:朱建芳
责任编辑:钱晓燕、朱宇婷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馆藏及网络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szwjdaj@163.com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