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 通讯:因地制宜 科技助力——拉美记者眼中的中国扶贫密码
新华社记者陈瑶 黄顺达
今年11月,贵州省宣布全省所有贫困县“摘帽”,这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消息传至拉美,秘鲁女记者索尼娅给中国朋友发了一条微信:“听到中国贫困县全部脱贫的消息,我好激动啊!”
2018年7月,秘鲁安第斯通讯社记者索尼娅、厄瓜多尔《电讯报》记者吉米等十几名拉美记者走进贵州省修文县谷堡镇。对于中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郑重承诺,他们很是好奇,想要眼见为实。
修文县位于云贵高原山区,生态良好,曾经野生猕猴桃众多。2018年贵州脱贫攻坚行动中,政府鼓励农民因地制宜,提高经济作物的比重。修文县海拔适中,气候宜人,雨热同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具备出产优质猕猴桃的条件。于是农民们在指导下,开始种植猕猴桃。
“口感天然,甜中带点酸,刚刚好!”时隔两年,吉米依然怀念在那里尝过的猕猴桃。
“果园里飘着淡淡的清香,棕绿色的猕猴桃挂在枝头,但果农却比我想象中少了很多。”索尼娅回忆着参观猕猴桃种植基地的情景。
索尼娅一行人走进成片的猕猴桃果园,原以为满是劳作的果农,却发现偌大的果园里,只有寥寥几人。询问后才知道,这里的果农很多时候只需在电脑和手机上操作,就能轻松搞定地里的工作。
如同发现了解开密码的线索,索尼娅在采访本上记录着:谷堡镇的猕猴桃个大、果甜,产量也不错,秘密就藏在那些监测猕猴桃生长过程、甚至帮助农户找客户的“神秘助手”上。
在谷堡镇,不少种植户配备了VR摄像机、气象站和探测器等,收集并记录果园气候、土壤、果树长势等信息。一些种植大户甚至把自家猕猴桃送上“云端”,让潜在的客户们看到猕猴桃的生长过程。
索尼娅说,有了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加持,农民们种果不再那么辛苦,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生活质量提高了,幸福感也就多了!”
在修文县,大数据“关心”着每一颗猕猴桃,不仅为果农提供种植精准指导,而且在仓储物流、分拣包装、精深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也都有介入。
加上电商平台的对接,修文县的猕猴桃产品不仅打开了国内销路,还同时销往日本、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猕猴桃果园规模大了,名气有了,还吸引了不少慕名来采摘的游客。
使用科技手段的做法让索尼娅看到了基层扶贫工作的用心和创新,吉米则从当地产业融合与升级中看到了猕猴桃更多的“致富密码”。
在谷堡镇,人们三月可赏梨花,五月可赏猕猴桃花,十月便可提篮前来采摘猕猴桃。
谷堡镇的致富路令吉米大开眼界。“我看到了一个富有创造力和极具实效的脱贫项目,”吉米说,“希望我的国家也能借鉴中国消除贫困的经验。”
责任编辑: 张樵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