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朱字微信名字】“九九”字重阳

时间:2023-04-09 12:03:47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p>

重阳节,茱萸节。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也称茱萸节、茱萸会。唐·张说《湘州九城北亭子》就有:“西楚朱臾,茱萸节,南淮马戏台。”明·徐渭《九日朔与诸友醉得花字》也有:“不教酩酊归何事,望到茱萸节尚赊”的诗句。茱萸节,相传始于东汉,晋代成俗。至唐代,插戴茱萸、装饰美容、祝颂延年益寿。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三国·曹植《浮萍篇》有:“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的诗句。《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茱萸雅号“避邪翁”,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阳节佩茱萸,在晋·周楚《风土记》还有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避除恶气而御初寒。”

茱萸,其名字来历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吴国每年都得按时向强邻楚国进贡。有一年,吴国的使者将本国的特产“吴萸”药材献给楚王。贪婪无知的楚王爱的是珍珠玛瑙金银财宝,根本看不起这土生土长的中药材,反认为是吴国在戏弄他,于是大发雷霆,不容吴国使者有半句解释,就令人将其赶出宫去。楚王身边有位姓朱的大夫,与吴国使者交往甚密,忙将其接回家中,加以劝慰。吴国使者说,吴萸是我国上等药材,有湿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泻不止等症,因素闻楚王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献之,想不到楚王竟然不分青红皂白……听罢,朱大夫派人送吴国使者回国,并将他带来的吴萸精心保管起来。

次年,楚王受寒旧病复发,腹痛如刀绞,御医束手无策。朱大夫见时机已到,急忙将吴萸煎熬,献给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赏朱大夫,并询问这是什么药?朱大夫便将去年吴国使者献药之事叙述。楚王听后,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携带礼品向吴王道歉,一面命人广植吴萸。几年后,楚国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布各地,全靠吴萸挽救成千上万百姓的命。楚国百姓为感谢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吴萸的前加了一个“朱”字,改称吴“朱萸”。后世的医学家又在朱字上加个草字头,正式取名为“吴茱萸”,并一直沿用至今。

重阳节,菊花节。毛泽东同志的《采桑子·重阳》让人们领略了秋菊的风采。词曰:“人生易老天易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的风俗,所以古代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菊赋诗已成时尚。

野菊花虽小巧,但很团结,成群结队,一蔟拥,一大片。白色、黄色、蓝色、紫色,一个色条为伍,一个色系成阵,从不杂生一处,仿佛色彩斑斓的星河,闪烁着醒目的光点在风中轻轻摇曳。又像一束束电子萤光、塑料火花晶莹灿烂的可爱。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白'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客菊’。无处无之。”

“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这一刻,菊花酒摆放在桌前,咏菊诗回响在耳畔,那是“但将酩酊酬佳节,重阳独酌杯中酒”的无奈;那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等待;那是“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美景;那是“抱病起登江上台”的忧思;那是“九月重阳节,开门见菊花”的情趣……那些温暖的、豪迈的、多情的诗句尽在耳边,让人们一颗颗柔软的心濡染得莹润浑厚。那象征延年益寿的菊花酒,将人们灿烂的脸庞映照得如花般动人。

重阳节,踏秋节。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又称“晒秋节”、“踏秋”,与三月三日“踏青”皆是家庭倾宅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重阳节野外活动也称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让:“(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处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辞育。"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的《秋词》把我们带进了秋天。淡淡的蓝天、淡淡的清风、淡淡的阳光,带上一份淡淡的心情,背上行囊,去踏秋。

一股股流水,淌过一丘丘田野,把岁月贯穿。在季节的交叉口,饱醮几笔金黄,涂抹点落寞,把叶脉与血脉同归的殊途,描摹出一幅意蕴深长的油画。透过那些粗细的不一的线条,我看见父兄身影,与草树重叠。我看见父兄们挥舞的银镰,把一些倒伏的句子收敛成诗。我看见床沿上的母亲,穿针引线,把漏落的诗意缝补。此刻,落叶与果实重叠着许多顺或不顺的过往,昆虫和我隐蔽的栖身所,在黄昏,抑或黑暗,把善良凸起。我的步履,在山岗、原野、村庄,踏出一个金色的秋……

重阳节,老人节。唐·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古人对数字“九”很重视,把它当作“天长地久”的象征。在这一天人们要给老人赠送糕点,因“糕”、“高”谐音,体现对老人高寿的庆贺,也是祝福他们活得更长久的意思。从晋魏时期开始,我国就有将重阳糕和菊花献给老人的传统。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因此重阳节又添了一层新的含意。

九月九,敬老日。这一天,游子把大包小包的情感从旅途的行囊中掏出,与父母一同分享,酒杯里溢出的醇香,早已称漫在老屋外不甘寂寞的杏树上。秋阳中,父母爽朗的笑声,已摆在院落的中央,幻化成最美好的食品,映照出他们菊花般的璀璨的舒心。重阳节,这份孝心,如小溪般流淌,叮咚回响。最美是重阳;美在一份敬老孝老的情怀。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