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建立平台、相互学习、示范指导、提高总结,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全县德育参观现场会议,每年春秋一次,每个现场都要履行四项要求。一是听德育课,一是观察最美的上课时间,三是观察德育社团活动,四是观察德育特色的大田市活动。每年的参观活动有效地带动了全县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推进和“一教一品”的形成。”田洪伟说。在道德教育建设中,
为持续性发现身边的感动,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2016年以来,淅川县共评选表彰83名县级师德标兵、最美家长54人、美德少年68人。方兴华、方书典父子接力山区教育,被评为2019河南省最美教师。张晓茹被教育部等部门授予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称号。陈曦、杨金瑶、刘帅和姚畑汎四位同学分别救助老人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淅川县委、县政府专门召开表彰大会,授予四人“淅川县美德少年”称号。6年时间,淅川县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加强顶层设计出发,建立常态化德育工作机制,全县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的“路线图”完整而清晰,在领导层面,实现了对德育工作的有效实践探索。
淅川县荆紫关镇第一小学学生在当地山陕会馆体验生活
发挥学校能动性,将政策落实落细,把德育融入学校日常工作中
“教体局能对德育工作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但具体的德育工作实践,还是需要学校来做。”全红伟告诉记者,淅川县教体局在做好德育工作引导的前提下,鼓励各学校发挥自身特色,建立自己的德育发展体系。各学校纷纷开设德育课程,配齐配强德育教师,充分开发学科蕴含的德育资源,渗透德育。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德育工作上,县教体局给我们政策上的指导,我们也逐渐探索出了自己的德育工作方法。”淅川县第一小学副校长刘清坤告诉记者,在县教体局的统筹部署安排下,学校秉承“尚善博学,求真用心”的育人理念,以经典诵读为主轴,以学生习惯素养“5·20”培养机制和争做家务劳动善博少年“105”评价机制为常态,以德育社团活动为载体,以月度主题为抓手,以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为辅助,以家校共育为平台,有序开展德育系列活动。
“在长期的德育工作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刘清坤对记者说,淅川县第一小学充分利用节日、纪念日、组织开展相关德育活动;组织学生远足,到劳动基地中去,让学生亲近自然,徒步10公里,培养学生独立自强、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每年从5月份开始启动双十佳评选活动,评选出“十佳善博少先队员”“十佳善博少先队员”;开展“小绅士、小淑女”评选活动,开展“谢师礼”活动、《我的家风家训故事》演讲赛、“自律自强”演讲比赛活动等,营造出良好育人氛围,努力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淅川县思源实验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阳光少年”活动,让孩子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发展自我的勇气和信心。“活动目的是激励孩子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在社区做一个好公民,在家里做一个好孩子。同时,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淅川县思源实验学校校长靳新正说,除了独具特色的德育活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有意识地融入德育,例如化学课上处理试剂时可以加入环保节水教育,数学和物理课上可以开展科学报国教育,等等。
淅川县自2016年春就设立了周六德育社团日,教师和学生自愿参加,全县成立1927个德育精品社团,4000多名志愿者教师,7万多名中小学生活跃在校园、社区和田间。
采访中,淅川县寺湾镇夏湾中心小学副校长王栋梁向记者展示了“乐淘陶”泥塑陶艺社团的孩子们捏出的“卧冰求鲤“鹿乳奉亲”等作品。王栋梁说:“学校经常开展经典歌曲、传统诗词、武术运动、书法绘画、古典音乐等进校园入课堂活动,让真善美扎根学生心间。也会围绕重要节庆开展主题活动,如清明节缅怀英烈、国庆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重阳节看望慰问孤寡老人。每年三周德育夏令营和两周冬令营,围绕动手能力和孝亲敬老开展德育活动。”
长期以来,淅川县各学校以制度引领,实现管理育人。从学生的学习、文明、礼仪、卫生、安全等行为习惯入手,建章立制,精细考核,形成多方位、无盲区的德育工作格局;以氛围营造为载体,实现环境育人。各学校让一草一木说话,让每面墙壁育人,校园成为孩子心灵成长的沃土。“德育工作带动了各个学校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老师和学生的进步,老师们教法更灵活、更多样,寓教于乐,点亮了学生的闪光点,吸引住了学生,也让每个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全红伟说。
淅川县寺湾镇第三小学组织学生开展“海量阅读”活动
拓展德育内涵,激发成长动力,培养真善美的新时代好少年
淅川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县教体局指导学校在德育工作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并以“三大文化”教育为基础,拓展德育内涵,推动德育向深、向远发展。
2017年年初,淅川县就印发了《关于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通知》,将经典歌曲传唱、中华好诗词背诵、太极拳学练、《道德经》吟诵验收、古典音乐播放、书法绘画练习、楚文化引入校园,作为常规德育活动。同时,淅川县还引进北京《传统文化通识鉴赏》进行大胆实验,让山区孩子也像大城市的孩子一样,有文化欣赏能力,增强审美情趣。
对中小学生而言,革命文化就是要学习革命精神,坚定信念。淅川县各学校张贴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船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雷锋精神等,用“十种精神”激励和熏陶青少年。组织全县学生观看电影《红色气质》《上甘岭》,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崇高信仰;春秋季举行远足活动,课间组织激情跑操,磨炼学生意志;有计划组织学生观看《国家记忆》等专题纪录片,厚植家国情怀。
为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淅川县把每年3月确定为“理想信念激励月,突出核心价值观教育”,各学校通过读书会、报告会、图片展和品德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党史党情、国史国情和改革开放发展史,特别是每个学生的桌角都标识有自己的奋斗目标。
为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淅川开展“三拒绝”活动。“三拒绝”,即拒绝零食,拒绝零花钱,拒绝家长无序接送。“‘三拒绝’活动开展这几年来,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良好习惯,也解除了不少家长‘高接远送’之苦,还大大缓解了学校周围的交通拥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欢迎。”全红伟对记者说。
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淅川县还引导学生进行“海量阅读”。2017年起,淅川高中生人手一套《平凡的世界》,学校提供读书提纲,要求当年读完,并撰写读书笔记。30万字、50万字、80万字分别是淅川县小学、初中和高中每学期的课外阅读量要求。“海量阅读”工程,定总量,定速度,定内容,定评价,让孩子们阅尽图书室所有书籍,让读书点亮人生。
全红伟向记者介绍,自从淅川大力开展学校德育工作以来,陆续涌现出了很多品德优良的学生模范,比如帮助瘫倒在路旁拾荒老人的杨金瑶、陈曦;成立“护水小分队”,及时清理南水北调干渠生活垃圾、在渠首义务种树、向周围人宣传环保知识而评为“新时代好少年”的张晓茹;等等。
“爱家乡、爱祖国,爱亲人、爱师长、爱社会,是淅川德育的一条主线。”全红伟说,近几年,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德育,真善美的种子已在学生心灵发芽,“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社会民风”的连锁效应正在形成。
“这几年,淅川县用实际行动践行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化了学校德育,给学生心灵埋下了真善美的种子,绘就了青少年成长底色,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持续攀升,校园德育引领了社会好风气。下一步,我们还要围绕‘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方针,持续在创新提升上发力、在丰富内涵上用功,切实增强德育实效,争创省级‘五育’并举实验区,努力形成‘一校一品’德育新格局。”淅川县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辉说。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学校提供)
进一步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工作
本报讯 近日,为进一步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工作,切实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要加强对重点场所和重点网站的防控。充分发挥社区(村)的综合管理功能,将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纳入社区街道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减少违规培训发生。加强对招聘网站、家教网等的监管,禁止发布“一对一”“众筹私教”“家庭教师”等校外培训招聘需求信息。严格执行校外培训广告管控有关要求,禁止发布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的校外培训广告。
《意见》明确,强化对重点机构和人员的防范。各地要综合研判分析本地区可能开展违规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和个人类型,建立防范违规的重点机构和个人清单。对转型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加强跟进指导,鼓励给予政策支持,帮助机构实现转型发展。紧盯托管服务、违规组织竞赛、中高考志愿填报咨询等相关机构,加大招生入学等重要节点的提醒提示和检查巡查。禁止家政服务企业将校外培训纳入家庭服务,严禁任何形式的“住家家教”推介行为。
《意见》强调,强化违规行为通报曝光。各地要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的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定期通报发布典型案例。要紧盯隐形变异重点问题,抓住关键节点,对违规培训至少每季度公开曝光一次,不断加强警示震慑。
(时闻)
我省在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遴选中获佳绩
本报讯(记者 杨智斌)近日,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遴选结果在教育部官网公示。我省共有37所职业学校的103门课程入选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课程改革是“三教改革”的核心,在线课程建设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定规划谋发展,积极承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任务,对应启动新一轮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2021-2023年);彰特征分层次,在中、高职阶段,分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核心课、虚拟仿真实训课四种类型,分级做好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强示范重引领,立项建设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引导全省职业学校开展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搭平台促共享,建设河南省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省平台运行,免费向社会开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目前,我省已建有省级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77门,累计入选国家在线精品课程138门,引导各地各校建设校级在线课程2000余门。
■ 课堂圆桌派30
编者按:
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一大亮点,为语文课程的内容如何架构和呈现、为语文教学怎么深化改革绘制了一张蓝图,设计了一个行动方案。同时,它也是使课标落地的一个难点,难就难在怎么样把观念变为行动。本期《课堂圆桌派》,我们邀请了河南教师成长书院的班主任、班长一起讨论——
新课标下,如何落实语文学习任务群
本期研讨嘉宾:
郑美玲河南教师成长书院班主任、郑州外国语学校教师
陈 静河南教师成长书院班主任、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司培宁河南教师成长书院班长、濮阳市实验小学教师
李 利 河南教师成长书院班长、永城市演集镇第一初中教师
主持人:
本报记者 龙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新课标从三个层面设置了六个任务群。那么学习任务群到底如何组织,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打好基础:注重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将其作为线索贯穿语文学习
教育时报:“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指出:“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请结合你所任教的学段谈谈如何有效开展这一任务群的学习。
郑美玲:“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作为唯一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在整个语文课程内容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比如在进行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完成词语解释,就侧重两个学习任务,一个是引导学生“构建字词图谱”:通过查《古代汉语词典》梳理并积累这个词语的所有义项,然后再独立甄别确定其在本文语境中的义项;一个是引导学生“巧编字词练习”:通过分类整理、分析、策划、展示独立编写练习的方式,对本文所学的文言现象进行梳理和积累,既以新代旧,又以旧带新。积累和梳理,其目的正在于继承和发扬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引导学生在积累中养成良好的语感,在梳理中晓悟语理。
陈静:“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一切语文学习的基础,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尝试运用两种方式去教学。一是在任务群视域下进行单篇教学,用单篇任务型教学作为阶梯,逐步尝试、体悟学习此任务群教学的特质,为教材内容提供设计经验,适用于阅读识字课;二是基于任务群的单元整体教学,主要适用于集中识字单元,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用活动搭建积累、梳理支架,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感受汉字文化内涵,联结课堂内外、开阔识字场域。如,我们开发的“我是小小美食家”主题识字课程,就是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整体教学,借助五个递进式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探究形声字的识字规律,全员、全程参与“梳理与探究”活动,领略传统美食文化,提升核心素养。
司培宁: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会将这一任务群融合到大单元的整体学习中。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我们会把单元生字词的学习前置,鼓励“小先生”运用学过的分类、关联等方法来指导其他学生正确朗读和书写。
为了规避听默作业的弊端,我鼓励学生联系形近字或音近字将每个单元的易错字录成微视频,让学生结合字理、演变过程,编儿歌、顺口溜或小笑话,在班级内进行展播。鼓励学生为每个单元的易错字词建立小档案,从会认的字、会写的字、易错字、多音字、特殊词语等角度进行梳理汇总。融合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的重要提醒,拓展特定语境下的词语、句子、诗词、段落等语言运用和积累的练习。
李利:积累—梳理—运用既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有效路径,也是结构清晰、层层推进的学习闭环。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运用,学生只有在运用中产生需要,才会有主动积累和梳理的意识,运用是最好的积累与梳理。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以终为始,以创设运用平台撬动学生的积累意识。
我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举行成语接龙、汉字拼写大赛、中华好诗文等活动,刺激学生主动积累的愿望,结合教材助读系统提供语言知识积累的具体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梳理框架,激活运用需求。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形成“输入与输出”同步进行的学习品格,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和提升。
学生在学习任务群中获得真实体验与能力提升
创设环境:结合学生实际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教育时报:发展型学习任务群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任务群,请以其中一个任务群为例,说说怎样才能更好地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在不同学段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将文本阅读和自主探究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空间。
郑美玲:比如,在教《桃花源记》时,引导学生思考:
首先,审读桃花源。晋陶渊明独爱菊,那陶渊明写“菊花源”不好吗?其次,改读桃花源。做减法——朗读第一段,想象“发现桃花源”的画面。精辟表达,删去一些内容。做加法——表演第三段,再现“访问桃花源”的情境。想象补白,扩充内容。(回答了什么?询问了什么?讲述了什么?感叹了什么?)再次,比读桃花源。观看动画片《桃花源记》,比较动画片与文章的区别。更喜欢哪个?(比较叙述方式、情节、手法)
这里,就通过富有梯度的几个高阶思维问题,形成了指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微型任务群,引导学生在阅读、比较、思考、沟通、交流、探寻、创新中进行语言活动实践,任务呈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语言表象到内涵实质,逻辑层次分明的特点,这就形成了一组学习任务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激发,核心素养得到充分提升。这样的“折腾”思维,让学生感受了思辨的力量。
陈静:语文名师薛法根说:“‘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是为了培养有见识的阅读者与负责任的表达者。”在教学中,我首先尝试对照新课标,对整套教材进行一次对标梳理,基于现有的自然单元,根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内涵,对现有教材进行研读与二次开发,尝试从不同的文本类型,如科普文、议论文、富含哲理的哲人故事、寓言故事等,按照三个能力发展阶段(阅读、探究、表达),来梳理能力层级,为落实此任务群教学目标做准备。
司培宁:上周,我们年级组就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探讨交流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这一单元是习作单元——学习说明文,为了让学生学会“把事情介绍清楚”,我们统整了单元的精读、略读、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等内容,设置了“举办实小博览会”的大情境,在这一大情境的统领下,设计了三个子任务,分别是:“探索星球科技馆”“动物抖音发布会”“产品或制作说明书”。每个子任务下,我们还围绕学习内容的不同,对接现实生活,设计了饶有趣味又环环相扣的学习活动。单元目标集中,学习活动丰富多样,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学方法、练表达、提素养。
李利:新课标在开展“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中明确要求,要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在七年级这一中学初始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创设情境,营造安全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将这种敢于质疑,愿意表达的心气儿给保护下来。
在《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实践中,我将学习主题设定为“走近古人的日常交往”,通过文本分析,来建构对人物的认识。学生建构友人形象的过程就是在发挥联想和想象的过程,同时感受语言文字,形成独特个人体验的过程。
全面提高:将整本书阅读作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抓手
教育时报:第三个层面任务群中的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倡导整本书阅读要注意考察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对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等为依据进行评价时,你有哪些好的做法?
郑美玲:整本书阅读考验教师的解读能力。教师要首先进行深度阅读,然后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单,确定教学主题,制定学生过程性阅读的量表和评价标注。最后通过导读课、促进课、成果课三种课型为依托,有序扎实推进。
导读课旨在激发学生兴趣,推荐阅读方法,推进课旨在在过程性评价中调整学生阅读态度和纠偏阅读方法;成果课旨在展示阅读效果,完成评价。促进课一定要设计有趣的活动,比如《西游记》课,我设计了“爱上经典,趣学西游”任务卡。利用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方式安排了“MVP西游王者排行榜”,同时设置相关奖励,如减免一项作业……
陈静:如何随着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启动,让评价如影随形呢?我的做法就是,让阅读活动“活”起来,让阅读评价“实”起来。比如在阅读前,引导学生做阅读计划表;通过观察封面、猜读目录等方式,请学生为整本书做“身份证”等,提升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用“阅读足迹表”记录学生每天的阅读经历,让阅读成长足迹清晰可见。
鼓励学生在喜马拉雅、荔枝等APP上录制读书视频,将评价主体拓展得更广。在阅读后,学生通过制作阅读小报,给喜欢的人物写封信等多种形式,在小组、全班阅读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宽松开放的评价氛围,帮助学生在评价中提升,将阅读视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从而塑造学生终身阅读习惯。
司培宁:整本书阅读具有内隐性特征,我更喜欢用表现性和过程性评价,我主要通过阅读计划表、阅读跟进记录单、每周一导读、阅读批注展示、课前阅读分享、读书笔记、整本书阅读单、人物关系思维导读、阅读小报、主题阅读交流、辩论会、记者会、教育戏剧、开放式融慧阅读大闯关、创意续编或改编等方式,促进阅读。这些形式不只局限在课堂,还可以利用微信、抖音短视频、美篇等方式进行线上交流展示。
为了让整本书阅读见到实效,我还特别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学生个体评价为主体,鼓励学生自评,进行自我觉察和内省;教师开展师生共读,全程“伴读”,全程跟踪,全程指导;调动家长积极参与,家庭引导,开展亲子共读;利用伙伴的力量,将学习社团打造成“阅读共同体”,互相提醒、互相督促等。
李利:在开展整本书阅读中,我的主要做法是读写结合深化阅读。
首先,以写助读。鼓励学生定期写读书笔记,表达阅读困惑,抒发阅读感受,从而给学生提供自我反思和评价的机会,并从中寻找教学介入的切口。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序言、目录等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朝花夕拾》的小引含有非常丰富的信息,在导读课中,我带领学生逐字阅读小引,以“山顶视角”统观全书,初步建立整本书的大框架。
其次,以读促写。每周定期开展读书分享活动,创设自由分享的空间,让学生敢分享、想分享、会分享。以整本书为素材,以书写发言稿为驱动,激活学生创意表达的愿望,以阅读促写作,将阅读经验和自己的人生经验相结合,推进学生语文经验和写作素材双丰富,实现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度拓展。
总之,就是以初始问题开始教学切入,以创设平台激活阅读兴趣,以读写结合深化学生思维。当然,前提是教师先读!
(本文图片:本报资料)
■ 我的带班方略
■ 以戏剧班本课程与戏剧实践活动为主要实施途径,让戏曲走进课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五育”并举,全面育人
■ 挖掘戏曲中的德育因素,带领孩子们认识戏曲人物,了解人物故事,以戏曲人物为榜样,培根铸魂
■ 教室里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播火传薪承古韵”,下联“腔圆字正唱新风”,横批为“薪火相传”
依托戏曲班本课程,培养新时代好少年
□ 任利存
余秋雨先生说:“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机会从小学习表演,将来很难成为有魅力的社会角色……”作为一名音乐专业出身的班主任,我深知艺术在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但作为班主任,如何把艺术和班级管理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呢?
2017年9月,迎来新生开学第一天,我以唱戏的方式做自我介绍,孩子们很是好奇。后来我发现,班里男生比女生多了十几人,他们十分活跃,很难踏踏实实地上课;可每当我讲起戏曲中人物时,教室里总能安静下来。基于此,我便萌生了开设戏曲班本课程,以戏曲文化带动班级管理,落实全面育人的想法。
戏曲走进课堂,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全面发展
我校作为第一批河南省“戏曲进校园”示范学校,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一系列戏曲活动,我有幸参与编写了《戏曲校本教材》。借着戏曲进校园的东风,我更坚定了自己带班育人的方向,以戏剧班本课程与戏剧实践活动为主要实施途径,让戏曲走进课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五育”并举,全面育人。
作为从小受到戏曲熏陶的北方姑娘,我结合自身优势,挖掘戏曲精髓,逐渐探索出针对不同学段、有侧重、螺旋式上升的班级育人体系。我们以培养自信自律、向上向善向美、具有传统文化底蕴、有民族自信心的仁智少年为集体目标。为了让主体特色和个体发展有效结合,我们还提出“做更好的自己”这样的个体目标,让集体目标与个体目标融会贯通,相辅相成。
梨花班级展特色,润泽无声
戏曲班本课程,首先要在班级文化中彰显戏剧特色。我们共同给班级起名为“梨花班”:“梨”字代表梨园,指明了班级特色——戏曲;“花”字寓意孩子们姹紫嫣红、百花齐放。我们的班级口号是“朵朵梨花向阳开”,寓意童心向党。
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上,我邀请家委会一起设计,融入了大量的戏曲元素,以曲牌名给每个栏目命名:“雁过声”为读书心得栏目,取雁过留声之意;“画堂春”展示孩子们精美的绘画作品;“小桃红”是我们平时参加各种活动的照片;“满庭芳”形象呈现戏曲文化的相关知识……这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让我们班成为一间润泽的教室,以多姿多彩的戏曲文化滋养着每一个孩子。
唱念做打练常规,强身健体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戏曲最讲究“四功五法”,我把它融入班级常规训练中。“站如松,坐如钟”,这是一年级课文中京剧人物插图所配的文字,我结合更具特色的儿歌、口诀、鼓励评价等方式,在点点滴滴中渗透着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使课堂在有秩序的同时又充满趣味。课堂好习惯,绽放新成长。课堂中,孩子们认真地听讲,积极地举着小手,起身响亮地发言;随着“一尺、一寸、一拳”的口令,端端正正一笔一画地写字。孩子们专注的眼神、规范的动作,处处彰显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所谓“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为了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我发挥个人特长,创编了一套儿童戏曲操教给孩子们。体育运动与戏曲文化相结合,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瞧,从“腕花小云手”开始起范儿,时而踢腿腾挪,时而拱手作揖,个个精神抖擞,孩子们也对新颖有趣的课间操赞不绝口,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大课间成为他们最期待的乐享时刻。此外,别具一格的体操运动,使孩子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了戏曲传统文化的魅力。
戏曲人物为榜样,培根铸魂
在习惯养成的同时,我也努力地去挖掘戏曲中的德育元素。我带领孩子们认识戏曲人物,了解人物故事,以戏曲人物为榜样,培根铸魂。
低年级,我们认识“小花旦”“七品芝麻官”,进而引导学生发现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戏曲美,美在服饰——色彩斑斓;美在唱段——魅力十足;美在舞姿——婀娜多姿。孩子们深深沉醉其中,在品读戏曲故事的过程中感受人物形象,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随着戏曲知识的增多,孩子们对戏曲的喜爱之情愈发浓烈。中高年级,我又带他们认识了“小铁梅” “花木兰”,并在班级分别设立了“铁梅章”“木兰章”等奖项,鼓励孩子们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以这些戏曲人物为榜样,感悟并学习他们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坚韧品格,力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戏曲脸谱巧手绘,崇善寻美
生旦净丑画人生,小小脸谱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每个京剧脸谱代表一种人物,每个人物都是一出戏,每一出戏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厚重的历史背景。我们的戏曲班本课程不仅有识、说、唱、演和戏曲操,还有动手绘画。比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我由课文中人物特点拓展到京剧脸谱。
特色延时服务课上,我邀请美术老师教我和孩子们一起手绘脸谱,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绘画能力,也让他们在实践中亲身感受“戏曲大花脸,美丑孕其间”的意义,让“美”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间落地生根。
让学生成为有传统文化底蕴、有民族自信心的少年
戏剧教育为底色,以文化人
戏剧作为一项综合艺术,既是学校美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日后中小学课堂上的重要课程。
关于“戏剧”的教学,新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一至二年级开展“模拟表演”学习,培养学生对所表现对象特征的观察和概括能力;对三至七年级开展依托语文课程的“课本剧表演”和“戏剧游戏”。
为此,我鼓励孩子们每学期选一篇课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本剧改编。在创作中学生不仅熟悉了文本,也学会了团结协作,更渗透了理想信念、情感价值观等思想道德教育。
家校社协同育人,助力成长
众所周知,只有家校社协同育人,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每学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每年的“六一”会演,我班都是以戏曲为主题来展演。同时,我也挖掘家长资源,邀请他们参与节目的编排和指导。我班小黄同学的爸爸会唱戏,还作为特邀嘉宾登台助演。家长参与其中,不仅促进了亲子关系,更达成家校合力之功效。
艺术节,我们班的戏曲节目《梨园新苗》还登上了信阳市的大舞台。我坚信,随着戏曲班本课程的继续开设,这群梨园娃娃们将登上更大的舞台。
我以戏曲文化为基础,把更多的传统文化、红色资源融入班级管理中,带领孩子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非遗”馆、寻访革命旧址、参观历史纪念馆,孩子们传唱红色歌曲,讲述红色故事,发扬红色传统,践行红色精神,进一步培根立志,厚植家国情怀。
一系列戏曲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班级文化建设,也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孩子们自立自强,向上向善。我们班先后荣获校班本课程最具特色班级、信阳市浉河区文明班级荣誉,班里孩子参演的微电影《皮影戏》在斋普尔国际儿童电影节获得了大奖。我相继荣获浉河区“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第二届青年教师风采大赛一等奖”,以及信阳市“优秀教师”“文明教师”,河南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展示活动一等奖,等等。
在我们教室里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播火传薪承古韵”,下联是“腔圆字正唱新风”,横批为“薪火相传”。在实施戏曲班本课程、薪火相传的道路上,我将继续探索,不断创新实践,努力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好少年!
(作者系第五届河南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展示活动一等奖获得者、信阳市第十三小学教师)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让每个学生都被看到
□ 何春奎
班主任是学校的关键岗位,是班级的组织者、引导者、建设者。班级管理的对象是一个个学生,班主任要以学生为基点开展管理和建设工作,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爱上这个班级,爱上这方天地。
让每个学生都被看到
“看到”重在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每次接手新班时,看着四五十张鲜活且个性的新面孔,以及透露着不同信息的一双双稚嫩眼神,我总要用心用力做一件事儿——迅速记住学生的姓名,并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名字和人“对上号”,一一准确唤出他们的名字。这一点很重要,也很有意义——能让这些新同学觉得意外且惊奇,感受到新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和重视。
被“看到”不仅仅是被认出来,这不是“看到”的全部意义。日常管理中,班主任要通过谈心谈话、家访交流、课堂教学、社团活动、跟班观察等方式,用心去聆听,用情去感悟,用时间去注视,“看到”每一个学生,“看见”每一个细节,做到学生情况底子清、学习需求清、愿景愿望清。
让每个学生都被需要
“需要”是人的一种心理,被他人需要是人的一种天性。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善于利用这一心理,在认识、熟悉、掌握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注意发现、有效发掘每一个学生的长处,使之成为学生发展的一个支点、班级管理的一个桥梁。通过“被需要”,学生产生心理认同,一旦有了认同,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把这份认同付诸行动,融入班级建设中,班级管理也更加顺畅。
最近班级里发生了一件事儿:一个学生喜欢读课外书,但经常在课内读,科任教师反映不断,多番教育后,该学生依旧我行我素。后来,我主动向他借书来读,通过共读一本书,课余与他共同进行主题讨论、细节讨论……这一过程中,他感受到了被需要、被重视,阅读素养、阅读质量提高了,不良的阅读习惯也随之得到改变。
让每个学生都有舞台
舞台就是展示的平台,班级就是一个天然的大舞台。心理学上有一个“栽花效应”,是指对自己亲手栽下的花,会倾注更多情感。在班级管理中适当应用“栽花效应”,能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班级建设和管理中。班级管理事务繁杂,很多班主任都有让每一个学生担任班务干部的做法,我深以为然并积极践行,将班级事务分设若干个不同的岗位,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当一个个学生在班级中找到存在的价值感,登上展示自己的舞台时,各方面进步也就会自然而然发生。
此外,我还融合班级管理与学科教育,开发了“共写班级日记”项目。班级日记由班级每一个学生按学号轮流记述,主要记录班级当天发生的故事,内容不限,长短不论。利用晨会时间,设置“课前3分钟演讲”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展示机会、锻炼机会、演讲机会。开设“值日班长总结”栏目,将每一个学生请上台来,汇报值日情况,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踊跃表达。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张澜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