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读出标点符号,因此应注意某些标点符号所表达的特殊语义,避免误解和歧义发生。如广播电视台口播某些引号内的文字(往往带否定意味等),需要加上“所谓”,意思是“(他们口中)所说的”,这一观点本台不一定认同。又如口播稿中的“我们要抵制、举报非法出版物”,顿号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口播时顿号虽有停顿,但没法体现并列关系。为避免误解为动宾关系,最好把顿号改成“和”字。
标点使用:尊重规则
标点符号为人们的表情达意服务。随着人们表情达意的丰富与细腻,原有的标点符号会有新用法、新含义,新的标点符号也会不断产生。不管怎么变化,标点的使用应尊重规则,并做到一致处理,服务语言表达的需要。
一是区分规则的通例和变例。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是一个整体,不少规则是互相照应的。有一种说法,标题中一般不用标点符号。究其原因,是因为标题单独成行,换行的方式已体现语句间的停顿,而且加大字号、突出字体的方式有别于正文;标题内部需要停顿的地方则可采用间空的方式呈现。这在新闻标题或文件名称中尤其突出。
《光明日报》6月18日头版的文章标题为《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历史使命——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馆一周年之际》。在标题中,“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历史使命”中的逗号用间空代替。标题中使用间空或者换行代替点号是标点符号处理中的特例,因此当正文引述标题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恢复或添加。
省略号前后是否用点号也体现了通例变例之别。《标点符号用法》指出,省略号前后通常不用点号,但当表达强烈的语气或感情时,可在省略号后用问号或叹号。不用点号是通例,用问号或叹号是特例,因此这条规则可以更明确地表述为“省略号前后的点号如果有助于表达文意可保留,否则不保留”。这种情况也适用于标题末尾点号的处理。
二是明确各平行规则的职责分工。《标点符号用法》指出,标有引号(或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这是因为两个引号(或书名号)之间已有间空,从节省符号使用角度做出的变通处理。引号(或书名号)和顿号有不同性质和作用,用间空来代替点号,存在指代不明的问题(是否有点号;如有点号,是顿号还是逗号等),会造成阅读上的纠结。目前权威文件和《现代汉语词典》中标有引号、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仍保留顿号。如:
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
上文中,“‘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这些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跟“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等中间用顿号使用了同样的规则,只不过这3个称谓还不通用而加了引号(按:其中的“土专家”跟“田秀才”对举,是“土地”的“土”,不是“土、洋”的“土”)。根据规则从不同角度标示,这样的处理是妥当的。《现代汉语词典》除遵照上述规则外,对一连串的几个字词总起来加引号,如:“百”、“千”、“万”,标注为“百、千、万”,这种变通处理既尊重了规则,又避免标点过多而显得凌乱的情况。
三是尊重规则的创新。鲁迅向来主张“以独创为贵”,他的作品中有用波浪线“[~符号~]”标示的象声号,标示声音的延长并带有波动的意味。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符号~]”,“呢”的后面用了象声号,描述了先生读书入神的情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象声号的波浪线,跟《标点符号用法》中的破折号的直线(用于标示声音的延长)、省略号的6个点(用于标示说话时断断续续)一样,都很巧妙地用符号本身的形状描摹声音的特点。
随着电脑使用的普及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键盘输入在很多情况下代替了原先的纸和笔,标点符号的样式也有了更多选择。我们一方面要重视键盘输入下的标点符号样式问题,如连接号有全角半角的区分(“—”和“-”),分别对应中、英文输入状态,但目前的分工没有照顾到这方面;另一方面也要关注新的标点样式和语言现象,如微信聊天时用换行和间空来代替传统的标点符号,在句末加上“~”(像人们微笑时上扬的嘴角),用表情符号代替文字等。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1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